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媒体报道
【武汉晨报】武汉电大首届肢残人大专班 22名学生中21人成功就业
(发布日期:2007/12/03 ) 浏览次数:
武汉晨报 12月3日 报道 每晚6时许,一辆辆助残车就会驶进江汉区黄陂街24号武汉市电大江汉分校所在地。学校自2005年春季正式招生以来,已办了6个班,在校残疾大学生227人,成为全国第二大残疾人高等教学点。目前首届肢残班的22名学生已完成课程学习,其中21人已通过自己开厂、办店、考取协管员等途径成功就业。
记者在该校看到,残疾人上课的教室全在一楼,没有门槛,轮椅可直接进出,卫生间洗手台与马桶也是残疾人专用的。学生上学、放学时,会有一名职工帮助行动不便者。
该校办公室主任王寿松介绍,残疾大学生年龄多在20~40岁,最大的53岁,每晚和周末两天白天上课,其他时间自学。
学校招生负责人刘珍霞、吴丛芳介绍,已完成课堂教学的05数媒春季班22名学生中,进校时,有16人靠低保生活,平均月生活费仅百元左右,而如今,已有21人就业或自主创业。“殷雪琳开了一家艺术品店;付鸣,打字店老板;刘智敏,一家外资企业广播员;王江华,副食店老板;还有6名同学考上了协管员……”
据了解,2004年,市电大江汉分校开办,并成为中央电大批准的首批全国9个残疾人教学点,也是华中地区唯一的残疾人教学点。教学点与市残联联合办学,春秋两季招生,无名额限制,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残疾人均可报名。每年每名学生1200元的学费由残联全额补贴。教学点面向武汉招收“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会计学”两个三年制专科专业残疾人学生,毕业统一颁发经教育部注册的中央电大毕业证书。
“现在虽然有了电脑,但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素描和构图教学设施也不够,没有画板,只能使用电脑桌面替代,运动设施也缺乏……”提起学校的发展,校长李继强最愁的是经费。
李继强介绍,校址地处繁华,一开始将临街门面出租,每年可带来数目不少的收入,但为了残疾学生,教室只能安排在一楼,于是又将所有出租房收回。
办学3年,为改造无障碍设施,市残联、区教育局已投入300万元,李继强自己也拉来了不少赞助。
“我现在还想建一个产教基地,就是成立一个便于残疾人学习与就业的广告打印复印公司,如果毕业生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就可以在这儿施展一技之长。”李继强说。
求学故事
故事1
丈夫日日接送
支持残疾妻子求学
相比健全人,市电大江汉分校的学生为了读书,付出了更多的艰辛。
11月13日晚6时15分 ,一辆自行车直接推进了市电大江汉分校一楼的教室里,推车的男人将坐在车后座的女人抱着放在座位上。晚上8时30分下课,男人再次将自行车推进教室,将女人抱上车后座。
女人是07级数媒班学生刘汉贵,男人是她的老公向少红。班主任郑传递说,这一幕已持续了八个月。
刘汉贵家住汉口北京路,患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四肢无力。她原来在一家私人复印店打工,偶然听一位残疾朋友介绍,可以免费读大学,于是放弃工作,前来读书。她说,人总得有点精神。
“没有老公的支持,这个大学无论如何也坚持不下去。”刘汉贵说起老公,一脸感激,向少红是名报纸投递员,每天早上5点不到就得起床送报纸,下午外出订报,晚上接送妻子上学。向少红说,妻子想读书,就应该帮她圆这个梦。
刘汉贵希望自己能学好专业,在网上招揽生意,干出一番事业。
故事2
花6000元打的上学,值!
每天下午4时,腿部残疾的陈艳平便从蔡甸区玉贤镇家里出发,乘农用车到蔡甸城区,转乘中巴车到王家湾,然后坐707路公交车到佳丽广场站,再坐7路车到黄陂街24号——市电大江汉分校,赶晚上6点30分的课。晚上8点30分下课,陈艳平原路赶到王家湾,大多数时候因中巴车已收班,他便花40元打的回家。
这样的时间表,从2005年春季至今,陈艳平坚持了两年半,光打的就花了6000元左右,但陈艳平觉得值,在这两年半里,他学会了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交了一大帮残疾人朋友,“业务量也比以前增加了两成”。
今年47岁的陈艳平,入学前已是蔡甸区玉贤镇大山彩印厂厂长,厂里有6名员工,3名是残疾人,他还有一个半官方的职务——蔡甸区残联副主席,但他说,自己最看重的身份是——05数媒春季班班长。
2005年春,陈艳平听说市电大江汉分校要招残疾人大学生,立即决定去上学——1996年,他办起了印刷厂,但由于不懂电脑,电脑设备一出故障,他就不知所措,与人谈业务,“别人说起设计方面的事,脑袋里得想老半天”。
陈艳平上大学的想法,并没得到父母的赞同:“45岁的人,又不是没钱,还学个么事!”陈艳平有些犹豫了,他私下到学校考察了3次,终于下定决心:读大学,不学习就会落后。
从此,不论刮风下雨,陈艳平没缺过一次课。
陈艳平说,现在,不仅是他自己,连他的父母也觉得,这些钱和时间花得值。“学了计算机和素描,和人谈生意,别人一开口,我的脑海中就有了设计样稿,生意好做多了;学了英语,碰到外国朋友,也能凑合几句。现在厂里设备也换了,都很先进,还能在网上与人谈生意”。
故事3
开麻木→吃低保→外企职员
“不读书,肯定不会有现在的生活。”这也是刘智敏的生活写照。
11月22日中午 ,阳光灿烂,武昌徐东的一个小区里,刘智敏笑容灿烂,她已是沃尔玛徐东大街店的播音员,目前正在寻找学习普通话的机会,“这样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刘智敏从小腿不方便,1987年高中毕业,由于学了无线电知识,进入了一家街办厂从事无线电制图工作,1994年下岗后,再也没找到工作,便开起了麻木。“为了不碰到熟人,我将助残车开到很远的地方,赚不到几个钱”。
2003年,市政府禁麻,刘智敏吃起了低保。姐妹们担心她孤独,凑钱给她买了台电脑,此后两年多,刘智敏就一直窝在家,直到2005年春天走进了市电大江汉分校,学起了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
刘智敏的计算机学得不错,班上也有QQ群,同学们常在上面交流各种信息。一次,一位同学看到沃尔玛的招聘信息,大家一同前往应聘,刘智敏成功得到了一个月入千余元的职位。沃尔玛湖北区域公共事务经理王维介绍,刘智敏工作能力得到了公司认可,与同事相处也很融洽。
刘智敏很珍惜这份工作,也很感激大学学习帮她创造了这次机会,“读大学,朋友多了,见识广了,就业能力也大大增强,现在很自信,很快乐”。(程亚)
关注国开之声微信公众号
记者在该校看到,残疾人上课的教室全在一楼,没有门槛,轮椅可直接进出,卫生间洗手台与马桶也是残疾人专用的。学生上学、放学时,会有一名职工帮助行动不便者。
该校办公室主任王寿松介绍,残疾大学生年龄多在20~40岁,最大的53岁,每晚和周末两天白天上课,其他时间自学。
学校招生负责人刘珍霞、吴丛芳介绍,已完成课堂教学的05数媒春季班22名学生中,进校时,有16人靠低保生活,平均月生活费仅百元左右,而如今,已有21人就业或自主创业。“殷雪琳开了一家艺术品店;付鸣,打字店老板;刘智敏,一家外资企业广播员;王江华,副食店老板;还有6名同学考上了协管员……”
据了解,2004年,市电大江汉分校开办,并成为中央电大批准的首批全国9个残疾人教学点,也是华中地区唯一的残疾人教学点。教学点与市残联联合办学,春秋两季招生,无名额限制,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残疾人均可报名。每年每名学生1200元的学费由残联全额补贴。教学点面向武汉招收“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会计学”两个三年制专科专业残疾人学生,毕业统一颁发经教育部注册的中央电大毕业证书。
“现在虽然有了电脑,但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素描和构图教学设施也不够,没有画板,只能使用电脑桌面替代,运动设施也缺乏……”提起学校的发展,校长李继强最愁的是经费。
李继强介绍,校址地处繁华,一开始将临街门面出租,每年可带来数目不少的收入,但为了残疾学生,教室只能安排在一楼,于是又将所有出租房收回。
办学3年,为改造无障碍设施,市残联、区教育局已投入300万元,李继强自己也拉来了不少赞助。
“我现在还想建一个产教基地,就是成立一个便于残疾人学习与就业的广告打印复印公司,如果毕业生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就可以在这儿施展一技之长。”李继强说。
求学故事
故事1
丈夫日日接送
支持残疾妻子求学
相比健全人,市电大江汉分校的学生为了读书,付出了更多的艰辛。
11月13日晚6时15分 ,一辆自行车直接推进了市电大江汉分校一楼的教室里,推车的男人将坐在车后座的女人抱着放在座位上。晚上8时30分下课,男人再次将自行车推进教室,将女人抱上车后座。
女人是07级数媒班学生刘汉贵,男人是她的老公向少红。班主任郑传递说,这一幕已持续了八个月。
刘汉贵家住汉口北京路,患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四肢无力。她原来在一家私人复印店打工,偶然听一位残疾朋友介绍,可以免费读大学,于是放弃工作,前来读书。她说,人总得有点精神。
“没有老公的支持,这个大学无论如何也坚持不下去。”刘汉贵说起老公,一脸感激,向少红是名报纸投递员,每天早上5点不到就得起床送报纸,下午外出订报,晚上接送妻子上学。向少红说,妻子想读书,就应该帮她圆这个梦。
刘汉贵希望自己能学好专业,在网上招揽生意,干出一番事业。
故事2
花6000元打的上学,值!
每天下午4时,腿部残疾的陈艳平便从蔡甸区玉贤镇家里出发,乘农用车到蔡甸城区,转乘中巴车到王家湾,然后坐707路公交车到佳丽广场站,再坐7路车到黄陂街24号——市电大江汉分校,赶晚上6点30分的课。晚上8点30分下课,陈艳平原路赶到王家湾,大多数时候因中巴车已收班,他便花40元打的回家。
这样的时间表,从2005年春季至今,陈艳平坚持了两年半,光打的就花了6000元左右,但陈艳平觉得值,在这两年半里,他学会了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交了一大帮残疾人朋友,“业务量也比以前增加了两成”。
今年47岁的陈艳平,入学前已是蔡甸区玉贤镇大山彩印厂厂长,厂里有6名员工,3名是残疾人,他还有一个半官方的职务——蔡甸区残联副主席,但他说,自己最看重的身份是——05数媒春季班班长。
2005年春,陈艳平听说市电大江汉分校要招残疾人大学生,立即决定去上学——1996年,他办起了印刷厂,但由于不懂电脑,电脑设备一出故障,他就不知所措,与人谈业务,“别人说起设计方面的事,脑袋里得想老半天”。
陈艳平上大学的想法,并没得到父母的赞同:“45岁的人,又不是没钱,还学个么事!”陈艳平有些犹豫了,他私下到学校考察了3次,终于下定决心:读大学,不学习就会落后。
从此,不论刮风下雨,陈艳平没缺过一次课。
陈艳平说,现在,不仅是他自己,连他的父母也觉得,这些钱和时间花得值。“学了计算机和素描,和人谈生意,别人一开口,我的脑海中就有了设计样稿,生意好做多了;学了英语,碰到外国朋友,也能凑合几句。现在厂里设备也换了,都很先进,还能在网上与人谈生意”。
故事3
开麻木→吃低保→外企职员
“不读书,肯定不会有现在的生活。”这也是刘智敏的生活写照。
11月22日中午 ,阳光灿烂,武昌徐东的一个小区里,刘智敏笑容灿烂,她已是沃尔玛徐东大街店的播音员,目前正在寻找学习普通话的机会,“这样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刘智敏从小腿不方便,1987年高中毕业,由于学了无线电知识,进入了一家街办厂从事无线电制图工作,1994年下岗后,再也没找到工作,便开起了麻木。“为了不碰到熟人,我将助残车开到很远的地方,赚不到几个钱”。
2003年,市政府禁麻,刘智敏吃起了低保。姐妹们担心她孤独,凑钱给她买了台电脑,此后两年多,刘智敏就一直窝在家,直到2005年春天走进了市电大江汉分校,学起了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
刘智敏的计算机学得不错,班上也有QQ群,同学们常在上面交流各种信息。一次,一位同学看到沃尔玛的招聘信息,大家一同前往应聘,刘智敏成功得到了一个月入千余元的职位。沃尔玛湖北区域公共事务经理王维介绍,刘智敏工作能力得到了公司认可,与同事相处也很融洽。
刘智敏很珍惜这份工作,也很感激大学学习帮她创造了这次机会,“读大学,朋友多了,见识广了,就业能力也大大增强,现在很自信,很快乐”。(程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