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王炳林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一重要论断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要思想的创造性发展。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只有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才能摆脱过多依靠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只有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我们才能够有效应对经济新常态的各种挑战,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只有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我们才能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真正成为经济强国、创新大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的“创新”,是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全面创新的主要引领。所以,在全面创新进程中,一定要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创新是产业发展的主引擎。只有掌握核心技术,鼓励原创突破,激发新思想和新探索,社会发展才有活力,经济发展才有后劲。因此,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在产业发展的核心位置,把增强技术实力作为构建产业新体系的战略支点,营造有利于激励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包括科技创新、模式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在内的全面创新,走创新驱动的产业发展道路。
推进创新发展,既需要科技创新这个“火车头”,也需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的保障和支持。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科学创新的思想灵魂和方法来源。推进理论创新,需要密切关注世界发展趋势,紧密联系中国实际,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加强基础研究。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建立健全制度创新体系,是推动全面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的客观要求。制度创新是持续创新的保障,是激发科技创新主体活力的关键。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全面创新的基础和前提,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其中创新发展贯穿各个发展理念之中,各项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针对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必须创新调控思路和政策工具,通过全面创新特别是制度创新,才能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新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增强发展的协调性。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和自然的和谐问题。针对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只有通过全面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才能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绿色发展。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针对如何在新的世界形势下进一步充分利用好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只有通过全面创新特别是理论创新,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才能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实现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针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通过全面创新特别是文化创新,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才能使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共享发展。
(原载《中国教育报》2015-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