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顶yd7610检测中心,云顶yd7610首页地址

职业非学历教育市场规模研究(下)-云顶yd7610检测中心时讯网

返回国开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深度观察

职业非学历教育市场规模研究(下)

 六、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就业教育与培训就是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体系可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其中职业学历教育平行于普通教育体系中的初高中及本科教育,以培养具备实际应用能力的专业技能人才为目标,培养周期长,体系化程度高,但受众有限(仅为职业学校在校生)。职业培训以面向个人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培训为主,同时包括面向企业的管理培训、员工内训等项目,其特点是目标集中、周期短,标准化与定制化兼备,且受众广泛。

   七、我国职业教育体系

   1.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市场规模

   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目前,全国共有1.25万所职业学校,年招生总规模近950万人,在校生2700多万人,非学历教育注册学生5287万人,共开设近千个专业,近十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我国已基本具备了大规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能力。

   为了推动就业人口培训全覆盖,20161227日,为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按照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共同编制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推动企业职工培训全覆盖。全面推进学习型企业建设,坚持并完善企业职工全员培训制度,规模以上企业要有专门机构和人员组织实施职工教育培训,加强企业大学、培训中心等企业培训机构建设。职工教育培训年参与率要达到50%以上。探索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依托云顶yd7610检测中心在制造业相关专业领域开展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试点。各级政府要加快成立跨部门的继续教育协调机构,统筹指导继续教育发展,推进继续教育与工作考核、岗位聘任(聘用)、职务(职称)评聘、各级政府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加大制造业人才培养投入力度,落实好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生均拨款制度。在实施相关重大建设工程、重点项目时统筹安排人才开发培养经费。本指南重点人才工程有关项目经费纳入现有相关项目和计划统筹考虑。鼓励和引导社会、用人单位、个人投资人才培养。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大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就业经费等统筹力度,支持制造业人才教育培训。鼓励制造业企业、社会组织建立人才发展基金,用于制造业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企业要依法履行职工教育培训的责任,制造业企业要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提取教育培训经费,并完善监管机制。职业非学历教育市场规模将达9800亿元。

   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目标,2020年,中职教育在校生达到2350万人,比2014年增长30%;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480万人,比2012年增长154%,每年毕业生超过1000万人;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学生达到一定规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达到3.5亿人次,是2012年的40.7倍。

 全国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贯彻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总体要求,推动技工院校改革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一是总体规模基本稳定。全国技工院校保持在2500所以上,年招生保持在120万人以上,在校生保持在300万人以上,职业培训保持在500万人次左右。全国对技工院校投入55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近70亿元。

   中国职业教育市场规模达1.5万亿,农民工职业教育市场规模达6000亿。

  2.《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

   中国不缺白领,中国缺的是懂技术的产业工人,也就是缺的是大国工匠。中国有8亿农民,3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是国家最主要的经济发展战略之一,城市化最大的核心问题就是教育和就业。

   目前中国制造业工人数量为5000万—7000万,高级蓝领概率为5%左右,比照欧美发达国家高级蓝领占制造业就业人口总数达40%的概率,中国高端蓝领大约有30%的缺口。10年以后即中国制造业计划进入工业强国的年份,中国的产业工人有望达到一亿人,按照比例推算,中国制造业高级蓝领工人的缺口将扩大到3000万人—5000万人左右。也就是说,中国制造业要想在10年后进入工业强国的行列,至少要新培养起3000万—5000万的高级蓝领工人。在过去30年,中国有28171万人农民工进城务工,且大部分集中于低端制造业和低端服务领域。大多数规模以上企业的一线员工平均年龄已经逼近50岁,这批老一代工人将在未来510年逐步退休。他们留下的缺口有一部分将由工业机器人代替,但制造业75%的工作需要靠手工完成,是机器人无法替代的,高端产业工人的断层压力已经非常大。

   2014年《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1)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建设工程:围绕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重点开展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人才培训等工作。制定完善制造业创新中心遴选、考核、管理的标准和程序。

   2020年,重点形成15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力争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

   2)智能制造工程:紧密围绕重点制造领域关键环节,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支持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开发智能产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装置并实现产业化。依托优势企业,紧扣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优化,建设重点领域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在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的重点地区、行业和企业中,分类实施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等试点示范及应用推广。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搭建智能制造网络系统平台。

   2020年,制造业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3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5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50%,不良品率降低50%

   3)工业强基工程:开展示范应用,建立奖励和风险补偿机制,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的首批次或跨领域应用。组织重点突破,针对重大工程和重点装备的关键技术和产品急需,支持优势企业开展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突破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的工程化、产业化瓶颈。强化平台支撑,布局和组建一批"四基"研究中心,创建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完善重点产业技术基础体系。

   2020年,4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受制于人的局面逐步缓解,航天装备、通信装备、发电与输变电设备、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家用电器等产业急需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的先进制造工艺得到推广应用。到2025年,7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80种标志性先进工艺得到推广应用,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较为完善的产业技术基础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整机牵引和基础支撑协调互动的产业创新发展格局。

   4)绿色制造工程:组织实施传统制造业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开展重大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实施重点区域、流域、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扎实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源头防治专项。制定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企业标准体系,开展绿色评价。

   2020年,建成千家绿色示范工厂和百家绿色示范园区,部分重化工行业能源资源消耗出现拐点,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20%。到2025年,制造业绿色发展和主要产品单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建立。

   5)高端装备创新工程:组织实施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民用航天、智能绿色列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智能电网成套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核电装备、高端诊疗设备等一批创新和产业化专项、重大工程。开发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重点产品和重大装备,提升自主设计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突破共性关键技术与工程化、产业化瓶颈,组织开展应用试点和示范,提高创新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抢占竞争制高点。

   2020年,上述领域实现自主研制及应用。到2025年,自主知识产权高端装备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明显下降,基础配套能力显著增强,重要领域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164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通过了《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要求对接《中国制造2025》。

   教育部提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正是为了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建立巩固的、可持续的人才和技术竞争优势,对接“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适应“机器换人”催生的人才需求。

   3.市场缺乏针对农民工技能学习的在线教育平台

   目前,我国的在线职业教育平台都是针对白领、K12、早教、外语培训、留学、兴趣教育、会计培训、IT培训、家教O2O等展开业务的,并且多是以题库类型的存在。对于农民工急需的制造业、建筑业、餐饮服务业、修理业等方面的技能领域基本不涉及。不是农民不上网,而是中国农村网民众多,缺的是没有合适的平台。

   截至201612月,我国农村网民占比为27.4%,规模为2.01亿,较2015年底增加526万人,增幅为2.7%;城镇网民占比72.6%,规模为5.31亿,较2015年底增加3772万人,增幅为7.7%

   网技能缺失以及文化水平限制仍是阻碍非网民上网的重要原因。调查显示,因不懂电脑/网络,不懂拼音等知识水平限制而不上网的非网民占比分别为54.5%24.2%;由于不需要/不感兴趣而不上网的非网民占比为13.5%;受没有电脑,当地无法连接互联网等上网设施限制而无法上网的非网民占比为12.8%

   网民中具备中等教育程度的群体规模最大。截至201612月,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占比分别为37.3%26.2%,其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网民占比较2015年底下降3.0个百分点。与2015年底相比,小学及以下学历人群占比提升了2.2个百分点,中国网民继续向低学历人群扩散。

   2016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64)提出重视农村居民的教育培训。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资源要向周边农村居民开放,用好县级职教中心、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学校、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和农村社区教育教学点。结合新农村和农村社区建设,有效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农家书屋、农村中学科技馆等资源共享,提升农村社区教育服务供给水平。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现代生活教育培训。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加强农村居民家庭教育指导,为农村留守妇女提供社会生活、权益保护、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教育培训。重视开展农村留守儿童、老人和各类残疾人的培训服务。

   (1)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云计算产业的发展,大力扶持云计算信息产业,并大力推进向企业采购政务云服务。

   201516日中国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下称《意见》)(国发〔20155),确定的基本原则如下:

   市场主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减少行政干预,鼓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丰富服务种类,提升服务能力,对接应用市场。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监管政策,维护良好市场秩序。

   统筹协调。以需求为牵引,加强分类指导,推进重点领域的应用、服务和产品协同发展。引导地方根据实际需求合理确定云计算发展定位,避免政府资金盲目投资建设数据中心和相关园区。加强信息技术资源整合,避免行业信息化系统成为信息孤岛。优化云计算基础设施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创新驱动。以企业为主体,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强化云计算关键技术和服务模式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探索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云计算开放式创新和国际化发展。加强管理创新,鼓励新业态发展。

   保障安全。在现有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基础上,结合云计算特点完善相关信息安全制度,强化安全管理和数据隐私保护,增强安全技术支撑和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安全防护体系,切实保障云计算信息安全。充分运用云计算的大数据处理能力,带动相关安全技术和服务发展。

   另根据《意见》指出,应当探索电子政务云计算发展新模式,鼓励应用云计算技术整合改造现有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实现各领域政务信息系统整体部署和共建共用,大幅减少政府自建数据中心的数量。新建电子政务系统须经严格论证并按程序进行审批。政府部门要加大采购云计算服务的力度,积极开展试点示范,探索基于云计算的政务信息化建设运行新机制,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促进简政放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为云计算创造更大市场空间,带动云计算产业快速发展。

   政府加大采购云计算服务的力度将培育云计算产业市场,其采购的基本方式为公开招标。

关注国开之声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