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顶yd7610检测中心,云顶yd7610首页地址

教育创新发展新动力-云顶yd7610检测中心时讯网

返回国开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深度观察

教育创新发展新动力

   未来教育必定是构建在互联网上的新教育,构建两个空间才有可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个性化发展。

技术改变教育

由工业化进入信息化:教育生态的又一次平衡

首先,技术改变教育。技术的导入,就可以改变所在社会的形态,社会形态的变化又造就与之对应的新教育。当前我们正处于从工业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转变和过渡阶段,在此过程中我们会发现,由于信息技术的导入,使得整个社会系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影响到政治、文化、经济各个方面的形态。

工业时代的教育体系难以支撑信息化时代的人才培养

尽管我们已经逐步进入信息化社会,但我们的教育目前几乎还是停留在工业化时代的教育,这样信息化时代的社会形态及其对教育的要求,跟教育的形态之间就产生了极大的冲突。这个冲突的集中表现在:这个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跟现有教育支撑体系之间的矛盾。

信息化时代需要新的教育支撑体系

信息化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是知识、技能、素养并重型人才。21世纪需要的人才是能力先于知识,但我们现有支撑体系基本上还是以知识传授为主,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以“教”为中心。

大学要培养的人一定是适合这个时代发展的人。教育是面向未来培养人才,是启迪每个人的智慧,何况我们国家又在向创新国家迈进,所以,创新的国家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需要创新的教育。

通过深度融合创新教育

“化”的定义

通过教育和技术的深度融合,来创新教育,信息化“化”什么?对信息化而言,“Transforming”是比较合适的词语,就是要改变内在结构,信息化关键在于“化”。“化”是要改变教育系统内在的组织模式,通过重组和再造,来建立新的组织和结构。如果我们只使用信息技术而不改变,不做“化”的工作,那么可以说是“新瓶装老酒”,是反作用,而不是正作用。

“化”的内涵

“化”的内涵在于结构的重组和流程的再造,最后是文化的再造。实际上,它的核心是利益的再造,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的影响。

信息化必将改变教育行业的传统生态

美国每五年发布一个NETP报告,它是关于信息技术改变教育的报告。早在2010年就提出,必须推动信息技术支撑下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而不是进化式的修修补补。到了2016年又提出,再也不要讨论教育是否要用信息技术的问题,而是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来改进学习,已获得更好的绩效。确保学生获得高质量的学习体验,这是信息化最根本的目的。

教育信息化的内涵

信息化中“化”的内涵在于以人的发展为本位,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对传统教育价值的重建,结构的重组,文化的重构,转换教育发展的动力结构,而不是现在单一的供给结构。从价值到结构到流程,再到文化,最后要形成教育发展的新动力,其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个性化的发展,启迪每个学生的智慧,形成“人人能学,处处皆学”的态势,这是信息化的内涵。

教育教学的“化”

那么,具体“化”在哪里呢?应该是教学科研管理各个方面。首先就是教学,在工业社会,可能更多的是以老师为中心的模式,传道授业解惑。21世纪,我们需要的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价值观的形成为核心。当然,基础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样的一种模式下,我们的学生,不仅跟老师学,跟他的同伴学,跟MOOC学,同时还要跟企业去学习,跟社区去学。这是一个开放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要“化”到这样的新生态。我们可以了解一下《斯坦福大学的2025计划》,其中“开环教育”就明确提出了要培养21世纪的创新人才,打破四年封闭学制,实施开环教育。

数据驱动学校分析变革教育

“数据驱动学校,分析变革教育”,将成为我们未来往“2030”转变的一个主要趋势。没有大数据的支持,规模化跟个性化就是一对矛盾,在我们物理空间上是无法解决的。信息化互联网再造的空间叫做“虚拟空间”,特别是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让规模化中的个性化变为可能。国家十分重视教育大数据的发展,今年国家发改委就成立了第一个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教育管理的“化”:结构重组与流程再造

进入到信息化社会以后,我们面临的问题越来越不是职能化、层级化管理的问题,而是横向的联系,无论是学科的横向联系,还是管理的横向联系,遇到的都是以问题为导向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成立很多的协调小组、领导小组来解决这些问题,管理的成本和效益大大降低,服务质量也不够。那么,在信息社会,刚才提到的要“化”进去,就必须要建立扁平化的流程性组织结构,要按照学校的战略,直接指挥到或者服务到我们的学生、老师以及管理人员,这就要依靠大数据,要进行流程的重组与再造。

华中师范大学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探索路径

华中师范大学在信息化工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首先,我们觉得“化”就是要化到所有的业务中去,而不只是建立网络和应用系统。如果还按照过去的工业化社会结构,每一个部门建立信息系统,那么越建,问题就越多,这样是“电子化”,不是“信息化”。“信息化”最重要的就是对组织和结构要进行重组和再造。

顶层设计:确立学校发展战略

华中师范大学的二级管理模式是“学院办大学”,不是“大学去管学院”。因此,将70%科研可分配经费全部交给学院。“化”要从这一系列的要素进行,首先要创新理念,提出了“一体两翼,体翼结合”的发展理念,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信息化。

理念创新:明确人才培养方向

我们提出了人才培养的“三四三”原则,“三生教育”,“4C能力”,“3S素养”。特别“3S素养”,大学应该给学生21世纪的基本素质素养,因此要构建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服务的学习和环境。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要加强过程评价,特别提出以主动学习为主。

搭建“云+端”教室教学环境

我们构建了“三空间”的学习环境,未来空间绝对不是教室,教室只是物理空间,还要打造资源空间,资源空间包括课程资源、MOOC资源,还有合作企业的资源。最后就是社交空间,21世纪的学生更重要是从社交空间来进行交流。我们正在建的近9万平方米的新型教学大楼,这个教学大楼是要打造正规学习与非正规学习相结合的学习环境,特别是主动学习的环境。先把环境改变,环境变了,老师的教和学生学习的方法就会慢慢改变。

随时随地学习:开发移动学习平台

学校建有全国唯一一个国家级数字化学习工程中心,有将近一两百人的团队在支持这场改革。我们构建了整个移动的学习平台,大力推进资源的建设,包括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

多元协同:推进课程资源建设

目前所有的必修课全部上网,为此我们推了三年。构建了教师教育的网络联盟,尤其教育部六所师范大学进行课程的共享,还建立了两岸四地的师范大学的协同培养联盟和资源共享机制。2012年,我们发展了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育模式,实现了课前、课中、课后无缝衔接和流程再造,鼓励混合式教学,把课程拿到课前,把课后拿到课中,进行教学的流程再造。

打造UGBS协同创新模式

作为师范大学,我们打造了UGBS的育人模式,就是协同育人。工科大学也要构建UGBS的模式,也就是大学、政府、企业和学校。我们变革了组织结构,建立了新的机构,去掉了一些老的机构。

同时,进行流程再造,利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打造“三个一工程”——一张表工程,一站式服务工程和一键决策功能,面对学生、老师、领导和管理人员。我们打造了“3S”的服务环境,通过流程再造新生报到、奖学金的评定、财务管理的服务。

营造教学创新文化

要固化改革成果,一定要构建新的文化,为此我们创办了教学节,开展了一系列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创新竞赛,积极营造鼓励教学创新的文化氛围。未来教育必定是构建在互联网上的新教育,构建两个空间才有可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个性化发展。

(文章作者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本文根据作者在“WE+2017智绘互联校园新态峰会”上部分演讲内容整理)

关注国开之声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