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国土多大,校园就有多大
中国高校很少能在全球各类高校排行榜上拔得头筹,唯一的例外可能就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目前拥有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90万人,当之无愧地成为全球在校学生最多的大学。
作为基于现代传播技术而建立的现代远程教育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迥异于自柏拉图学院、岳麓书院起始的传统“象牙塔”式的古典教育风格。它通过互联网和卫星电视网络,运用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和网络课程等多媒体实施教育,开设了经济学、法学、工学、医学等10个学科49个门类346个专业。成立30年来,已有632万人从这里毕业,远远高于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总和。
这个拥有众多学生的大学,却没有通常意义上的校园。校长葛道凯说:“国土有多大,我们的校园就有多大。”
昨天:给最多的人以改变人生的机会
广播电视大学的构想来源于英伦。十年浩劫之后的1977年10月,邓小平会见来华访问的英国前首相希思,谈到了中国恢复教育的艰难和人才短缺的严重问题。希思因此介绍了英国利用电视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办开放大学的情况,称“联合王国开放大学已被称作是英国教育在本世纪中最重要的创举”。
现代远程教育,对党史教育基础薄弱的中国有着投入少、覆盖广的独特优势。邓小平对这种教育方式表示了极大的兴趣。他甚至指示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方毅,要不惜重金向国外购买一颗直播卫星,以便尽早开展广播电视教育。
1978年2月6日 ,在教育部、中央广播事业局的《关于筹办电视大学的请示报告》上,邓小平签下了“同意”。这一天,成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生日。
1982年,刘越从中央财经大学毕业面临分配,听说是当大学老师,她欢欢喜喜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报到了。然而这个大学老师当得有些名不副实:学校并没有让她上台授课,本校老师作为课程的责任教师,负责课程的管理和教学后期的反馈。“电大要求每一门课都要由全国本专业最有名的老师主讲。名师散落于全国各大高校,所以那时候我们的工作基本上就是天天出差,到处延请著名教授给电大讲课。”
为保障教学质量,电大与邮电部、财政部等八部委合作办学,以便在部委所属高校中遴选顶级资源。事实上,这种“优中选优”的方针自电大创立之初即被作为原则之一: 1979年2月8日 ,中央电大第一堂电视课程的主讲人,是大名鼎鼎的数学家华罗庚。很多后来业内名声赫赫的专家学者也自这个讲台走进公共视野,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就是其中之一。
开始是通过广播放送录音课程。随着电视的逐步普及,1985年,中央电大的课程在电视台亮相。1990年代后期,中国电大开始尝试网络课程。
新中国建立以来,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1%左右。文革期间,高考被取消,大学不再正常招生,大批适龄青年上山下乡。1976年文革结束后,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呈现“井喷”状态,有限的教育资源无法满足大多数人的高等教育梦。
最让刘越难忘的是她的儿时好友,这个一心想上大学的姑娘高中毕业后进了工厂。电大招生后她成为一名业余学生,门门功课优秀,还当上了班长。然而就在毕业答辩前一个月,她突发白血病。临终前她仍然念念不忘:“我要赶紧治好去学校答辩,我要当大学生啊!”
1977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当年的录取比例只有29:1。电大给了其他考生以及更多因为经济原因放弃高考的普通人以圆梦的机会。
30年间,从电大走出的优秀大学生在各个领域成长为骨干力量,笑星姜昆、作家毕淑敏、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等等,都是他们的一员。
今天:边际效应递减后的突围
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特别指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葛道凯作为中央电大领导首次当选十七大代表,作为中国最大的远程教育实施者,党和国家给予了中央电大极大的支持和肯定。
电大也越来越被国际社会所认同:中央电大被推选为亚洲开放大学协会(AAOU)现任主席单位和国际远程开放教育理事会(ICDE)常务理事单位。2007年10月,在马来西亚举行的AAOU第21届年会上,原亚洲开放大学协会主席、原中央电大校长 张尧学教授荣获了 2007年度杰出成就奖,这是中国远程教育机构负责人首次获得亚洲开放大学协会设立的嘉奖。“这是张校长的荣誉,更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荣誉。”葛道凯表示,“中国远程教育的蓬勃发展引起了亚洲各个地区远程教育院校的广泛关注。”
伴随高校扩招,1999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增长。2004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1731所,其中本科院校684所,高职(专科)院校1047所。全国普通本科、高职(专科)在校生1333.5万人,在学研究生81.99万人,其中在学博士生16.56万人,硕士生65.43万人。高等教育在学人数居世界首位。由此而来的“中国大学生数量与现阶段发展水平不协调”论和“知识劳动力过剩”论或许片面和偏激,但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极大繁荣。
经济学有一个基本规律叫做“边际效应递减”,指人们从某种商品获得的满足程度随着商品连续消耗量的增加而减少。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就是这个道理。那么,在高等教育如此繁荣的今天,起于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特定时期的广播电视大学,是否面临明日黄花的尴尬境地?
葛道凯不同意这样的判断:“在高等教育匮乏时期,电大的办学理念是以学历补偿教育为主导。但八年来,电大的理念也有了变化:向开放教育转变。”普通高校是针对新生劳动力的教育,电大的开放教育目标则是针对业已就业的全社会劳动者的终身教育。
基于同样的考虑,葛道凯认为电大不具备独立颁发学位的这一短板,反倒是电大的优势所在:“这迫使电大必须谋求和普通高校的合作,以此保证电大充分整合社会优势资源。这也是国家建立电大的初衷。”
明天:平民终身教育的愿景
放眼国际,开放教育远未到谢幕时刻,或者说,开放教育正当其时。
成立于1976年的凤凰城大学是美国最著名的开放大学,被视为世界上最会经营的网络大学。与中央电大一样,它也是美国在校生规模最大的大学,有110个校园与学习中心,分布在美国21个州、波多黎各及加拿大。现代社会的发展导致竞争不断增强,劳动力有再教育的需求与动力。针对这种需求,凤凰城大学面向成人高等教育,不是培养常青藤大学中的科学研究精英,而是集中培养社会职业领域实用的专业人才。网校学生从注册入学、缴纳学费、购买资料,到教学研讨、完成作业、参加考试、毕业典礼等,所有环节都在网上完成。评估显示,网上校园的教育质量不低于甚至高于传统院校的教育质量。
老牌的开放大学——英国开放大学在全英高校学生满意度评估中排名第一,总体质量排名第五,排在了著名高校牛津大学之前。
而在东方的日本,由于终身雇佣制的逐渐瓦解,劳动者选择在职进修作为应对变革的途径。为顺应这种趋势,2007年4月,日本第一所网络大学开学。
当代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才奇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不仅表现在高层次人才的缺乏上,更表现在基层技术岗位上。“高精尖人才可以引进,但百万从业大军一定要自己培养。”开放教育显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
电大采取灵活的学分制度,八年之内取得学分即可毕业,所以就读于电大的学生取得毕业证的比例很高,但其中取得学位的比例只有30%左右。其间的60%的学生没有取得学位,除了一部分因为成绩不够之外,还有相当部分是因为作为业已获得工作岗位的他们,进入电大学习的目的不在于谋求就业机会,而是为了提升自我的技能,为未来获得持续性竞争力。2006年,一位医学博士报考上海电大的法学专业本科,“帮助自己更好处理工作中的问题,在开放教育的平台上完成自身能力的增值。”
高等教育资源集中在城市,通过受教育和就业,社会的精英力量不断由基层向都市集中。如何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技术和管理人才也成为中央电大“平民教育”的课题。2004年以来,中央电大实施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把教室开在了每一个村口。
为每个社会成员提供再教育、终身教育,给每个人提升自我的广阔空间和机会,整个社会才可能和谐,充满希望。(陈亦佳 何 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