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顶yd7610检测中心,云顶yd7610首页地址

郭文革:高等教育质量控制的三个环节: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二)-云顶yd7610检测中心时讯网

返回国开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深度观察

郭文革:高等教育质量控制的三个环节: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二)

   二、教学大纲

从表面看,教学大纲就是一份关于课程教学的文档,其中包括课程描述、阅读材料、学习活动、评分标准、学术诚信、教学日程等构成要素。从实质上看,教学大纲是对一门课程进行系统化设计的结果,是一门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

在教学设计的教科书上,系统化教学设计模型通常呈现一种线性流程,如ADDIE模型、ASSURE模式和迪克-凯瑞模型等,但从每个步骤的产出来看,这些流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分析教学的约束条件;一类是分析教学可能的备选方案。教学设计就是在一系列的约束条件和可能的教学措施之间,进行的一种权衡,以追求教学效果和效率的最大化,如图1所示。


1左侧是开展教学的“约束条件”。系统化教学设计的起点是学习对象分析和教学目标分析,就是寻找教学要达成的目标和教学的“约束条件”。图1右侧的教学资源、教学场景和教学活动等经常被称为是教师的“工具箱”,是教学中可以选择的措施。教师(或者教学设计师)的工作就是在学习对象分析和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获知教学要达到的目标,以及一系列“约束条件”;然后,从“工具箱”中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教学场景和教学活动,并按时间顺序进行组织和安排,以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

编写教学大纲(或者教学系统化设计)的出发点就是教学目标分析。对教学要达到目标的分析和描述,体现了一门课程的教学理念。从课程教学目标分析的角度看,我们今天的大学课程在定位和设计上,出现了很多误区。

1. 重文字,轻行动。1946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戴尔按照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把教学方法分为10层,设计了一个下面大、上面小的“戴尔经验之塔”,其中最底层是直接经验学习,耗费时间最长;最上层是通过言语符号学习,耗费时间最短。每一层对应着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大学课程主要是通过言语符号来学习,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相应地,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也主要采用书面考试、撰写论文等方式。很少有人怀疑过这种教学方式是否合适。以思想品德修养课程为例,其目标是让学生在特定场景下,遇到具体问题时,能够表现出符合道德准则的行为和勇气。因此,无论教学和考核,都应该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而不是他在纸面上的表达。依赖言语符号作为主要教学方式的思想品德课程,很容易培养出表达很好,但是行为与言论不一致的学生。如果不研究文字与行为的关系,不能把言语符号的教学转变成行为、技能,就无法落实人才培养目标。

2. 重理论,轻实验。大学的很多课程,是一种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课程,如物理学、医学等,实验所占的比重都非常大。但是,从理论课与实验课教师的职称,理论和实验课的优先级别,就能观察到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笔者曾两次在医学院看到学生在期末考试前,背诵大厚本的医书。请教了几位医学院的教授,都认为没有办法,必须背,即使考完就忘也要背。后来,笔者仔细研究了一门医学课程的教学大纲之后,发现课堂理论讲授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但是被动听课的效果并不好;理论课之后,学生还要花费很多时间,准备实验,以及做实验。笔者提问,是否可以减少课堂讲授时间?老师认为理论很重要,不能减少课时。从教育传播的角度看,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己读书,都是一种通过“言语符号”进行信息输入的过程,如果减少教师课堂讲授的时间,让学生分组,通过反复阅读、画图、讨论人体器官、血管、神经等形式,自己设计并不断修改实验方案。把被动听课,变成主动地选择、组织信息,反复设计实验方案,这样既能实现记忆医学知识的教学目标,还能训练学生运用知识的操作技能,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收益,是否是一种更好的教学方式?通过与老师共同讨论,共同设计实验教学活动,教师最终采纳了笔者的建议。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教师对于“理论”的执念中,包含了对理论、对教学目标的模糊的惯性思维。只有行为才能改变世界,能力、行为和技能是最终落地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能力。因此,一流本科教学改革,首先需要打破教师的这种惯性思维,重新审视和细化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正确处理理论与实验的关系,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收益。因此,弄清楚一门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规划教学时间,是改进高校教学质量的基础。

3. 通过行为训练,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笔者曾经主持过一项中美青年科技人员交流计划的项目评估,研究中发现有两位美国学生观察到中国实验室没有按规范存放标本,容易造成标本的二次污染;中国学生做实验时没有按照安全规程穿戴防护设备,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等。由此联想到:背诵和答卷都不是培养青年研究人员养成遵守科研规范的习惯的有效方法。行为规范的养成,需要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在每一次做实验时,老师对学生行为长时间、反复的检查与反馈,才能养成遵守规范的行为习惯。行为本身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内容表达和传递手段。

4. 对技能的误解。提到技能,人们立刻会想到职业教育,似乎研究型大学不需要培养学生的技能。这是一种错误认识。施一公培养学生撰写科研论文,就是一种学术研究技能的训练。与此类似,研究型大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存在着大量技能类教学目标,如通过阅读筛选信息、写作表达、演讲、交流等,都需要长时间、持续的教学活动、评价反馈来训练。从培养学生技能的角度看,大多数人文社科类课程需要进一步明晰课程的教学目标、准确描述学生学完一门课程后,能够做什么。在准确清晰地描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重新理解和认识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

5. 课程怎样与时俱进。长期以来,对大学教学一直有一种批评:内容几十年不变。从改进教学的角度思考,大学课程就应该不断变化吗?不断变化的大学课程,怎样承担文化传承的责任?大学课程哪些要素需要保持稳定?哪些要素需要与时俱进?在这方面,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和哈佛大学视频公开课《公正:该如何做才好》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榜样。笔者分析了这本教材和这门视频公开课,分析表明经典理论基本稳定,大量案例与时俱进。

6. 课程是落实建构主义、通识教育、批判性思维教育的载体。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网络社会的来临,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越来越强调通识教育、交叉学科教育、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为落实这些新的教学理念,教务管理部门出台了很多措施,通过设立通识教育学院、开设通识课程体系、设立创新思维课程等,试图培养满足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但是,如果不把这些新理念落实到每一门课程中,不按照新的人才培养理念重新思考和设计每一门课程,依赖这种外在的政策制度,很难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

以上列举的6种误区,充分说明了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教学大纲设计的出发点,是落实新的教学理念,新的知识观念、组织和加工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的基础,也是改进和提高大学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环节。因此,伯克利大学的Barbara Gross Davis在他撰写的教学大纲构成要素中,特别强调要分析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如表1所示。

1的“学生的学习目标”描述,可以采用ABCD原则。ABCD分别是教学对象、学习行为、教学条件和程度的缩写词。在ABCD模型中,最重要的是找到合适的、准确的绩效动词。

除了教学目标分析外,编写教学大纲还需分析教学对象的特征,了解学习者的起点能力,包括读/写能力、信息技术素养及关于特定内容的基础知识。学习者分析也提供了某种教学设计的约束条件。在学习者分析中,最重要的是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以维持学生的持续参与,保证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学习动机是学习者参与和坚持学习的诱因。动机的诱发因素有内驱型和外驱型两类。内驱型动机指的是由经历和任务本身产生的动机,如内容与学习者工作和需求的相关性、学习者的好奇心和适当的挑战性等。外驱型动机指的是由任务以外的因素产生的动机,如分数和表扬等。学习动机分析,是设计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

在使用绩效动词清晰描述了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清单,分析了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习动机之后,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些“约束条件”,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场景等,并参照Syllabus模板,按照教学大纲的构成要素,撰写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文档。如课程描述、阅读材料、学习活动、评分标准、学术诚信、教学日程等。

最后,教师还要综合考虑教学的时间成本、交通成本;教学所需要的设备场地条件;从教学投入/产出的合理性,对教学设计方案进行调整、取舍。最后,参照Syllabus模板,设计完善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高等教育质量控制的第一个重要环节。

   在对一门课程进行了系统、完整的设计与规划,编写教学大纲之后,在课程实施阶段,学生最主要的学习行为就是按照要求,完成各项教学活动;教师最主要的教学行为,就是按照预先设计的要求,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及时的反馈与评价。大量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时间投入和教师的教学工作投入,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为了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在教学过程中要跟踪、监督另外两个核心环节: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未完待续)
关注国开之声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