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全会征文】姚文建:发挥“互联网+”优势 助力破解乡村振兴难题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云顶yd7610检测中心近期开展了“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主题征文活动。活动共收到28个党(总)支部提交的征文180篇,并评选出一等奖6名、二等奖9名、三等奖15名。本网刊发获得一、二等奖的部分征文,展现学校教职工深入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成果,同时引导广大教职工继续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结合岗位深入思考,为建设世界一流开放大学,推动《云顶yd7610检测中心综合改革方案》落实落地,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贡献力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凸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乡村振兴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凸显了深化农村改革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云顶yd7610检测中心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将助力破解乡村振兴难题,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任务。
一、开放大学助力乡村振兴的重大价值
云顶yd7610检测中心及其前身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面向社会成员提供学历与非学历继续教育服务,旨在促进教育机会公平、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国民素质不断提高的新型大学,办学网络立体覆盖全国城乡。学校的核心理念是:开放、责任、质量、多样化、国际化。学校未来发展目标是:积极主动适应数字化、智能化、终身化、融合化教育发展趋势,通过改革和优化开放教育办学体制机制,解决定位不清晰、体系不健全、质量不高等问题,使云顶yd7610检测中心成为我国终身教育的主要平台、在线教育的主要平台和灵活教育的平台、对外合作的平台,成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力量和技能社会的有力支撑。
国家赋予了学校培养“三农”人才的历史使命,四十年来云顶yd7610检测中心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为服务“三农”,为农业农村领域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贡献了重要力量,在农民教育和农村人才培养、服务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等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宝贵经验,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三农”人才。云顶yd7610检测中心所实施的开放教育由于具有时空自由、资源共享、系统开放、便于协作等特点,使得其在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在终身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时代,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远程教育扶贫和乡村振兴建设,将知识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实现知识、资本、文化的跨时空流动,从而达到消除贫困、传播知识文化、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要求。
二、开放大学助力乡村振兴的模式和路径
基于自身办学理念和优势,采取“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方案,能最大程度发挥云顶yd7610检测中心价值与作用,消除农村与城市的数字鸿沟,发挥巨大的辐射效应,快速改变农村地区教育与文化生态,更好地解决农村教育和农村发展建设低水平循环的问题。
(一)以增强体系能力为主线完善创新体制机制
《云顶yd7610检测中心综合改革方案》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云顶yd7610检测中心进入深化改革新阶段,以及学校总体上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新形势下学校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既要适应这一重要阶段性特征,也要借参与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机遇,满足内外部环境变化的新要求,推动学校力量布局、资源要素配置、人才队伍进一步体系化、协同化,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二)成立乡村振兴教育研究院,开展相关研究
成立乡村振兴教育研究院,不仅是学校完成国家使命的责任和担当,也是学校提升美誉度和影响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开放大学必须抓住的机遇。研究院要立足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吸引、汇聚国内外相关领域资源,面向现代化、面向乡村、面向未来,开展乡村振兴政策咨询和规划服务、乡村振兴教育发展课题和项目研究,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为政府出台、完善相关政策提供有效研究支撑,致力于成为中国乡村振兴(教育)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专业化智库,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成为推动学术创新和理论创新的重镇,成为云顶yd7610检测中心建设世界一流开放大学的重要平台。
(三)开展学历提升教育,培育“三农”本土人才
加强面向新型职业农民、农业企业职工、村“两委”干部、返乡农民工、致富带头人、退役军人等“三农”人才培养,为乡村振兴尤其是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按照“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原则,采取弹性学制和灵活多元教学模式开展学历教育,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创新“农教融合、半农半读、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远程教室、移动教室、培训大篷车等形式的送教下乡服务,把专业建在农业产业链上,把教育和培训办在田间地头,就地就近培养农业农村人才。
(四)广泛开展涉农培训,助力增收致富
支持并推动县级开放大学(云顶yd7610检测中心地方学院、学习中心)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雨露计划”“春潮行动”等政府补贴性培训项目,面向农村留守妇女、大龄低技能人员等,开展家政、养老、护工、育婴、手工、种植和养殖技术等领域实用技能培训,使其掌握就业创业一技之长,增收致富。
(五)提升基层开放大学(学院、学习中心)参与乡村振兴的基础能力
一是加强涉农专业和课程建设。基层开放大学要围绕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优化专业结构,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国开总部及分部要加快传统农业类专业的改造升级,提升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鼓励开发对接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专业,开办适合农业农村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强化涉农专业点建设。加强服务“三农”的网络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二是加大对涉农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完善“双师型”教师评定与职称评定标准,鼓励聘用在农业生产一线工作、经验丰富的农业技术服务人员和“土专家”“田秀才”兼任教师。三是推动涉农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的共建共享,与相关科研院所、农业企业、新型经营主体、种植养殖大户共建共享一批集实践教学、研发与推广、大学生创新创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于一体的农科教人才培养基地、实训基地和乡村创业孵化基地。四是整合国开现有资源,搭建农民教育和培训数字化资源共享及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数字化学习资源共建共享,实现信息发布、教育和培训资源、资金使用、创业就业、人才评价、社会保障等功能的互联互通。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终身学习账号制度,实现学习成果可追溯、可查询、可转换。(本文获“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主题征文二等奖,作者为实验学院党支部姚文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