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谈党史】传承沂蒙精神,感悟信仰力量
蒙山沂水,琅琊故地,出生在沂蒙山革命老区这片红色的热土上,我从小就听长辈讲了很多战争年代革命先烈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感人故事。每逢清明节、国庆节,也多次参观学习沂蒙精神展,去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缅怀革命英烈,重温革命历史,牢记奋斗精神。
陈毅元帅说过:“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沂蒙是山东抗日根据地、华东解放区的政治和军事指挥中心,沂蒙根据地420万人口有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1万多人参军参战,10万多名烈士英勇牺牲,刘少奇、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等革命前辈带领沂蒙的儿女们,开创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25日在山东临沂参观沂蒙精神展时的讲话中强调:
我一来到这里就想起了革命战争年代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为了给部队做军鞋,“沂蒙六姐妹”伊淑英和其他五姐妹彻夜不眠,胳膊和大腿都磨起了泡、出了血,手指也变了形。“一只鞋底要纳120行,一行要过30多针,每针都要经过锥眼、穿线、走线、拉紧。当时不分白天黑夜地做军鞋,做鞋搓麻绳要用腿帮忙,时间长了把腿都磨破了,手也不行了,实在累了就躺在地上打个盹。”即使身怀有孕,依旧不怕苦,不怕累,生完孩子三天就去忙活。“沂蒙母亲”王换于,1939到1945年,先后收养了86名八路军子女,这其中还有徐向前、罗荣桓元帅的女儿。还有“沂蒙红嫂”明德英,为了救助八路军伤员,舍生忘死,不顾自身安危……这种无私奉献、舍己为公的精神,在沂蒙地区代代传承,感动了很多人,也影响了很多人,这种信仰的力量,穿透了岁月,直指人心,为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照亮前行的道路。
生长在和平年代,深刻感受到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无数革命先烈浴火奋战,忘我牺牲,才有了强大繁荣的新中国。从沂蒙山区的小镇走出来,深知奋斗的力量,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接受大学的教育,有机会探索更大的世界,从“一村一名大学生”到“残疾人学院”,云顶yd7610检测中心给了更多的人接受教育的机会。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很荣幸能成为云顶yd7610检测中心的一员,为促进终身教育,我们应继续坚定信心,锐意进取,艰苦奋斗,不忘初心,用积极的热情、无私的奉献和忘我的奋斗,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不断努力!作为沂蒙山区的女儿,更应传承沂蒙精神,不忘爱国初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学中,以身作则,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结合自身业务工作,宣传和普及国家语言文字规范,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