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顶yd7610检测中心,云顶yd7610首页地址

【南京日报】电大首届残疾人大专班学员毕业 三年学习他们不易-云顶yd7610检测中心时讯网

返回国开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媒体报道

【南京日报】电大首届残疾人大专班学员毕业 三年学习他们不易

  南京日报 1219 报道  傅雅娟的生日是 41 ,西方的“愚人节”。她一直觉得,自己的耳朵听不清是老天爷和她开的一个玩笑。一直以来,她有两个心愿,一是在20岁生日那天,父亲能带她去医院做个耳郭整形,二是能获得大学文凭。去年,她20岁,经济拮据的父亲没能满足她耳郭整形的心愿,但是,她的第二个愿望成为了现实———南京市电大创办的首届残疾人大专班,圆了包括傅雅娟在内的31位残疾学生的大学梦。 1025 ,他们全都顺利拿到了毕业证书。

    3年学习,他们不易

   1025 ,在建邺区礼堂举办的南京市电大首届残疾人班毕业典礼上,腿脚残疾的王年3年来第一次穿上了西装,打上了领带。当第一任班主 任隋斌老师打趣他“穿着正式”时,不善表达的他腼腆地冒了句:“千年等一回啊!”“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残疾人班的学生确实都非常不易。”隋斌说。

  不易到何种程度?隋斌扳着指头列举了几个“最”:在整个电大开放教育班级的面授课上,他们班的出勤率最高,从来没有学生无故旷课;他们班的学生到得最早,8点半的课7点多就有同学来了。更难得的是,这个班的学生最具热心肠,即使自己困难也会帮助他人。

  零基础,首次考试英语得了90多分

  在整个班级中,1971年出生的王年年龄最大。王年一家靠在自家楼下开的书报亭谋生。书报亭每天不营业的时间只有五六个小时。王年一般早上6点就开门,夜里1点才会打烊。他睡在报亭,6点就得起床,拿报纸。起床后就一刻不得闲。中午、晚上,还要回家烧饭给儿子吃。

  王年说,小小的书报亭支撑着他们一家人的生活,他必须全身心地投入,但是他又不愿放弃这个学习的机会,“对于残疾人,掌握一门技能比什么都重要。”尽管已经10多年不碰书本,尽管在接触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以前自己是个电脑盲,但他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坚持。平时回家烧饭时,他也会忙里偷闲上一会儿网,学个几分钟。

  王年的书报亭位于南湖路与集庆门大街的交叉路口,隋斌老师晚上下班经常路过,好几次都只看见王年的妻子在看店,原来王年在家上网看书呢。“王年的英语也没有任何基础,但是第一学期结束他的英语就考了90多分。”隋斌说。

  记性差,五笔字根表背半年

  张宁,一个脸上始终挂着微笑、长相俊朗的大男孩,由于小时候脑子受到过严重创伤,动过4次手术,直到现在,20多岁的他记忆力仍然不好。他必须把需要做的事情全部记在手机里,否则一转身就忘得干干净净。

  “不过,20多门课程,张宁全部都顺利通过了。”说起儿子的功课,张宁的妈妈脸上露出欣慰和自豪。“什么是哲学?”当着记者的面,张妈妈考起了儿子。“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只眨了下眼睛,张宁就流利地说出了答案。“这么一个概念,他可要记好多天呢!”张妈妈小声告诉记者,儿子的记性不好,但学习丝毫不马虎,很用功,上学期间,他每天都要花8个小时看书,背单词。为了记住五笔字型字根表,他差不多花了半年的时间。做起作业,他也是一丝不苟,如邓小平理论这门课,看完书后他先将练习册上的题目做一遍,然后在本子上做一遍,最后再到电脑上打一遍。

  由于脑部创伤,张宁说话有点重复,知道自己这一毛病的他习惯在开口前请示一下妈妈:“我能说吗?”在得到妈妈的首肯后,张宁告诉记者:“我只有花比别人多得多的时间,我要反复记,反复背。最让我头疼的是英语。有一次,我连续花5天时间背了12个单词,仅仅一天没有复习,第二天就忘记了5个。”“我现在两分钟就能把五笔字型字根表全背出来,三四分钟就能把字根表全默出来。”

  为了让儿子的学习效果更好,张宁的妈妈每次都是和他一起来上课。“他比我认真多了。”张妈妈笑着说,儿子的病情要求他每天按时吃药,然后睡满一定的时间。每次上课的前一天,儿子都知道自己要提前吃药,早点睡觉。到了第二天早上,他必定5点多钟就起床,然后早早赶到学校。

  现在,操作电脑成了张宁的强项,文件处理等他都会,居委会有时也会请他帮忙搞个东西。采访间,他还用手机给本报深度报道组记者拍了好几张照片,他说,回到家他就会把照片下到电脑里,可以通过邮箱发给记者。

  高要求,毕业作品有了“设计师”感觉

  陈晓阳是班上的学习委员,这个脸上带着副大眼镜、有着银铃般笑声的女孩一看就是个性格开朗的人。对于自己怎么刻苦学习、怎么严格要求,她始终不肯说什么。“没有什么,我们班所有人都很认真。”

  其他同学告诉记者,晓阳功底比较扎实,以前学过电脑、中文,他们现在学的“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对她来说几乎不费力,但是其中的素描课以前她却没有接触过。为了把这门课学好,她平时会做大量的训练,书上的案例、街上的招贴画、宣传单页,只要她看到的,她都会拿回来仔细研究。毕业前,她用丝绸、陶瓷等中国特色设计的一组作品《中国元素》让许多人都眼前一亮,老师们评价———“有了设计师的感觉”。

   隋斌老师说,QQ聊天室是同学们经常光顾的地方,而学习方面的问题又是他们这些同学平时聊得最多的话题。晚上10点多,他们还经常在网上谈作业。“看到他们,才知道什么是学习;看到他们,才知道什么是希望,什么是梦,什么是追求。”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也许是这样的学习机会对于他们真的太少,也许是经历过疾病、艰难的人更懂得珍惜。在这个班里,同学之间没有争吵、猜忌,有的只是关爱和热心。

   学校的机房在二楼,坐在轮椅上的刘星、陈晓阳从来不用担心,因为,同学都会争着把他们抬上去。“每次陈岑把我抬到二楼后,我都会弯弯右手的大拇指,这表示感谢。”1岁时的一次医疗事故导致陈岑至今不会说话。

  刘星说,不仅是陈岑这样腿脚好的同学,就像韩涛这样腿脚本来就不方便的同学也会上来帮一把,“有时候我真有些担心呢,怕他们摔倒,但是他们那样热情,我反而不好意思开口。”

  学习上,大家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也不用担心。聋哑学生第一个想到的是陈岑,非聋哑学生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陈晓阳。陈岑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也会来请教陈晓阳。热心的陈晓阳有时候会直接给聋哑学生讲课,非常耐心,一遍又一遍,直到对方完全明白,经过这3年的交流,陈晓阳的手语已经相当不错,基本会话没有问题了。

  开放教育的很多学习都需要借助电脑、网络来完成,电脑有时“罢工”,大家仍然不用担心,因为有韩涛,他的电脑技术最好,被同学们称为“电脑工程师”。

  回想起和这些学生们在一起的日子,第二任班主任李小燕说她脑子里就会浮出这样的画面:陈晓阳从轮椅上站起来,史忠云在扶她。“每次陈晓阳坐下站起来,都必须有人扶着。史忠云坚持了3年。”“在他们每个人心里,一个人好不算什么,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他们可以净化你的心灵!”

  学校周到服务感动残疾学生

  对于我市首个残疾人大专班,南京市电大也花费了不少心血,无论是教学还是服务,“温馨”、“舒心”是学校留给学生们的最深印象。

  “第一次到学校来上课,教室门前的走廊是有台阶的。到了第二个星期来上课,台阶下就有了个铁皮焊成的小坡子。”这个小小的变化王年至今记得。

  这位不善表达但喜欢观察的大龄学生还发现,改变的不仅是这个小小的台阶,校园内不方便残疾人的地方都进行了改造,洗手间也没有遗漏。“我们的专业有美术课,需要画画,每次上课前,老师都帮我们把画板架好、画纸粘好。这些看起来是小事,但对于我们腿脚不方便的人来说就是大事。”

  教室里、课堂上,学校、老师也尽可能方便学生。教室的后面有专门为学生准备的热水瓶、微波炉,因为每次上课他们都要在学校呆一整天。这个班有10多个聋哑学生,学校每节课都配备了手语老师,课堂上,如果哪个同学没能来,老师必定把事先准备好的视频系统连接上,不方便来的学生在家里的电脑上就可以实时听课。

  “希望社会多给我们机会!”

 
 “我还想读本科,希望学校给我们机会。”拿到毕业证书的陈岑在纸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据老师和同学们介绍,这位不会说话的小伙子各方面都很不错,英语学得也很好。记者在纸上用英语和他交流了几句,他完全应对自如。“我不能说,但会在心里默默地背诵单词、背句子、背语法。”他告诉记者,3年的学习对他来说不怎么难,他的每门功课都在80分以上。

  据介绍,这个幸运的小伙子已经找到了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在一家稳定的单位做档案管理。“我还想增加知识,增长技术。”陈岑写到,“那样我可以把工作做得更好。”

  拿到文凭的刘星也没有闲着。她现在受聘于一家网站做兼职,设计各种插图,生活过得愉快而充实。

  喜爱学习的陈晓阳也没有让自己停下来,她正在学3DMAX(制图软件),“我觉得需要学习的东西真的很多,就目前我掌握的知识来说,跟别人竞争时还没有明显优势。”

  毕业后仍然在肯德基做清洁工的傅雅娟告诉记者,她很想找个好一点的工作,很想把自己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工作中去。

  “这帮学生都不容易,不管是学习还是就业,希望社会多给他们机会。”隋斌老师说。班上的大部分学生的就业状况并不令人满意,他们乐观积极,肯吃苦,专业学得也很扎实,缺少的就是一个机会。(谈洁)
关注国开之声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