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革:高等教育质量控制的三个环节: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三)
三、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是教师按照教学目标设计的、学生参与的学习活动。教学活动是落实“做中学”教学理念,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型的重要环节。
美国在线课程的首要构成要素就是教学活动。1981年第一门在线课程就是关于计算机会议系统支持的讨论交流活动。笔者对中外网络课程类别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图2所示的在线课程分析5要素模型:
图2中4个矩形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开发都是可见的实体要素,很容易观测。中间的圆形要素——教学活动指的是师生、生生持续的动态交互和对话,是一个无法观察,很难量化的要素。中国在线教育更重视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共享;而最薄弱的环节就是教学活动。然而,教学活动才是一门在线课程的灵魂和核心!一个设计良好、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去利用教学资源;在各种交流场景下与同学合作、与老师交流;最后形成学习成果,提交到教学平台上。
这个5要素模型也同样适用于课堂教学场景,教学活动也是穿起教材、学生、老师,完成特定学习成果的灵魂和核心。教学活动还是把教学目标分析中的绩效动词变成学生的学习行为,落实“做中学”,实现从“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型的关键环节。
长期以来,人们基于各自的理解对“做中学”做了多方位的解读,形成一种错觉,好像“做中学”总是跟解决实际问题、探索发现新知识相关联,是一种相对复杂的教学任务,不是一种日常的教学方式。其实,英文“Learning by Doing”中的Doing,指的就是学习行为绩效动词,如Read、Write、Paint、Design、Classify、Describe、Identify、Add、Drill等,都属于一种Doing,通过阅读学习、通过设计学习都属于“做中学”。
近年来,教学活动设计已经成为教学系统化设计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在Amazon网站上,用“LearningActivity”为关键词,搜索到4000多种图书、教具、软件包等。Curtis. J Bonk和Elaine Khoo博士整理了100类在线教学活动,分为基调/氛围、鼓励、好奇心、多样性、自主性、相关性、交互性、参与度、紧张感、产出等10大类别;笔者带领学生搜集了近3年来期刊、博客、微信公众号中公开的教学类资讯案例,整理出101个教学活动案例,涵盖了阅读、表达、演示与操作、探究、合作学习以及其他等七大类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可以分为很多类别。按照学生参与情况,教学活动可以分为个人完成的学习活动、小组合作完成的学习活动、以及全班参加的学习活动。针对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可以完成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任务,也可以完成一个模块的研究课题,还可能生成一门活动课程。职业培训领域的很多课程,已经开始这样组织。教学设计师会把工作流程分解成一系列任务,把每个任务设计成一个学习活动,知识类内容被裁剪,变成活页资料,嵌入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中,为学习活动提供支持。
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是教学大纲中列举的某一个或几个教学目标,在设计一个教学活动时,教学设计师通常会从以下几方面思考:①要完成的教学目的是什么,②练习那些技能,③教学任务目标、步骤等,④活动方式的选择,个人、小组、组内合作/组间竞争,⑤活动需要哪些资源,⑥教学评价的策略等。
教学活动设计的产出是一份教学活动说明书,通常包含以下内容:①主题,②学习任务描述,③对学习过程指导,④学习成果的要求和评价,⑤时间安排,⑥其他:补充阅读材料、案例、作业样例等。教学活动说明书并没有特定的格式,只要能够表达清楚,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目标、要求、步骤、时间安排等,就可以了。教学活动说明书的篇幅也没有一定之规,可长可短。
教学活动是落实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要素。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无法改变“老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在一流大学建设的教学改革中,按照教学目标需要,设计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是未来高校教师的重要技能和职责。教学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