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谈党史】好山遮尽君无恨 且作沧溟万里看——读毛泽东诗词《清平乐 会昌》有感
根据学校党委党史学习教育要求,党支部书记在七一前在支部讲一次党课。我选择的党课题目是《毛泽东诗词中的党史历程》,重点讲述了毛泽东青少年时代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前的一些诗词作品和创作背景。这其中有很多诗词结合深入学习党史后重读,顿有如获新生的感觉,毛泽东在1934年7月创作的这首《清平乐 会昌》便是其中之一。
《清平乐 会昌》
1934年7月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小时候读这首清平乐,重在词句本身,这首词作者登山临小,昂扬积极,特别是“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更是脍炙人口,让人有种壮年抒怀,人生得意的巅峰之感。然而,当时真实的时代背景和政治时局是什么样子呢? 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革命形势血雨腥风,时局越来越严峻。从1931年起,王明继李立三之后的“左”倾社会主义路线,给党及革命事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工农红军却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取得了1931年至1933年春的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以博古为代表的中央临时政府推行“左”倾政治策略和军事策略,排斥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百万大军,对红色根据地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围剿”。由于博古、李德执行王明的“左”倾军事路线,红军和根据地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指挥的路线错误,红军损失惨重,根据地的面积缩小。毛泽东却受到了“左”倾教条主义者的排挤,被剥夺了兵权,加上身体欠佳,心情十分苦闷。这首词作于1934年7月,毛泽东被排挤到会昌调研同时养病之时登山后所作。这一时期毛泽东在党内军内已无发言权,若换常人,一定十分忧郁苦闷,但是再读这首《清平乐 会昌》基调昂扬,语言雄奇,一气呵成,充满希望和乐观,这个对比令人十分出离想象。
这令人不由得联想到了南宋诗人陆游与好友登山却不巧登临山顶山雾腾起,无法观瞻,好友愤懑,陆游遂写下:
古寺高楼暮倚阑
野云散尽白漫漫
好山遮尽君无恨
且作沧溟万里看
陆游所抒,心有所戚,目光所及,只是当下,但是人生风景如果已在心中,就无惧是否能尽在望中。毛泽东此时无论人生的角色还是红军的处境还是革命的形式都迷茫无期,但是正因为有理想有信念,未来就有了模样,他不气馁,调整心态,坚持自己的观点。在他自己说的没有发言权的1931年到1934年的那些日子里,他埋头于做调查研究、读书、向中央提建议,而不是“赋闲”。
这首词,毛泽东曾有注云“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但是“踏遍青山人未老”却是他那时精神的艺术写照,郁闷而不沉沦。这首词创作后不久,中央红军主力开始了旷世艰难的长征历程。
但凡伟人,都有如此经历和境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增益其所不能。重读《清平乐 会昌》和那段历史,令人掩卷沉思,久不能平静,人生的低谷和时局的低潮任何时代和人们都可能遇到,然而比失败更可怕的是失败以后的沉沦,比成功更可贵的是成功以后的反思,这首词的时代背景和传递出的伟人精神在党课分享中引起了很多党员同志们的共鸣,几番讨论,几番动容,十分难忘,值得人不断体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