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顶yd7610检测中心,云顶yd7610首页地址

【搜狐教育】专家谈发展终身教育体系与“数字化学习港”-云顶yd7610检测中心时讯网

返回国开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媒体报道

【搜狐教育】专家谈发展终身教育体系与“数字化学习港”

  访谈时间: 424 (星期四)1000-1100
  访谈地点:搜狐网络大厦?演播室
  对话嘉宾:
  陈德人 “数字化学习港”教改项目课题专家组组长,原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院长
  任为民  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奥鹏远程教育中心研究院院长,“数字化学习港”教改项目课题专家组副组长
  宋长文  “数字化学习港”教改项目北京镇罗营镇示范点镇长

  搜狐教育主持人许晓书:各位搜狐的网友大家好,欢迎大家关注我们今天的主题发展终身教育体系与“数字化学习港”。

  我们有幸的请到了“数字化学习港”教改项目课题专家组组长,原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院长 陈德人先生,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奥鹏远程教育中心研究院院长,“数字化学习港”教改项目课题专家组副组长 任为民先生,欢迎您。还有一位嘉宾,是“数字化学习港”教改项目北京镇罗营镇示范点镇长 宋长文先生。


远程教育专家陈德人、任为民;“数字化学习港”教改项目北京镇罗营镇示范点镇长宋长文做客搜狐教育嘉宾演播室



陈德人 “数字化学习港”教改项目课题专家组组长,原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院长



任为民 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奥鹏远程教育中心研究院院长,“数字化学习港”教改项目课题专家组副组长



                        宋长文 数字化学习港"教改项目北京镇罗营镇示范点镇长

  发展终身教育体系

  搜狐教育主持人许晓书:先请嘉宾给我们讲讲终身教育体系的理念是什么?

  任为民(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奥鹏远程教育中心研究院院长,“数字化学习港”教改项目课题专家组副组长):终身教育体系是上个世纪60年代由国际教科文组织提出来的。在国际上的影响在逐渐的加大。终身教育指的是人除去学校的教育之外,还有终身学习的机会。就突破了原有的一次性教育和准备式的学校的教育。而要求活到老,学到老。

  在终身教育体系的基础上,90年代强调终身学习,主要是从学习者的角度提出来的。能够在一生当中都有学习的条件,学习的机会。咱们国家党的十六大特别强调了学习的体系,所以说,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这次我们在十七大提到了全民学习,一个是范围,一个是实践,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到了学习型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是从社会的角度提出来的。所以它属于是一种社会形态,具有相应的机制、手段和法规来支持。来保障我们全民能有终身学习的条件。对于全民来讲,又要有学习的要求,意愿和学习的习惯。所以真正形成人人学、处处学,时时能学的环境。对终身学习社会的要求更高一些。这样一个要求,对我们国家来讲,特别是随着经济高速的发展,而社会经济在变革的需求,参加国际上竞争的需要,和我们国家国内的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这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因为教育是我们的国家发展和经济发展一个基石,教育的公平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基础。所以,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意义就非常大。

  陈德人(“数字化学习港”教改项目课题专家组组长,原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院长):终身教育,首先它是一个教育,教育首先是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之间的变化。这个变化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说:

  第一方面,传统的教育在空间上面基本上是封闭型的。进到大学四年以后毕业,出去了就开始工作。这是传统教育的模式。

  第二方面,学习就是学习,教育就是教育,这中间是隔离的。但是随着信息化环境的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所以,教育本身也发生了一种变化,这个变化就是传统的封闭性的教育现在逐步的变成开放的、大众化的教育。阶段性的教育逐步形成了终身教育的体系。这里面就是传统教育的变化。

  这个变化最主要的从信息化环境来说,一个就是信息量不断增加以后,人需要学习。这个学习仅仅是在一个阶段里面学习肯定是不行的。第二,只是需要不断的更新。一个人拿到一个学位以后,就是三年的时间,三年以后,他的知识也是陈旧的。所以,需要不断的更新。最主要的还有,我们现在任何的生活、工作、学习,都是世界上数字化的环境,很多人不学习,就跟不上这个环境。他在生活上甚至会发生困难。本来做某一件事情,因为不懂,甚至有些事情不知道,这就是学习需求上的变化。这个变化的结果,从传统教育逐步过渡到现代教育,现代教育实际上我们理解就是一个数字化教育。但是数字化教育本身,就是慢慢的也在发生变化,因为信息化的手段,信息技术的发展。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反复对教育提出一些要求。

  任为民(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奥鹏远程教育中心研究院院长,“数字化学习港”教改项目课题专家组副组长):从各国的发展来看,各国对终身教育是非常重视的。大概从三个方面:

  第一个终身教育体系的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主体是国家、是政府,政府一定要组织这一件事情,重视这件事情。往往是从法规的方面。发达国家现在一些终身教育法很完善。所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全民学习,必须要得到政府的主导和重视。

  第二个,要改变只有学校是学习的地方。而且改变学校封闭教育。建立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乡镇,甚至学习型家庭等等。所以我们的教育要开放。现在从我们国家来讲,有一个国民教育体系,有一个终身教育体系。现在国民教育体系主要是学校这个系统。他是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基础。而且可能将来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国民教育体系是一个方面,但是它必须要开放。

  第三个,要开辟社会的各种教育渠道,促进教育社会的一体化。你要把教育和各种培训,各种学习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有可能成为终身教育。这是从外面来看,比较重视这三个。

  搜狐教育主持人许晓书:我国政府对于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持什么样的态度?有什么样的举措?

  任为民(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奥鹏远程教育中心研究院院长,“数字化学习港”教改项目课题专家组副组长):我们国家对终身教育体系还是比较重视的。特别是近两年,从十六大开始,我们对终身教育体系这方面的工作,党中央、人大特别重视。早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首次在文件中提出来要终身教育,90年代初就已经提出来了。到了95年教育法第11条规定了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到了2002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民发展。这次十七大,胡锦涛同志更加明确的提出来要发展远程教育,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从我们国家实际来看,早在九十年代已经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这个研究比较突出的是教育部发展中心郝和民同志为代表的提出的一些纲要,另外就是清华大学组织的终身教育学习体系建设实践的这么一个项目。而现在很多的地方建立学习型的城市、乡镇。咱们国家从现代的反映来看,有25个城市已经开展了全民学习的活动。而现在有一些地方已经把终身学习、全民学习作为城市建设的中心,从国家整个发展来看,应该说是非常重视。因为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必须利用现代技术。靠原始的一种传授教育的方法、学习的方式是很困难的。所以利用现代教育,远程教育的方式,利用数字化手段,就成为我们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全民学习型社会的很重要的一方面。所以我们这一次教育部开展的数字化学习港的项目,就是采用现代化的数字化的手段来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一次很好的实践。

  陈德人(“数字化学习港”教改项目课题专家组组长,原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院长):就像刚才 任教授讲的,现在教育的本身发生的变化,更多的体现在它和我们整个国家社会经济的紧密结合。这种紧密结合更多的体现在我们建立和谐社会。这个和谐社会更多的是一个在学习上,更加体现出来。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个人发展方向,他的职业,他们未来的道路,这种道路在未来发展过程当中,需要不断的更新知识,这种更新知识需要个性化一些。政府的角度怎么样组织?这种组织实际上是社会的需求。政府作为一个服务性的职能,要引导。对公民来说也有一个义务学习。所以,从数字化的教育逐步走数字化的学习,整个主题,以前教育就是把教育的传授者作为一个主体,现在是学习者成为一个主体。他根据自己学习的需求来选择学习的内容。这是教育的本身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第二个变化,就是学习的内容是不断的反馈的,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使得我们学习型社会还要能够建立起这样的一个机制、这样的一个环境,使得每一个学习者能够非常方便的获得他所应该学习的东西。数字化学习这个项目就是有这个背景,有这些需求,最后才形成的。

  数字化学习港

  搜狐教育主持人许晓书:也请嘉宾给我们介绍一下“数字化学习港”的概念。有一些网友说它是网络公共服务体系的创新吗?如果是创新,这个创新是什么?

  陈德人(“数字化学习港”教改项目课题专家组组长,原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院长):“数字化学习港”这个概念,这个名词叫什么,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它里面包含了三个含义,数字化的含义,学习化的含义,一个港的含义。数字化教育包括数字化学习,这样一个学习环境对我们每个公民来说,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面能够有比较好的效果?所以,“数字化学习港”的营造,就可以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以任何的方式学习任何他想学习的东西。

  这就是几个ANLY,这个环境,从模式上来说,跟教育部提出的网络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有很多的创新。当初为什么要做网络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就是因为教育越来越开放,越来越终身化。传统的教育已经跟不上现在的需求了。当初的定位实际上更多的是未来满足很多的青年学子,他们上不了大学的需求,那是八年以前的事情。但是随着现在教育大众化的实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可以通过高等教育学习的扩招,可以通过民办办学,可以进入高校学习。因此,我们教育的职能更多的体现在面向社会大众提供继续教育服务,提供终身学习的环境。这样一个环境的提供。实际上就给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了很好的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它除了需要为这些高等学校的现代远程教育提供服务外,它还要为社会各行各业有教育需求和学习需求的单位、政府、机构提供这样的教育服务。数字化学习港就是营造这样一个环境。它的创新更多的体现在数字化教育的环境里面。实际上对学习者提供服务,对学习的提供方,或者是资源的提供方提供服务。它起到了一个中间服务的作用。这是一个创新。这样的一项工作,在国内外,现在“数字化学习港”做得工作还不是特别明显的。

  任为民(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奥鹏远程教育中心研究院院长,“数字化学习港”教改项目课题专家组副组长):“数字化学习港”的开展是从06年的6月份,教育部下达了这个项目。刚才 陈教授也全面的介绍了为什么开展“数字化学习港”。由于公共服务体系实际上是本世纪初 2001年,教育部开展的远程教育服务公共体系建设。这个公共服务体系的目的首先就是要解决多元化发展中,有利于规范化管理,更好的支持公共服务体系远程教育,这个公共服务体系,原来是面向想取得高等学历教育的学习者。但是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是面向各类的人。这就有一个公共服务体系的任务、服务的对象、服务的范围就要扩大了。而且不止是在学校组织,要深入到社区、乡镇,甚至行业里面,为他们服务。这是公共服务体系提出了这样一个概念。这个项目基本目标就确定了,希望你在社区、乡镇、企业、行业,这四种类型各建至少一个示范学习中心,来探索面向这些地方的学习者所需要的学习模式,服务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能否顺利运行。这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项目,也是我们这次项目中花的力量比较多的。围绕这样一个学习中心的建设与示范的运用,争取开展更加深入的理论和实践精神的研究。所以我们开展了五个课题,一个是“数字化学习港”的整体理论基础和基本框架。建设怎么组织,社会上、技术上怎么组成,理论支持。第二个,因为你搞这个,资源要共享,学分最好能互认,能转移,能储存,这才叫学习型超市。另外,搞这个东西还要搞质量监督。教育行政部门,社会要对你有监督、审查。对你的质量能够有所检查。第三,这些学习中心的学习模式是什么,服务模式是什么,运行机制怎么建立,这是第一个特点。第四,保证这样的运行必须要有一个技术平台,你这个技术平台在技术特色上适应这些人的学习和要求,要改进。第五个课题,我们开展了一项叫无线远程教育的实验,这是清华大学深圳研究所开展的研究成果,他利用了无线传输这种技术为没有网络基础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展远程学习提供资源。而且可以采用一种机顶盒形式,用电视就行。还有一个手持的手机,可以通过手机移动学习。这是新方式。

  搜狐教育主持人许晓书:当时教育部建立了“数字化学习港”,当时是想实现什么样的目标?

  任为民(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奥鹏远程教育中心研究院院长,“数字化学习港”教改项目课题专家组副组长):目标的基本要求,有几个具体的指标:

  第一,形成“数字化学习港”和理论学习的理论方法、模式、框架。提供学习模式、服务模式的基本模型。这是从质量保证体系方面。

  第二,建立基于“数字化学习港”的学习超市型学习中心这么一个体系。从报名、注册,这个平台能够支撑。

  第三,三个以上的示范点,现在我们建立了七个。

  第四,要开展两至三所高校之间的学分互认。可以互选,互认我们选了三所师范大学,华中师大,华南师大,福建师大。两个专业,二十几门课程已经在实验。另外,要求我们运用示范的试点要有三万人以上直接受益,我们现在初步预计是八万人直接受益,而且间接受益,在别的地方我们争取也在建示范点,我们统计了一下大概有三十万人间接受益。

  第五,希望你们发表十篇以上的论文。我们通过这一年半,我们大概发表了五十几篇论文。

  为我们设定的目标,我们通过一年多的时间,基本超过了教育部规定的指标。所以说前天教育部专家组通过验收。

  陈德人(“数字化学习港”教改项目课题专家组组长,原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院长):这个项目本身也是跟整个国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机密的联系起来。国家中长期的规划,020305年有专家组进行研究,当时对教育提出来,要数字化学习、数字化教育,提出了在国家的中长期规划里面怎么发展。也制订了长期规划的工作。十一五的时候,启动了国家中长期计划的规划。当初“数字化学习港”的建设与示范,正是与国家的十一五规划是结合起来了。我们通过这几年“数字化学习港”的示范运用。教育部教改项目的示范与运用,从刚才公布的成果来看,我们现在做的工作,跟国家现代教育服务业的其他项目相比,我们是走在最前列的。特别是它在通过前期的建设的基础上,又通过服务业的专项,使得我们对现代服务业在教育领域的运用体验,已经形成了至少是初步形成了,它从雏形到模型到方法,到最后的运用,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成果。这个成果可能从整个国家的战略发展的角度来说,特别是国家现在正在提出学习实现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就是可持续发展。这个可持续发展,未来一个是国家的战略发展,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推动作用。这个推动作用,从机制上,已经初步探索出来一条路子。我们这个机制上,最主要体现在,教育是一个产业。这个产业可以做成一个连锁型,品牌型的模式。就像我们中国有一千多所高等学校,哪个高等学校在哪个方面是最好的,是最有特色的。现在老百姓自己有评价。教育服务也逐渐的会形成这样一种连锁品牌效应。就像超市一样,沃尔玛现在非常有名,一说快餐,麦当劳非常有名。在教育服务体系,现在有面向国家,面行业的,正在逐步的形成一个竞争机制,形成一些品牌的效应。这个品牌效益。教育服务市场是这样,服务的内容也是这样。浙江大学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品牌,它的远程教育是非常不错的。通过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使得浙大的远程教育品牌效应逐渐凸现出来。浙大的远程教育为什么做得不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2002年浙大是最早和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合作。我当时在做远程教育学院的常务副院长的时候,浙大有一批师资,不可能把这一批师资派到全国各地去,也不可能在全国各地建立示范点。浙大不可能这样做,应该由有能力的人来做。奥鹏教育刚好在这方面非常强,有优势,两者之间优势互补。

  搜狐教育主持人许晓书:刚才我们听到几位嘉宾讲到“数字化学习港”项目在北京刚刚通过验收会。验收专家组给予了我们“数字化学习港”非常高的评价。有一个宁波小港,在示范过程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想问一下宁波当地政府和浙大,在当地是否有推荐成功经验的复制和规划?

  陈德人(“数字化学习港”教改项目课题专家组组长,原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院长):小港处在长三角的腹地,又是一个发展非常快的城市。它的发展对教育和整个社会的变革产生很大的影响。小港正好是城乡结合,小港本身有很多原来是农民,但是后来地被政府征用之后,这些人有一些转岗,原来是种水稻的,现在需要到企业里面当工人。他们就需要培训。我们中国有越来越多这样的乡镇,可能面临着这样的转型过程,这个过程,数字化学习怎么能够配合到其中,小港镇,现在已经是叫街道,街道政府非常支持。他们选择了一个叫高和塘社区,原来是村,现在城镇化以后改成了一个社区。这个社区边上有很多的私营企业,这些私营企业大量的外来员工在这里做工,他们也需要学习。当时我们数字化的学习中心建在那里以后,政府也非常支持。浙大的继续教育学院,浙大的软件学院作为示范点建设的支持方。继续教育学院提供一系列的课件。软件学院提供技术支持。北仑区政府在信息化的建设当中,在浙江省是走得非常前。它的电子政务在网站评比里面达到第一名。它前期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它专门有一个教育频道,为北仑区的老百姓进行教育。现在北仑区在小港的示范点,现在已经是数字化学习教育的园地,报名得人很多。而且形成了学习的气氛。包括部队,包括街道的培训,包括老年人的学习等等,现在有一个成人学校在管理。

  搜狐教育主持人许晓书:我们的课程也有符合像政府机关、部队、老年人的课程?

  陈德人(“数字化学习港”教改项目课题专家组组长,原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院长):对,特别是企业需要。企业需要有培训,现在企业里面自己组织人学习,有辅导员,有青年志愿者,每个企业出一些人,轮流在数字化学习中心值班,这样,长效的机制就建立起来。一方面可能在北仑区的其他的乡镇要开始。还有像于澳、磁漆、象山,都希望能够来学习,现在这个氛围非常好。宁波市面乡镇的学习型社区的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搜狐教育主持人许晓书:“数字化学习港”在我们国家独有的特点是什么?

  任为民(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奥鹏远程教育中心研究院院长,“数字化学习港”教改项目课题专家组副组长):最大的特点:

  第一个是建立数字化的公共学习平台。它没有地域性,自己选择自己的学习时间。

  第二个方面,它采用了第三方的形式,把第三方提供的资源送到家门口。第三方服务既要为学校办学者服务,又要为学习者服务。要求它提供技术上的支持,更主要的是学习过程中公共设施的体系。它是一个办学者、办学单位提供的。它提供的是一种公用性、非学术性的。保证学习者在学习期间有一些疑问能够及时得到解决。

  搜狐教育主持人许晓书:这个公共服务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

  任为民(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奥鹏远程教育中心研究院院长,“数字化学习港”教改项目课题专家组副组长):招生服务、学生服务,管理上的服务。这个学校什么时间开始招生,什么时间开始上课。什么时间需要学习考试。

  搜狐教育主持人许晓书:相当于一个学校的行政管理部门?

  任为民(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奥鹏远程教育中心研究院院长,“数字化学习港”教改项目课题专家组副组长):对。他 在这方面给以支持。他们建立了130座公共服务体系,24小时都可以为学生提供服务。他主要是咨询服务,管理上的服务。如果是学科性的,提到这里,也可以转到学校,由学校的老师解决。所以必须要有一个非常快的传输平台支持。考虑到地方上学习者的习惯。因为社区,还有农民毕竟是从传统学校小学、中学学过来的。所以对于数字化学习有理解、认识的误区。我们在建设过程中,更重要的建立了技能、基本技能,逐渐的建立跟踪服务,让他形成学习习惯。所以我们现在的学习模式,既有网上的学习,还有实际学习场合的学习。我们叫混合式的学习。

  搜狐教育主持人许晓书:自066月,“数字化学习港”建立了。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我们都有哪些成果?在各地的建设和发展,给我们举一些案例?

  任为民(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奥鹏远程教育中心研究院院长,“数字化学习港”教改项目课题专家组副组长):第一方面,就是我们对“数字化学习港”本身的认识,基本框架是什么,我们基本上是像 陈教授说的,以建设学习型社会为目标。我们还是用第三方服务的方式来组织资源提供方提供资源。学习组织的办学方能够组织教学。在各地建立一种连锁运营的学习中心,来保证有一个学习环境。对他的认识,应该说更清晰、更深入了。

  第二方面,就是刚才我说的,在学习模式上,有了基本的模型。

  第三方面,在服务模式上,各个部门的分工比较明确。教学资源的提供方和组织方,他们承担的任务,他们负责。学习中心负责组织落实质量的工作。这个服务光靠过去的管理不行,这要运用现代的技术。二十四小时服务都能够保证得到及时的解答。这是一个服务模式。从管理上逐步探讨,要建这种数字化,没有政府的支持是不行的。政府的支持、监督、管理也是很重要的。还有一条,要有多个模式,因为你到一个乡镇去,涉及到很多部门,共青团的,妇女的,其他各个方面的都要在农村这个地方开展相应的工作,必须有机的合作起来,才有可能把这个事情做好。公共服务在里面起的不是领导作用,领导的是政府,公共服务是协调,在业务上给予协助。机制上,也做了一点实验和探索。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机制主要是长效机制。因为作为这种学习港,不能以项目去关注。必须要有自我伸展的机制,才能保证它长期运营。我们比较突出的提出来,一个是资源整合和供给是最重要的,学习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提供资源。学习者要求学种苹果,种大豆,你不能提供那不行。学习中心的长效,政府的政策支持、经费支持很重要。还有一个是协作资源,不能光靠政府掏钱,要通过各种渠道来集中资源。这是学习中心的长效。

  从公共服务体系的长效。有三种模式可以探索。国家设立公共服务体系,国家应该给予支持。还有一种是结合市场。还有一种是完全市场运营。这三种模式都可以探索。在我们的探索中,是国家资助,走市场机制。在这几方面,按照预期的要求,达到了目标。更重要的是我们七个示范点,他们为当地社区的农民服务做了大量的工作,得到了当地的好评,而且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很多地方到这里学习。北京六个先进的学习中心就是其中之一。

  示范点反馈

  
搜狐教育主持人许晓书:请宋镇长给我们谈谈你们是如何建立乡镇学习中心的?

  宋长文(数字化学习港"教改项目北京镇罗营镇示范点镇长):我们这个镇是平谷的后花园。交通相对来说是相对比较闭塞的。因为它远。是一个以果品为主要产业的乡镇之一。人们的收入相对来讲也是比较低的。在这种信息相对落后的环境中,我们更加认识到现代信息的重要性。首先要找到现代信息技术,第二要有先进的生产技术,这两个技术是不可或缺的。

  从教育部确立这个项目之后,到这个项目落到我们村里去。我们村里大队政府对这个项目高度重视。在教育部专家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下,一年来我们做了很多工作。首先我们在我们这个村建立了占地将近一千平米的学习地,配备了相应的设备。使“数字化学习港”真正的在山区扎根。第二,我们在 任老师等这些专家的指导下,我们针对山区林果产业的特色,进行农林技术的规划。我们要利用学习港在我们这里落地开花,不断的做好它。我们做好了我们的规划。我们也整合了当地的政府资源。同时,我们也针对当地农民,有针对性的开展了林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职业技术的培训。我们举行了 150多期,一万多人次的培训活动。通过这些培训活动,激发了当地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的兴趣。也带动培育了一批靠数字化学习致富的带头人。我们通过这一年多来的运转。我们觉得我们在“数字化学习港”方面呈现四个新特点:

  第一,我们摸索了山区农民的培训的新方法,我们山区,因为农民,有几个山区的特质,自由行、散居性、季节性。针对这三个性。我们针对技术培训和网上学习网上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方法。

  第二,我们建立了农民培训的新手段。以“数字化学习港”为中心,依托上镇和中学的教育资源,构建了一个覆盖全面的现代化培训的平台。营造了一个靠电脑网、电话网、手机网、电视网四网合一的培训手段。过去 全是老师当面教,现在现代的教学手段已经引入我们的深山区,并且得到了农民的广泛认可。

  第三,我们初步尝试了新的学习机制。“数字化学习港”在我们这里落地,但是要让它发展壮大的没有各方面的支持是很难保障的。在育民机制上我们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当地政府和各部门协同共建可持续发展。保证了“数字化学习港”长久的发展和长久的运营。

  第四,到目前为止,我们形成了一个新的服务。政府搭台,农民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

  这是我们的一些新的体会。

  搜狐教育主持人许晓书:咱们镇的农民对“数字化学习港”这个示范中心学习的态度是否积极?你们在发展过程中是否有一些数字可以拿出来做前后对比?

  宋长文(数字化学习港"教改项目北京镇罗营镇示范点镇长):应该说老百姓对这个“数字化学习港”想说的话太多了。由最初的陌生、到好奇,由了解到熟悉。我们从068月开始,“数字化学习港”开始建设。当时农民根本不知道“数字化学习港”是什么。后来我们经过广泛的宣传,一是发宣传资料,让农民理解什么是“数字化学习港”。第二,发问卷,通过了解农民他真正在培训方面需求是什么。通过我们不断的宣传,不断的培训,农民由最早的时候走在学习港,到完全熟悉学习港,经过一年多,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农民过去是被动,现在是主动。过去都是我们引导,现在他自主的来学习了。当初有很多农民,进教室的时候,电脑的开关机都不会。往那儿一坐的时候,都不会开关机。我们首先培育二十名电脑小先生,培育二十个岁数小一点的人,让他们先学会,由他们培育岁数大一点的人来操作。

  任为民(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奥鹏远程教育中心研究院院长,“数字化学习港”教改项目课题专家组副组长):农民开始逐步的产生兴趣,一个是学技术,后来是感兴趣。后来有二十几个人自己要买计算机。

  宋长文(数字化学习港"教改项目北京镇罗营镇示范点镇长):我们现在自己买计算机的已经达到30个。通过港内培训,第一个是掌握了很多的实用技术。第二,我们的营销知识,我们和北京农学院办了一个营销办。很多搞果品运销的合作社的负责人和一些散户通过我们这里的学习,一个是对群众的市场有一个了解,对行情也有了解。现在我们五里庙村和桃园村,每年的销售收入平均能够达到一万块钱。

  搜狐教育主持人许晓书:数字化学习开始,当地的农民感觉自己得到了什么样的好处?

  宋长文(数字化学习港"教改项目北京镇罗营镇示范点镇长):首先,管理技术提高了。我们靠现代的技术来改变他的观念。现在在种植方面有很多的新技术,我们一个是面对面的操作。更主要是靠学习港,靠专业知识来覆盖他的老知识。第二点,营销知识增多了,养殖知识增多了。这些新知识增多了,他的自主能力增强了。这一年多,我们“数字化学习港”里面有很多致富能手和致富带头人。我们培育了20名电脑小先生,45人的发布信息人。培养120人的科技骨干队员。他就是掌握这些新技术,一点一点的对农民进行培训。我们又培养了130名的营销人员,36名的致富能手。通过这些致富带头人的培养,既促进了先进技术的培养,也加快了农民学习先进知识的步伐。我们全镇走在平谷区的前面,我们的产品现在已经和欧盟互认,这说明我们的技术很好。收入也非常明显。06年果品收入人均农民收入是570007年到6500,人均增幅11%。这些科技示范户,通过在我们这里学习的户非常明显。一个是营销户,他们是靠营销,原来是靠生产,现在是靠营销。通过掌握这些知识之后,人均的销售收入能够达到一万块钱。科技骨干示范户,他们平均桃的亩效应基本在一万到一万五之间。不培训的平均是四千到五千。

  通过冬闲的时候,每年基本上11月份以后,到第二年的三月份,大概有四个月的时间,农民都是喝酒、打麻将、打牌,通过咱们有组织的,以队为单位,或者是以小组为单位,不断得到这里来培训。他就不再天天喝酒,喝醉酒打架。这些就很少了。在学习过程中,以家庭为单位的学习很多。有的是祖孙三代来学习,夫妻来学习。父女来学习。这样促进了家庭的和谐,我们有32户学习示范先进家庭,也是走在全区的前面。通过这些培训活动,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我们也得到了很多的荣誉。我们镇因为这几年在农民培训这一块搞得很不错,农民增收的效果也很明显。我们镇这几年连续都被平谷区评为五好单位。0712月份北京市政府评选学习乡镇,全市有六家,我们非常顺利的、荣幸的被评为学习型乡镇。正因为我们有这样一个有特色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法和手段,我们很顺利的被评为学习型乡镇。我们这个村,因为学习氛围很浓,被区里评为北京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他们村的书记也被村里评为致富带头人。经过层层的选拔,他被评为我们区的十佳青年。所以“数字化学习港”给我们带来的利益是突出的。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非常明显的。

  搜狐教育主持人许晓书:我们在实现的过程中曾经有哪些难处?

  宋长文(数字化学习港"教改项目北京镇罗营镇示范点镇长):难处不少,但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还是克服了。第一个是设施不完善,不配套。我们原来建设的成人学校跟现代的网络技术和网络教学化手段不配套。我们就改造、完善、更新。在完善更新的过程中,资金就相对显得比较紧。在建设过程中,我们也整合了资源。我们在建设过程中,还有改造的过程,一是把贫困区农民的转岗培训组织到这个项目里来。这是第一个困难,是资金这一块。

  第二块,在建设过程中,师资力量,还有专业技术力量,现在越来越觉得相对贫弱。因为需求量很大,你要培训更多的农民。农民要手把手的教他。我们的农民都是5060岁的居多。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文盲。有的连拼音都不会。我们从教拼音开始教他。要从头培训,在培训过程中,个中的艰辛我们也理解。我们也采用了一些办法,一个是贫困区的电大,农民网校,他们对我们进行了支持。我们自己也培养一批自己的师资力量。还有,通过一些致富带头人,让他们来,包括电脑小先生,大家相互结合。

关注国开之声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