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所高校综合管理信息化对比分析
以信息化手段推动教育治理的现代化,这也是高校在“十二五”期间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也说明了这几年高校信息化在综合管理信息化上的发展与进步。从“单个应用”,到“数据互通”,再到“流程再造”的发展阶段,成为了这几年高校综合管理信息化的主要路线。
信息化服务于教学、科研主流业务,经过五年的发展,已成为共识。以校务核心业务为主干,整合包括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系统应用、教务教学管理系统应用、科研管理系统应用、后勤管理信息应用等在内的各条分支,进行资源整合、业务融合、数据积累,并渐渐形成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目标实现的重要支撑。
各个种类的应用系统贯穿在整个高校的管理过程中,随着越来越多的数据被积累、整合,在大数据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这些数据的价值也随之浮出水面,进入信息化的核心层。
“释放数据的能量”,是当下众多高校管理层对信息化工作最热切的期望。通过师生在各个应用系统中的数据情况,多维度、全方位刻画学生和教师的各类活动,针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活动,分析学生的学业,评估学生的经济水平,精准助学,预测毕结业状况;针对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分析其培训经历、学习经历、海外交流、职位晋升、科研团队,从而为教师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指引。未来,在教学管理中,通过学生学习行为的数据,提供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参考,从而改善教学效果,将是高校信息化的一个潜力发展空间。
总体应用水平
两次调研数据表明,目前高校信息化应用系统已经涵盖到教学、科研、管理等学校主要业务上,五年间,117所高校信息化整体水平有所提升。
调研中,选择“已建立服务师生、校友、院系、管理部门等的各类信息系统”的高校,从2011年的43所,到2016年的60所,相应的,尚在起步阶段的高校则越来越少,从2011年的14所,减少到2016年的7所。信息化应用系统具体包括教学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信息门户系统、后勤管理系统、网络教学平台系统、学生工作管理系统、人事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等。
经过五年的发展,面向服务的信息化建设理念渐渐深入人心,高校信息化业务系统的重心已经从“管理业务为主的建设”逐渐转变为“服务应用为主的建设”,信息化的应用越来越成熟,管理越来越精细化,面对个性化的需求,信息系统也能作出初步精确的反馈。根据五年前后的对比分析,我们试图描绘出一个“人本”的信息化建设轨迹。
信息门户已成为趋势
高校信息门户是面向高校教师、学生、职员和校友的大型专用网站。现阶段的门户技术包括统一用户认证、集成服务、安全访问控制和授权管理等。部分高校的信息门户实现了应用集成和数据集成,可进行内容管理与知识管理,为各类用户提供业务操作的统一入口。信息门户最重要的贡献是统一身份认证及相应数据的积累,这为即将到来的云服务购买以及大数据服务提供了实现的可能。
从两次关于信息门户建设的调查数据来看,超过半数以上的被调查高校均已经建立了集成度较高的校园门户系统,并且逐年上升,在参与的117所高校中,建立信息门户的学校从2011年占69.23%(81所),到2016年上升为87.18%(102所)。
校园信息门户集成的系统有:办公自动化(OA)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教学教务信息系统、图书馆信息系统、财务信息系统、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后勤服务信息系统、科研信息系统、设备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毕业信息系统、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和学生管理信息系统。
两次统计数据表明,117所高校中,集成教学教务信息系统、OA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的学校最多,也均有较大的发展,从2011年的占比60%(77所/78所/68所)左右,上升到2016年的占比超过70%(98所/97所/87所)。办公OA系统(增加21所)、教学教务管理系统(增加19所)、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增加26所)、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增加16所),上升比较明显,这与高校在信息化进程中向核心业务教学、科研等的倾斜有很大关系,表明高校信息化的需求驱动力正在发生转变。并且,经过5年的发展,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数据集成日趋完善,这也进一步说明了高校信息化的成熟度,信息化系统为师生提供服务的趋势明显,“人本”的核心理念得到进一步体现。
其中,门户网站提供的内容以公共信息与公共服务为内容重点,新闻最高,两次调查的高校基本一致,没有变化,其次是免费邮箱、搜索引擎、网络接入等。值得关注的是,相比2011年,2016年高校提供给师生的电子邮箱、搜索引擎、免费网页空间、网络社区、影音资讯等的学校减少了,尤其是电子邮箱和搜索引擎,这与社会上免费电子邮箱和搜索引擎工具、网络社区及网盘空间的普及有很大的关系,导致师生需求减弱。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2016年底,许多社会上的免费网盘纷纷停止服务,这方面的需求有回暖的势头,各高校有必要进行需求调研,并做出合理的应对。
统一身份认证
在移动互联网应用和服务日渐增长的现在,统一身份认证对保障校园各项管理系统有序运行,保障校园网数据和网络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两次调查数据显示,在共同参与的117所高校中,实现统一身份认证的学校从2011年的89所(占比76.07%)上升到了2016年的106所(占比90%),提供的服务对象也向师生和教学科研倾斜。
并且在这支持统一身份认证的106所高校中,支持跨校区访问占到87.74%,即支持跨校区统一身份认证的学校达到93所,而几乎所有具有支持统一身份认证的高校,都支持“移动信息平台”,但支持跨学校访问(跨区域的联邦认证)的仍然为数不多,说明这方面的需求仍不突出。
此外,在106所支持统一身份认证的学校中,有近一半(49.55%)的学校“支持校内应用的比例”超过四分之三。这说明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建立是基于应用的需求的。
数据共享与交换
数据共享的建设是信息化工作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需要,尤其是公共数据库和数据交换系统的建设,其对数据的标准规范管理要求较高,也是信息化能否得以成功整合的关键所在,标志着高校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程度。
两次调研的117所高校中,建立了校园公共数据库或数据交换系统的学校有所增加,如图8所示,2011年建立该系统的学校有74所(占63.25%),到2016年则上升到86所(占73.50%)。在建立校园公共数据库或数据交换系统方面,985/211高校明显好于一般全日制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这也与985/211高校复杂的数据交换需求有较大的关系。然而这方面的工作在实际运行中仍然由于制度建设等等问题,阻碍重重,未来各高校将会在管理制度上有更进一步的探讨和完善。
在建立校园公共数据库或数据交换系统的学校中,其数据类别包含有学生信息、教职工信息、科研项目信息、公共资源信息。对比2011年和2016年两次调研数据,可以看到,117所高校中,对学生信息、教职工信息和科研项目信息进行共享的高校明显增加。2016年的调研数据中,凡是建立了校园公共数据库的学校,基本也都进行了学生信息(85所)、教职工信息(86所)的数据交换,而公共资源及科研项目的信息交换,还有完善的空间。
问题与建议
1.大数据离核心业务越来越近,需加强规范管理。
虽说大数据时代到来,给高校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然而由于分析工具的缺乏,加上教育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当前高校的数据积累尚处于原始状态,缺乏统筹与顶层设计,仍然存在数字孤岛,数据口径不一,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交错混杂,且真伪难辨。建议:应尽快制定数据管理规范,建立保存与采用的相应规章制度,从顶层设计出发,对数据的积累与应用进行统筹规划,除了数据共享与利用之外,还需要特别注意数据的安全与隐私保护。
2.信息化应用系统受社会化影响加大,需与时俱进,保持灵活性与活跃度。
在调研中,许多学校均提及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参与度相关。由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导致在信息化系统应用中缺乏业务的支撑,业务部门的参与度不高,应用系统的显示度不高,无法体现师生的获得感。而随着网络社区、搜索引擎、大数据技术等社会化应用系统对高校的冲击,建议:未来应更多考虑与社会化软件(如微信、各种科研社区、企业网盘等)的融合,充分考虑系统兼容性与可扩展性,采纳或采购成熟的社会化软件与服务,从而既能节约建设成本,也能提高师生的参与度,保持系统的灵活性与活跃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