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顶yd7610检测中心,云顶yd7610首页地址

“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上)-云顶yd7610检测中心时讯网

返回国开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深度观察

“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上)

   以互联网、3D打印、分布式新能源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已经到来,其特点是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和全球化。新的工业革命会带来经济和社会的质的变革,中国能否经得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考验,关键在教育,核心在于能否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具有工业化时代烙印的、流水线式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的人才需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育领域培养出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和国际化的人才。目前,中国教育正处于现代化转型阶段,将从过去的“追求成绩和统一”“强调苦学和服从”阶段转型升级为“追求质量和个性”“强调幸福和尊严”阶段,同时现阶段针对教育公平的难题,将从实现配置、机会公平向实现获得公平转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的跨界融合,为解决这些现实的重大问题、促进中国教育顺利转型提供了新的契机。

一、“互联网+”与教育变革

“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跨界融合并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的一个过程,其演进方向是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互联网+教育”为学校重组提供了新的可能,“互联网+”提供云网端一体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可以使学习无处不在。“互联网+”提供的数据和信息资源将成为最核心的资产,可以精确了解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互联网+”提供的实时协同通讯网络、大规模的社会化协同,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好的知识和及时的评价反馈。“互联网+”提供的虚实融合的生成空间,线上线下的融合业态可以为师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供给。

“互联网+教育”既可以实现传统教育所关注的规模,又可以实现优质教育所关注的个性化;既能够实现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公平,又能够实现跟每个人能力相匹配的高质量的服务。“互联网+”可以助力破解教育中的一对永恒矛盾,即规模和质量,可以同时兼顾大规模和个性化。

(一)“互联网+”改变了人类的认知方式

在以互联网为核心基础设施的信息时代,我们生存的环境越来越复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不确定性越来越强,知识和信息的容量越来越大,变化越来越快,信息和知识正以指数的形态加速膨胀。但每个人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容量是有限的,如何以有限的时间、有限的学习能力、有限的大脑存储空间来应对无穷无尽的信息和知识?我们能够把所有的信息迁移到学生的脑子里面吗?这几乎是不可能的。那如何才能应对现代化生存环境中越来越大的复杂性?越来越大的不确定性?如何才能应对信息时代越来越快的节奏?

正是在这种无法回避的压力下,现代人基本的认知方式正在发生改变,应对社会复杂性的生存方式正在改变。现代社会的知识爆炸与我们每个人的学习时间与学习能力的鸿沟越来越大,人类要很好地适应越来越复杂的社会,人类的认知世界、驾驭世界的认知方式会越来越多地依赖人与智能设备的分布认知、协同思维,分布式认知成为信息时代人类适应社会复杂性的基本思维方式。

互联网将连接一切,连接的规模越大,其变更的驱动力也就越大,通过实时通讯的网络,可以快速组织大规模的社会化协同,知识越来越去中心化,而呈现分布式协同状态。知识的产生机制、传播机制、应用形态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互联网时代,人类社会不存在一个知晓万事的超级大脑,知识都是分布在一个个相互连接的节点之上,通过连接并激活一个个的节点,也就是大规模的社会化协同帮助实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大规模的社会化协同,将越来越成为社会协作的常态,将越来越成为各种组织解决问题的基本工作方式、基本思维方式。

认知是构建教育大厦的基础,人的认知方式的裂变,必然导致教育的革新。技术已成为人类生存环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驾驭世界的基本思维方式正在发生意义深远的改变,当基本认知方式都发生改变的时候,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教育大厦必然发生意义深远的革命性的裂变,无论是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组织形态、教学方法等都会发生意义深远的改变,只有这种改变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

(二)“互联网+”塑造了新的教育服务供给方式

“互联网+教育”的跨界融合,将推进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学、管理、评价等领域内的关键性业务。一方面提高这些业务的效率,另一方面为这些关键业务提供完全不同的实施环境,从而优化这些业务流程与模式,改变教育服务的基本流程、基本的运作规则、基本的运作形态,最终导致教学、管理与服务体制的变革,重构教育的生产关系,教育服务供给的方式、形态与结构都会发生意义深远的变革。

1.教育服务供给的社会化

互联网推进了大规模的社会化协同,打破了社会组织服务的边界,越来越多的组织内部服务被外包,呈现出新的协作架构。

基于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实时通讯网络能够实现大规模的社会化协同工作,即时实现各种人力和物力学习资源的汇聚和配置,为教与学提供新的分工形态。这种社会化协同的新型分工形态既能够使不同学习者获得及时的支持与评价反馈,也可以兼顾儿童发展的多样性,通过个性化学习,最终实现每个儿童最终获得的教育公平;同时,社会化协同工作又有利于教师工作的更专业化分工,缩短教师的个体劳动时间,提升教师的工作效率。

“互联网+教育”的跨界融合打破传统以学校为主体僵化封闭的供给体系,可以在不同的主体之间、组织之间、层级之间、领域之间,形成一种动态关联、高效互黏、相互监督、共同发展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其核心特征之一是基于互联网改变教育服务业态,将部分服务数字化,使其具有通过互联网提供服务的可能;二是打破组织的边界,基于互联网提供多元的教育服务供给,并为服务接受者提供参与、选择、评价的途径,形成社会化供给,同时实现共建、共享、共治教育公共服务新机制。

“互联网+教育”的跨界融合将促进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要素的重组与重构,学习的消费者、内容的提供者、教学服务者、资金的提供者、考试的提供者和证书的提供者等都有可能来自于社会机构,专业化的公益组织、专门的科研院所、互联网教育企业等社会机构将成为优质教育供给的重要来源。比如MOOC,其实不是什么技术创新,而是教育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出现的一种生产关系的创新,它不仅仅是教育资源的开放,而是一种教学服务的开放。它的出现使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价值观、文化传统等进行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学习,开创了新的教育供给方式,使得学校获得外部优质教育服务(而非仅仅是资源)供给成为可能,破除了教育垄断,增加了教育的选择性,推动了教育的民主化。

2.教育服务供给的个性化

是选择合适的课程与学习方式,以适应儿童的发展?还是让儿童去适应固化的学校?这是“互联网+”时代未来教育生产关系变革的一个关键基点。

在互联网时代,数据将成为学校最重要的资产,是核心生产要素,可能比学校建筑物值钱得多,将成为学校最有价值和最需要投入的地方。学校数据将不是抽样的数据,也不是某个时间节点的断层数据,而是连贯的、连续的、覆盖师生全学习过程、工作过程的数据。今后学校所有设备和设施、活动都会数字化或物联化,所产生的数据都能实时传递到数据中心,有了全样本、全过程的数据。

在全面采集学生全学习过程数据的基础上,依据心理学、学习科学等原理与模型,通过描述性分析,可以掌握总体趋势,全面覆盖,可以在群体的状态发现模式、规律及总体趋势,可以让教师准确、更好地对大规模的学生群体做更好的支持;通过诊断性分析,可以发现表象背后深层次的问题,精确定位学习者的问题、症结,进行精准的定向支持;通过预测性分析,可以为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倾向、能力倾向做出辅助判断,帮助学习者深入了解自己,支持学习者适应学校与课程越来越大的选择性,优化学习者的选择效果。未来的学校可以通过教育大数据分析来精确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知识结构、情感结构、能力倾向和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可以提供全面的、个性化的与精准的教育服务。精准的、个性化教育服务供给不仅能够对学习问题进行诊断与改进,还能发现和增强学生的学科优势;不仅能够及时发现学习者的知识盲区、完善学习者的知识结构,而且能够增强学习者的优势与特长。

今后的教育服务将不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有选择性的、弹性的、适应个性发展的。未来教育,学生和家长完全可以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课程与活动,以适应儿童的个性、兴趣、家长的目标与价值观。未来的教育服务是具有可选择性的,学生不仅仅可以选择来自于所在学校的教育服务,也可以选择来自于学校以外的互联网教育企业、专业社会机构或其他学校所提供的优质教育服务。未来的学校教育或许是自组织的,学校形态或许是一个自组织的智慧学习环境,学生和家长完全可以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课程和教育服务,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与特征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节奏与学习步调。

3.教育服务业态的虚实融合

新一代移动网络、普适计算、云计算技术可提供无所不在的网络与无所不在的计算空间。未来社会将是人—机—物三元互联的世界,人类社会、信息空间、物理空间将相互融合贯通,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虚实融合的智能社会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实体世界由原子构成,虚拟世界由比特构成,原子和比特有着本质的不同。原子构成的世界里“物以稀为贵”,你占有、消耗了的东西,就不能再属于我了。而虚拟空间中,数据和信息则是被分享的次数越多,价值越高。这种原子与比特交织在一起的融合空间,将会出现新的社会规律,出现适应新的社会规律的新型业态。

“互联网+教育”的跨界融合衍生了全新的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服务业态,提供虚实结合的跨界教育服务,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双重教育服务供给,带来全新特征的育人空间。人际交往、个性养成、体质健康问题解决等,需要实体、实在的空间,而知识的讲解、传播、分享等,虚拟空间中可以跟实体空间做得一样好,或者做得更好,更有针对性。

线上线下融合带来大量传统教育无法提供的新形态教育服务,例如自动批改、人工智能解题、社交化学习、学习成果动态、即时反馈、在线辅导、在线答疑等。传统“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的教育服务形态正在向“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成千上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任你选”的教育服务形态迁移转型。一本书、一纸教案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未来的社会里,社会化协同合作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尤其是随着MOOC、翻转课堂教学等的出现,不同学科的教师、不同学段的教师可以协同共建一门课程;处在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的老师可以开展基于网络平台的协同备课、上课与教研。或许未来的教育服务业态将打破学校、班级建制,教师不仅属于学校,也属于社会,还属于网络,学生学习不仅在课堂,还在家里,在路上,也在网络上。

虚实融合的育人空间中,知识将越来越具有社会性,知识不是静态的实在,知识更具有流动性、情境性、社会性的特点,知识的扩散模型不再是教师通过教材作为中介的单点对多点的传播,而是群体之间、多点对多点的互动、改进和建构,更多体现出知识建构、知识连接的特点。通过知识连接形成社会认知网络,不仅仅是教学的手段,更是一种目标。我们的教学范式要从促进知识传递到促进学习者知识建构、知识连接转型。

          虚实融合的育人空间中,学习内容的来源、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每个人既是知识的生产者,也是知识的消费者。学校和教育机构不再是封闭的社会单元,而是通过网络汇聚,形成集体智慧聚变的节点,是一个充满活力、人性化和高度社会化的地方;不再是静态知识的仓库,而是开放的、流动的、社会性的、分布的、连接的智慧认知网络与个性化发展的空间。这种虚实跨界融合的生态环境不是一个割裂的学习空间,而是通过网络连接全球性社会的、连接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与未来生活,学习也不仅仅发生教室和学校里,而是终身的、全面的、按需获得的。
关注国开之声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