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全会征文】贺媛婧:建设智慧教育示范中心 助推教育信息化高质量发展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云顶yd7610检测中心近期开展了“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主题征文活动。活动共收到28个党(总)支部提交的征文180篇,并评选出一等奖6名、二等奖9名、三等奖15名。本网刊发获得一、二等奖的部分征文,展现学校教职工深入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成果,同时引导广大教职工继续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结合岗位深入思考,为建设世界一流开放大学,推动《云顶yd7610检测中心综合改革方案》落实落地,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贡献力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体现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核心要义。《建议》32次提及“教育”,15次提及“信息”,可见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建议》对教育领域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总体要求,明确指出“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的具体要求,推动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发展。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中国乃至全球都经历了一场大规模的教育信息化考验,教育发展已经被打上了信息化的烙印,引发教育界重新审视信息化给教育带来的影响和改变。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现在的教育,同时也在塑造未来更加现代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伴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5G、AR/VR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要创建线上线下教育相融合的精准教学模式,为不同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智慧学习空间,实现任何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开展有效学习,探索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远程开放教育也必将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一、促进教育信息化高质量发展
教育信息化对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具有革命性影响,教育信息化已经从1.0时代迈向了2.0时代。云顶yd7610检测中心的教育信息化经历了以应用系统建设为主,转向智能互通、一站式一体化为主的“一路一网一平台”新发展阶段。2.0时代的教育信息化应该从“应用驱动”转向“数据驱动”,从“分散新建”转向“科学统筹”,从“管理信息化”转向“服务信息化”,逐步将教育信息化推向数据融通、智慧引领、服务体验良好的更高质量发展阶段。
(一)数据驱动教育信息化
教育大数据研究和应用已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重视,教育大数据汇聚了教育领域宝贵的信息资产,是发展更高质量教育的基础。传统的教育信息化是新建符合业务流程的应用系统,将线下的业务流程搬到线上通过信息系统实现。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应取代以应用驱动为主的建设思路,建立从数据出发的管理体系。用数据驱动教学管理业务的规则制定,以数据流全生命周期驱动业务流程的重构、再造和优化,将业务模型建成数据模型,集成、共享、挖掘数据,用沉淀的数据指导更多的业务场景,构建数据驱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通过数据驱动发现教学、管理业务背后的规律和事实,坚持数据驱动教学融合发展,通过数据驱动综合治理,发现问题并为如何解决问题提供数据决策支持。应用大数据技术,海量教育数据被采集、分析、应用,实现智能决策分析、精准学情诊断、个性化推荐学习,提升教育品质,优化教育治理,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二)科学统筹信息化综合治理
教育信息化综合治理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高级形态,集中解决了信息化存在的若干问题,包括信息系统数量多、信息数据孤岛严重等问题。一是加强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教、学、管、研、服各类信息化项目建设,避免多头建设、重复建设,打破部门限制,实现教育信息系统的整合和互联互通,建设一套系统实用、数据通用、信息共享的信息化管理标准,战略布局一体化,绘制全校信息化一张图。二是坚持教学导向优先。教育信息化不仅是技术问题,更多的是教育教学问题。要充分发挥教学业务部门的积极主动性,尊重业务的复杂性和可变性,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模式和方法,实现信息化发展和教学发展相辅相成,构建教育信息化共同体。
(三)创新信息化服务
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提高师生的信息化体验,推进“互联网+服务”新模式。采用微服务架构设计,将原本单一的应用,通过定义良好的接口,清晰表述服务边界,分解成一系列可独立部署的微服务,确保当某个微服务发生变更时不影响整个部署应用。根据自身服务需求发展,可灵活进行技术选型,降低技术风险,提高整体应用扩展性。持续推进服务流程改造和优化,构建信息门户一站式服务新模式。
二、智慧教育示范中心赋能教学
坚持“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思路,以建设智慧教育示范中心为抓手,积极探索现代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有力推动开放大学智慧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高可靠网络全覆盖
5G新技术赋能智慧教育示范中心建设,提升教学环境的用户体验。依托5G网络的覆盖广域、高容量、低时延、高可靠等特点,构建“云+端”一体化基础设施架构,解决教学环境访问速度慢、资源优质共享体验差等问题。实现校校连接的快速打通、远程教学活动的灵活开展和4K高清教学直播视频数据的低时延传输,让更多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智能移动设备接入到直播课堂,增强远程直播教学和泛在移动学习场景的流畅体验。
(二)重构教学空间
重构教学空间,集中解决传统教学环境空间布局固定式、标准化,对不同教学模式支持不足的问题,构建融合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技术装备于一体的智能学习环境。建设5G超高清视频互动教室、5G全息教学互动教室、虚拟现实实训室等多功能智慧学习空间,打造场景化、沉浸式、互动式的创新示范学习空间。空间具有灵活的功能组合、真实的情境模拟、智能的技术装备等特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性学习需求,探索5G+X新技术支持下教学的深化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应用,为开放大学办学转型提供示范引领。
(三)创建直播+录播互动教学模式
应用5G+4K、5G+全息等现代技术,打造直播教学、互动交流和录播课程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兼顾“异步与实时”,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助力提升学习效率。通过建设满足个人录课直播、教师课堂录课直播、虚拟演播室直播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直播场景,教学直录播终端能够对教室内师生教学活动全程纪录,实时分析学生学习状况,动态管理、分析和评价学生学习过程,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学生学习效果为导向,始终把保证和提升教学质量放在首要位置,探索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三、保障教育信息化高质量发展
(一)合理评价信息化建设
高质量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规范合理的信息化评价。过去缺乏对信息化建设各要素的客观评价,存在重建设、轻应用、重数据、轻内涵的现象,夸大信息化建设的技术全能和工具作用,出现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传统教学管理理念不匹配的问题。现代技术确实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和助推作用,但核心要义要靠教育管理深化改革和创新。埃森哲的“IT价值战略”强调以业务价值最大化为导向,建立企业信息化建设评价标准体系。教育信息化也同理需要把教育教学作为信息化出发点,集中力量研究、设计和应用好信息化软硬件环境,从教育根本发挥信息化应有的作用。通过对比教育信息化建设前后的应用成效,提高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和教学业务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二)健全信息化实施机制
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地位已经逐步从解决问题上升到战略规划,信息化部门也从单纯的技术服务部门转变为跨信息化和教学管理业务的技术研究部门、业务创新部门。提升教育信息化质量需要加强教学管理业务部门与信息技术的协同合作,要将二者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一是建设信息化领导小组,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合理决策、公平分配教育信息化的人、财、物等资源,合理评价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成效和应用成效,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提质创优、快速发展。二是建设信息化实施小组,涉及教学管理业务的职能部门指派专人深度参与,减少信息化实施中的阻力,提高信息化运作的执行效率,构建责权统一、目标一致、健康协作的信息化实施环境。
(三)优化配置信息化资源
加大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投入,全面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信息化组织团队,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信息化技术带头人,提升全员教师的信息化综合素养和信息化教学应用技能。发挥数字化学习技术集成与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价值,深化校企、校校合作、产学研联动,借助各方研究力量,通过建立教育信息化示范区、实验实训基地等,深化教育信息化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及推广应用。(本文获“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主题征文二等奖,作者为信息化部党支部贺媛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