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晚报】宗绪礼:70岁拿到电大毕业证
青县宗绪礼70岁拿到大学毕业证
沧州晚报 10月7日 报道 今天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用这句话来形容那些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老年人再恰当不过。在青县就有这样一位老人,他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但退而不休,活到老学到老。
他淡泊名利,对知识却有着特殊的渴求,他梦寐以求,总想走进大学课堂。2006年6月27日,70岁的宗绪礼终于捧回了电大法律专科毕业证书。
9月9日,笔者来到宗绪礼家中。在一间装饰别致的书房内,我们见到了这位传奇老人。他中等身材,精神矍铄,一头银发闪着智慧的光华,当我们问起老人的求学经历时,宗绪礼笑眯眯地递过一自己创作的《圆梦》诗:“碌碌半生,学无所成。古稀之年,电大圆梦。不为名利,只为追求光明……”
一心想上学,几度半途而废
宗绪礼,1936年出生在北京。当时正值兵荒马乱,一家人四处飘零。年幼的宗绪礼只勉强上完小学。他天生好学,虽然不能在学校学习,可他一有机会就躲在屋里看书。由于勤奋好学,全家人都很疼爱他,宗绪礼总是幻想,要是有上学的机会该多好啊。1951年,天津专区供销社成立了会计培训班,向外地招收学员,免费食宿,不收学费,宗绪礼得到这个消息格外高兴。那年他16岁,独自一人跑到当地的教育局报名,可是招生办老师看他年纪太小,连报名表都没让他填,就把他撵出了办公室。
宗绪礼没有灰心,第二年他又来了,这次他虚报年龄才报上了名。由于小学知识扎实,很快就被录取了,收到录取通知的那天,宗绪礼一夜没合眼,他又能上学了。
宗绪礼来到天津上学,刚在学校住了几天,就体验到生活条件的艰苦:教室是租借的民房,墙壁千疮百孔;班上的桌椅是建国前的破破烂烂,缺桌子少凳子;每天的伙食都是清水白菜,几个月见不到荤腥。这些宗绪礼都是可以克服的,他不顾一切地沉浸在学习的欢乐之中。新鲜的理论知识让他应接不暇,浩瀚的书海中,他就像探索新大陆的哥伦布。只要让他接受学习教育,宗绪礼什么都不怕。可是好景不长,全国开展“三反”运动,训练 班的老师被陆续抽调到地方开展工作,开学仅三个月的训练班被迫停办,宗绪礼也被分配到青县流河镇供销社工作。
1956年,对于宗绪礼来说,是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全国开始实施义务兵役法,规定士兵在部队能接受到初中教育甚至有机会参加军校,接受大学教育。能上大学,这对宗绪礼的诱惑实在太大了,他果断报了名,成了一名人民解放军战士。每个月部队都组织培训班学习,每次列队去上课,宗绪礼都站在队伍的最前面,他要给自己在教室中占据一个“有利地形”。课上,他认真听讲,每到下课,他的本子上总是记得满满的。由于宗绪礼一直盼望能上军校,平日里学习比别人都要刻苦,他很快在班上脱颖而出。两年后,他还入了党。班里战友有不懂得的问题都爱找他来请教,同时战友们还经常把自己听到的有关军校招生的消息告诉宗绪礼,这让他充满了信心。1960年,宗绪礼所在的部队接到通知,要求部队选送几名战士到军校学习。宗绪礼哪能放过这样的好机会,他积极报名,一心等待着军校的录取通知。可是万万没料到,军队领导考虑到宗绪礼平时的突出表现和共产党员的身份,决定留他在部队中继续服役,把上学的指标给了其他战士。得到消息的宗绪礼如遭晴天霹雳,但是,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他只能痛苦地接受现实。
宗绪礼与军校失之交臂,但他并未消沉,很快战友们又看到他那如饥似渴的学习身影。通过自学,宗绪礼完成了所有初中知识的学习,成为班里实际学历最高的人。之后的军旅生活中,他总是书不离身,不放弃任何学习机会。他觉得总有一天,他会像其他人一样能够上大学。
退而不休,偷偷报名上电大
1970年,宗绪礼复员回到青县,他先后在地方担任多个卫生院的院长,1986年他又被调往青县人民医院担任党支部书记,多年在医疗岗位工作中,他总感觉自己的知识捉襟见肘,每当医院引进大学毕业的医护人员,他就羡慕不已。他总是在想,要是自己再年轻一点,一定要接受系统教育,上一回大学。宗绪礼曾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朋友,朋友们都劝他,一把年纪了,再上学也起不了什么作用,不能升官发财的,还不如找时间看孙子。宗绪礼不这么认为,他觉得人老是自然规律,心态要就永远年轻。他打定主意,自己退休后一定要去上大学。
1996年,宗绪礼退了休,生活清闲了,老人开始盘算上学的具体事宜,不料老伴突然病倒了。为了照顾老伴,操持家务,宗绪礼只能把自己上学的计划无限期的推迟。2003年,老伴的血栓病又加重了,生活失去了自理能力,宗绪礼更忙了。为了看护病人,他有时几天都出不了家门,连买菜都要儿女们送到家里。转眼又是两年,2005年春节,70岁高龄的宗绪礼在电视上看到新闻,广播电视大学能够进行远程教育,让人足不出户就能上大学。老人动心了,他深感光阴荏苒,再不抓紧时间上学,恐怕就要抱憾终生了。宗绪礼下定了决心,由于怕家里人反对,他谎称去参加朋友家的婚礼,便悄悄地来到沧州电大驻青县办事处,他要报名上电大,当一名大学生。
到了办事处,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了宗绪礼,当得知宗绪礼是来为自己报名,大家都吃了一惊,他们还从没见过这么大年纪的老人要报考电大。出于好奇,办事处的负责人特意请宗绪礼到自己办公室长谈,当了解到宗绪礼的家庭困难和老人求学的渴望时,这位负责人被深深感动了。他非常尊重老人的决定,并帮助宗绪礼提出申请,免除了老人全部学费。2005年2月,年过七旬的宗绪礼成为了沧州电大法学班一名正式的应届生。
笑对“大师兄”,不当“老爷子”
宗绪礼上大学了!这则消息在邻居间不胫而走。很快有人开始对老人的举动表示出了不解:一把年纪的人,上大学又有什么用?白浪费时间和金钱。一些了解宗绪礼的朋友则为他担心:这么大岁数了,家里又有病人,上学需要耗费精力,宗老能撑得住吗?很快,宗绪礼开始行动了,他给自己制定时间表:上午两小时,下午一小时,夜里两小时,每天都保持五个小时学习时间;每次去辅导班上课,他都让一名子女替他照顾老伴,自己则风雨无阻,从不缺课;有时课堂上只有宗老一个人,他也毫不在意。每次上完课,他都认真整理笔记,对不理解的问题,他就虚心 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平时宗绪礼把做作业当成一大乐趣。他每次拿到作业都认真读,细心做,每做出一道题都会感到满足和快乐,有时学习到夜里十二点,也不觉得困。第一学期结束,老人六门功课,有四门通过了测验,另外两门距及格只差一二分。
宗绪礼第二学期刚刚领到书,却突然患上了胆结石。在天津治疗住院一个月,回到家又休息了两个月,宗绪礼错过了整个学期的辅导课。尽管他抓紧时间学习,甚至住院期间也书不离手,可是年终考试他还是挂了科。宗绪礼不灰心,刚刚康复,他就又投入到学习之中,他在完成正常课程的同时积极复习补考科目,准备参加补考。由于补考和期末考试同时进行,宗绪礼一连考了5个小时,当时正值盛夏,考场内闷得人喘不过气来,可宗绪礼坚持到最后一个离开考场。第三学期结束,宗绪礼已经补考并通过了所有考试,还经常被同学们列为学习榜样。
宗绪礼和同学们在一起时很快乐,他们班上有十几个人,年纪大的也和他差着四十多岁。记得第一学期,新生见面会,老师还没到,宗绪礼一走进教室,全班同学就一起喊:“老师来了。”宗绪礼连忙解释自己也是学生,结果大家更加吃惊了。平日同学们互相交往,为表示对宗绪礼的尊敬,大家都叫他“老爷子”,宗绪礼对这个称呼并不高兴,他说:“我和你们一样是学生,只是年纪大了点,你们都是我的师弟,我还要向你们学习哩。”由于宗绪礼说话没架子,又谦虚好学,大家又都改口叫他“大师兄”,老人很喜欢这个称谓。每当放学时分,学生们一起涌出校门,汇成滚滚车流,宗绪礼就感觉自己焕发了青春,为此老人总是说:“只要心态不老,人就永远年轻。”
2006年6月27日,是宗绪礼难忘的日子,中共中央电视大学的校长葛道凯来到沧州,亲手将毕业证书交到宗绪礼手中,并宣布宗绪礼成为当时全国电大系统年纪最大的应届毕业生,面对领导、师长和同学们的祝贺,宗绪礼百感交集。
人怀壮志青春在,腹有诗书气自华。2008年,北京奥运会召开前夕,宗绪礼积极参加火炬手报名,成为青县惟一的申请者。虽然最后落选了,但他觉得,能为奥运助威加油,感到心满意足。最近,他又在为编写《青县医院院志》四处奔忙。老人开心地告诉我们,如果有时间,他还要向研究生冲刺。(黄平原 黄绍华 边贵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