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发力“一带一路”建设
从国家到各省市,从高校到职业院校再到企业,区域特色显著的“一带一路”教育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大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普遍开展时间较短,很多工作仍在推进中。认真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需求,深入推进“一带一路”教育活动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记者欣喜地发现,作为作用更及时、更直接的一种教育形式,高校继续教育也正在为“一带一路”教育活动贡献自己的力量,涌现出一批勇抓机遇、积极探索、善于落地的典型。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让中国继续教育走出国门,站在更大的舞台上培养人才,在扩大继续教育外延的同时,将推动继续教育学院原有业务的转型升级。
国家倡议下的中国教育使命
“当前,中国主要节点省份“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网络已经基本形成。践行教育使命,中国高校、职业院校,以及中国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倡议,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它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旋律之一。“一带一路”建设既为中国发展提供动力,又为世界发展创造机遇。目前,其重点任务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要实现这“五通”,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关键。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教育行动
“一带一路”沿线包括65个国家及地区,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而人口占63%。因此,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尤其是复合型人才培养首当其冲。为推动与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国家及各省市推出许多相关政策,并开展了大量的教育活动。
从国家层面看,2016 年7月,教育部发布《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自2016年9月起,先后两批与甘肃、宁夏、内蒙古、吉林等14省(区)签署“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备忘录,共同统筹协调国内外优质资源,培养大批共建“一带一路”的急需人才。主要节点省份“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网络已经基本形成。2017年5月,为吸引沿线国家优质留学生资源设立“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承诺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奖学金新生名额。
与此同时,各省市根据自身区域特色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纵观各地实际推进情况,地域影响显著,尤其是与教育部签署合作备忘录的省(区)。
如甘肃省围绕国家向西开放大门户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加强与阿拉伯国家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一批中阿联合研究机构和智库;福建省立足高等教育优秀学科和特色,以华人华侨及其社团影响力为桥梁,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力传播中华文化;贵州省依托“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永久举办地的机遇,广泛开展与东盟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海南省重点加强与海上丝路国家及中东欧国家和中亚国家在人文交流、双向合作办学、双向留学等方面的教育合作与交流……此外,北京市、河南省、河北省等也纷纷开展相应工作。各省市对“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性由此可见一斑。
“一带一路”建设高等教育在行动
在国家的大力提倡及各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热情水涨船高,高等教育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境合作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观察记者发现,除了传统的合作办学,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形式还包括成立各种研究院、创建合作平台、建立培训基地、开展学历或非学历教育等。
作为一流高校代表,2017年,清华大学与中国侨联联合发起成立清华大学“一带一路”倡议研究院,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事业的高端智库;西安交通大学2015年发起并成立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短时间内就吸引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余所高校加盟,并与西安国际港务区和陆港集团签订《“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丝路国际学院……
“一带一路”建设中,民心相通是基础,民心相通语言首先要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达65个,官方语言就有近60种。北京外国语大学计划在2020年前开设100种外国语言培训,全面覆盖“一带一路”沿线所有国家的官方语言;西安外国语大学积极打造“一带一路”多语种语言服务平台,建成“丝绸之路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
校企合作是挖掘“一带一路”人才红利的第一步,可以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在服务“一带一路”校企合作方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已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空客北京等企业签订实习基地协议,并与顺丰速运、宝马中国等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等;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联合中兴通讯、泰国正大集团建立“中兴正大一带一路学院”,培养懂得尖端技术的通信工程专业高素质应用人才……
在面向行业办学的高校中,也涌现出一批代表。西南交通大学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开展一系列海外教育培训;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立丝绸之路学院,开展针对沿线国家的地质资源环境研究和人才培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携手石油石化企业,将油气地质与勘探、钻井和集输等方面的多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应用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油气勘探开发和油气集输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开大(电大)系统也在积极发挥自身的互联网优势,部署“一带一路”教育活动。如西安广播电视大学不仅建立西安汉唐文化网络学院,还建设了西北首个对外汉语教学网络平台——汉唐华语网,填补了西安市对外汉语在网络教学领域的空白;2016年,江苏开放大学与新疆伊犁电大签订合作协议,作为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教育合作的初步探索;2018年,宁波电大“花开新丝路”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成功获批宁波市首批共建“一带一路”教育国际合作特色人文交流平台。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从各参与高校情况来看,不仅有一流大学,还有众多普通高校,他们依托各自的专业、学科或地域优势,逐步深入推进“一带一路”教育活动的开展。
“一带一路”建设的职教先行军
2018年1月,在李克强总理和柬埔寨首相洪森见证下,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柬埔寨劳工部、西港特区在柬埔寨总理府举行《加强职业培训的三方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成为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代表之一。
事实上,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遍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更旺盛。因此,“一带一路”建设为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带来了契机。
以广西省为例,广西省作为中国与东盟交流合作的前沿窗口,近年来与东盟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日益增多。不仅搭建了许多职业教育交流平台,还涌现出众多典型职业院校。其中,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与上汽通用五菱股份有限公司、印尼西爪哇省共建汽车学院,为该公司印度尼西亚生产基地定向培养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筹建“中国-东盟轨道交通国际职业教育集团”和“东盟国家轨道交通师资培训中心”。
研究沿线国家需求深入推进是关键
除了高校和职业院校,还有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正在慢慢转向“一带一路”教育市场,它就是教育企业。伟东云教育输出职业教育平台和高等教育领域的产品等,把中国的优质教育资源沿着“一带一路”倡议布局到非洲;网龙华渔教育通过B2G、B2B、B2C方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拓展市场;2017年,VIPKID正式启动在线少儿中文教育平台“Lingo Bus”,采用在线1对1授课模式,开拓对外汉语市场……
需要指出的是,创建联盟是“一带一路”教育活动最为普遍的形式,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的联盟纷纷成立,为“一带一路”教育增添助力。
从国家到各省市,从高校到职业院校再到企业,纵观中国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情况,记者发现,虽然“一带一路”教育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大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区域特色显著,但更多集中在一流高校、行业高校和职业院校。与此同时,普遍开展时间较短,很多工作仍在推进中。深入推进“一带一路”教育活动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未来,要想更大程度地发挥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人才培养与智力支持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国家层面应发布“一带一路”教育发展路线图,将教育纳入“一带一路”建设框架。地方政府应明确其“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规划,为规划的实施落地提供方方面面的保障,并整合各类教育机构,以便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实际教育需求。另一方面,作为“一带一路”人才培养的主体,学校应借助区域优势,基于各自的专业特色,认真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需求,加强课程设计,培养真正符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求、有国际视野和应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记者欣喜地发现,作为作用更及时、更直接的一种教育形式,高校继续教育也正在为“一带一路”教育活动贡献自己的力量,涌现出一批勇抓机遇、积极探索、善于落地的典型。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让中国继续教育走出国门,站在更大的舞台上培养人才,在扩大继续教育外延的同时,将推动继续教育学院原有业务的转型升级。(2018-04-26在线学习作者:盛雪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