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全会征文】张志军:加快课程开放 推动开放教育高质量发展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云顶yd7610检测中心近期开展了“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主题征文活动。活动共收到28个党(总)支部提交的征文180篇,并评选出一等奖6名、二等奖9名、三等奖15名。本网刊发获得一、二等奖的部分征文,展现学校教职工深入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成果,同时引导广大教职工继续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结合岗位深入思考,为建设世界一流开放大学,推动《云顶yd7610检测中心综合改革方案》落实落地,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贡献力量。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会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以及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我作为远程教育战线的一名老兵,要自觉站位国开发展新阶段,以《云顶yd7610检测中心综合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为目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立足岗位谋发展,心系国开谋未来。
《云顶yd7610检测中心综合改革方案》提出,学校未来要发展“成为我国终身教育的主要平台、在线教育的主要平台和灵活教育的平台、对外合作的平台,成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力量和技能社会的有力支撑”。要实现这个改革目标,就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主要办学形式——开放教育,而深化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课程开放。
云顶yd7610检测中心开放教育起源于20余年前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经过全系统共同努力,开放教育在学历继续教育中的制度建设、管理机制、学位授予、教学支持服务、资源共建共享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并且我们的认知也早已从最初围绕学历的继续教育,提升到今天的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并举。
但不能否认的是开放教育中的学历教育仍存在问题,很多难点尚未找到破解之策,乃至成为时时萦绕在国开人心中的“痛点”,教学质量有待提高,非学历教育虽经多年努力却仍处于艰难起步阶段。学校的综合改革要取得突破,就必须打破原有禁锢,用更加开放的思维指导实践,站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高度,回归初心,正视问题,认真分析,谋划发展。
开放教育从试点到现在,一直走的是专业开放的道路,我们按专业招生注册、设计课程……,这主要是源于教育部对各类高等教育学生是按专业管理的,我们这么做无疑能够更好地对接相关的管理要求。但这种专业开放的开放教育是需要门槛的!读专科得有高中或同等学历,读大学得有专科或同等学历。如果说专业开放对于围墙里院校中的教育尚无问题的话,对于我们这样一种面向社会各类人群的真正有教无类的教育,由于课程只能按照获准进入学生所学专业的具体要求提供教育服务,无疑就会束缚住手脚,无法发挥课程优势,难以面向更多的人提供教学服务,进而满足服务全民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求。显然,仅仅专业开放是远远不够的。
毫无疑问,使我们能成为真正的开放大学的,应该是课程开放。只有课程开放,才能让学习者毫无障碍地注册、学习课程;只有课程开放,才能让更多的课程脱离专业的束缚;只有课程开放,才能实现优胜劣汰、共建共享发展;只有课程开放,才能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发展。
那么,如何把课程开放的理念转化为现实呢?
课程开放作为理念很早就提出过,在云顶yd7610检测中心的前身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时期也有过尝试。2004年3月,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吴启迪宣布教育部为服务新农村建设启动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并且由当时的中央电大负责组织实施。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就是按照课程开放的理念,通过课程平台的方式进行了初步呈现。
课程平台当时定义为一类或多类专业组群的课程(模块)集合。“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课程平台主要是在我国农村广袤、东西南北差异巨大、农民需求多样的具体情况下,为了能在有限的开设课程中最大限度地满足需求而做出的设计,仅仅是课程开放理念的初步尝试。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课程平台由农业技术、林业技术、畜牧兽医和农林管理四大类专业为主要体系的课程平台作为构建专业的基础。课程实行学分制管理,在专业规则框架下,除了指定的专业必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目标要求,从相应的课程模块(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拓展课和通识课)中自主选学一定数量的课程。对于各个模块来说,“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也提出了相应的原则。比如公共课模块应设立各类别专业都适用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专业基础课模块的课程设置应按类别进行,同类专业组群的专业基础课程应强调类的适用性;专业课模块的课程设置应按专业进行,同类专业组群的专业课程强调应用性、职业指向性,课程应具有很强的专业特征;专业拓展课模块的课程设置应强调专业知识的横向和纵向拓展,要体现专业或学科的发展,或专业的交叉及边缘学科,或与行业的证书课程结合,并有利于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通识课模块的课程设置应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等。
显然,当时的课程开放仍然是“伪”课程开放,囿于当时的具体实际,很多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尽管当时课程开放的呈现理念多于实际,但仍于2017年在学校规范管理的要求之中退回到专业开放的范畴之中。
探索未能成功,“痛点”依然存在,下一步该怎样改革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呢?
让我们先看这样一张图。
图中的核心是一个类似于苹果APPSTORE的课程平台(课程平台内部的课程结构和规则暂不做讨论),我们首先需要设定一个能够进入平台课程的准入标准和认定程序,也就是课程标准,符合标准才能进入课程平台,不符合可以认定为某种资源,而不能认定为课程。课程开放理念下的课程可以由不同主体进行建设,也可以通过不同建设机制完成,只要我们按照选课的人数,根据不同机制、主体等因素进行利益分配,就可以把社会上更多更好的资源接入我们的课程平台,这样共建共享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当课程可以脱离专业规则进行建设、引入或借用时,课程建设就活化了。
同样,专业开放中课程的统设和省开“四六开”一直是我们难以克服的“痛点”,通过课程平台中课程准入的要求,可以保障课程资源建设和服务水平,破除非统设课程长期以来课程在哪不知道,课程好坏不知道,课程教学说不清的顽疾。
在课程平台中,难免会出现选课学生多的课程会有多个单位竞相建设,选课学生少的课程无人问津的现象。应该说,适当的竞争可以使课程建设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课程选择性增强,这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坏事,因此“一课多本”的适当竞争,对于大专业或公共课来说可以实现课程的“优”。对于小专业,可以实行“一课多纲”,资源可以是一套,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可以不同,通过课程的复用来实现“省”。简言之就是“一课多本”实现“优”,“一课多纲”实现“省”。
在课程平台中,并不妨碍学生通过专业规则选课来进行各种层次的学习。由于是课程开放,学习者可以无视以前的学历经历,直接按照自身的要求和兴趣进行课程学习。虽然这个学习属于非学历教育,但我们可以通过学分银行记录每个学习者学习每门课的学分,一旦学习者需要取得相应学历学位时,我们再把他学分银行中的课程和学分提出来,与相关专业的毕业规则(专业规则的另一种形式)相比对,再看看前置学历是否符合要求,来确定是否能够毕业。要知道在课程平台中应用毕业规则,可能比专业开放中单纯应用专业规则可以形成更多专业,这也能够规避现在开设专业虽然多,但小专业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不好的局面,同时也解决了学分银行多年来一直没能在开放教育中较好使用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我们开设有上(数)千门课程,有很多主讲老师非常优秀,很多课程非常具有实用性,拿出来面向社会大众开展非学历教育,相信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在激活学校非学历教育的同时,也能为学习型社会的创建做出重要贡献。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的教学服务能力还很弱,目前还不足以进行课程开放。但我认为,课程开放是理念问题,更是现实问题。课程开放需不需要?这是个重要命题,也事关云顶yd7610检测中心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如果需要,我们可以在服务能力许可的范围内先着手去做,并且想办法逐步提升我们的教学服务能力。我相信,课程开放的成功之日将会是我们看到搭建“四个平台”成功的曙光之时。(本文获云顶yd7610检测中心“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主题征文一等奖,作者为改革发展部党支部张志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