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媒体报道
福建日报:大学办到农民家门口--福建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试点掠影
付丽宁 (发布日期:2007/05/17 ) 浏览次数:
“大学办到农民家门口,在家就可以上大学,我们农民更有奔头了!”五一前夕,永安市小陶镇八一村村民朱华汲得知,福建广播电视大学从2007年起组织实施全省农村“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小陶镇将成为其中的一个学习点时,他兴冲冲地赶到镇上找相关领导报了名。
朱华汲的激动是有原因的。他说:“我初中毕业参了军,在部队里修完了高中课程。复员回乡后,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吃了不少苦头。之前还曾考虑到市里读夜校之类的,但毕竟从村里到市里有相当一段距离,不是很方便。这次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启动得太及时了!”
不仅仅是朱华汲,对于这一实实在在的惠农政策,全省各地农民们无不欢欣鼓舞。
一个服务三农的平台
今年4月,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决定依托福建电大组织实施全省农村“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根据这一规划,从2007年至2012年,每年将为基层农村培养2000名,五年培养10000名农民大学生。具有高中毕业(含职高、中专、技校)的村干部、村后备干部和农村青年均可接受高等专科学历教育。同时,鼓励复员退伍军人、农业科技示范户、农村“六大员”,以及乡镇企业骨干、科技致富能手参加学习。2007年招收专业有农村行政管理、农业经济管理、乡镇企业管理、林业技术、园林技术、园艺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等7个专业,今后根据各地实际需要相应增设部分新的农村技术或农村管理类专业。录取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学生和参加相关课程学习的学生,收费由福建电大减免1/3,各设区市和县(区)、乡镇多渠道筹措1/3,学员个人缴纳1/3。
在我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最早在2004年就试行,当年,福建电大先后在南安市梅山镇、福安市、邵武市、将乐县、永安市试点,招收农村学员439名。去年7月,我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首届41名学员已经顺利毕业,成为我省第一批毕业在农村家门口的新型农民大学生。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项目受到了基层干部、农民普遍欢迎,也因为它适应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从我省情况来看,全省3535万人口中,农村人口为2481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70.2%,分布在全省940个乡镇,14589个村;农村人口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仅占13%,接受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到15%;全省10万多名村级干部中,高中毕业以上的只占40%。如何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村干部的科学文化素质,已成为推进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实而急迫的战略任务。
一个圆梦大学的机会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圆了我的大学梦!”这是福安畲族学员钟秀容由衷的感谢。
钟秀容是福建电大行政管理专业的中专毕业生,2003年当选城阳乡铁湖村村主任,当上村官后,她反倒觉得自己落伍了,“比如说村民有生产上的困难到村委反映,我只能上网查资料或是到农技站请人帮忙。”这种压力迫使她一直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充电”方式,2005年秋季,当她从乡党政办获悉“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要在福安设点,她立刻报名并选择了与自己日常工作联系紧密的农村经济管理专业。
让她感到得意的还在后头,“自从参加学习后,我发现这个专业安排的课程都比较实用,贴近农业和农村生产。如《畜禽生产概论》这门课就发挥了很大作用。记得有一次,村里有个养殖户,家里的鸭子出现了精神不振现象。当时正是禽流感发生期,他跑到村委向我求助。我赶忙到他家认真观察鸭子,当时我的脑子里一下想起老师上课讲过鸭子腹水症。原来是养殖户新整修的鸭舍水泥未干,几天来一直把鸭子关在屋子的角落里造成的。我赶紧安慰他说不是禽流感并教他去兽医站买药。而此前,遇到此类情况我只能自己翻书或上网查资料,瞎琢磨。参加电大学习后,我可以利用‘电大在线’ 向老师直接请教,也可以通过 E mail和同学交流,开拓了眼界。几天后的一天下午,我外出回来,家人告诉我,这个养殖户带了水果在我家等我很久了,说是要感谢我,还说自己没文化真没用,现在的年轻人有知识就是好,将来一定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去上大学。听了这话我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不仅因为在电大所学的知识可以为农民排忧解难,而且还得到了村民的信任和尊重,工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了。”
的确,在办学形式上,“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十分灵活。它依托基层电大,送教下乡,学员就地学习,就地培养。中央电大提供农村版多种媒体课程学习包,省电大提供省建课程VCD光盘或MP3格式教学资源,学生可根据选课规则自主选择课程和制订教学计划,有效解决工作与学习矛盾问题,适应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
一个造就乡土人才的基地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学员入学前或是村干部或是农民,毕业后他们的身份没变,可改变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2004年,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的计划开始实施,使我有机会在阔别学校20年后,重新背上书包上学堂,去学习真正的‘知识’。电大开设的课程很实用,一学就用得上。”张金泽深有感触地说。今年45岁的张金泽,现任南安市官桥镇岭兜村委会主任、南安市人大代表,村办企业法人代表。他将每一科所学到的知识活用到工作上:合理规划用地,工业区用地增加两倍,今年全村向国家上缴税超过1000万元,他也因此被泉州市人民政府授予“老区建设先进工作者”;学习了法律法规让他妥善处理每一起工伤事故,被泉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评为“劳动仲裁先进工作者”;作为市人大代表,他提出以老区工业区为龙头辐射四个村的小丘陵地带辟为陶瓷工业基地,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此项目现已定为泉州陶瓷产业集群的万亩瓷工业基地,纳入南安市“十一五”计划,并定为“泉州出口加工区南安配套区”,现已奠基。
“把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才资源,不仅是服务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福建电大进一步发展面向农村远程教育,扩大开放,向下延伸的需要。”福建电大校长樊祺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电大系统将根据培养对象的特点,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实施教学过程,保证教学质量,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地方特色的关系,特别是要结合不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认真做好专业和课程模式的设计,做好教学资源的配置,真正让学者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把它真正办成受农民欢迎的支农、惠农的好项目。(发布时间: 2007 年5月16日 )
关注国开之声微信公众号
朱华汲的激动是有原因的。他说:“我初中毕业参了军,在部队里修完了高中课程。复员回乡后,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吃了不少苦头。之前还曾考虑到市里读夜校之类的,但毕竟从村里到市里有相当一段距离,不是很方便。这次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启动得太及时了!”
不仅仅是朱华汲,对于这一实实在在的惠农政策,全省各地农民们无不欢欣鼓舞。
一个服务三农的平台
今年4月,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决定依托福建电大组织实施全省农村“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根据这一规划,从2007年至2012年,每年将为基层农村培养2000名,五年培养10000名农民大学生。具有高中毕业(含职高、中专、技校)的村干部、村后备干部和农村青年均可接受高等专科学历教育。同时,鼓励复员退伍军人、农业科技示范户、农村“六大员”,以及乡镇企业骨干、科技致富能手参加学习。2007年招收专业有农村行政管理、农业经济管理、乡镇企业管理、林业技术、园林技术、园艺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等7个专业,今后根据各地实际需要相应增设部分新的农村技术或农村管理类专业。录取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学生和参加相关课程学习的学生,收费由福建电大减免1/3,各设区市和县(区)、乡镇多渠道筹措1/3,学员个人缴纳1/3。
在我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最早在2004年就试行,当年,福建电大先后在南安市梅山镇、福安市、邵武市、将乐县、永安市试点,招收农村学员439名。去年7月,我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首届41名学员已经顺利毕业,成为我省第一批毕业在农村家门口的新型农民大学生。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项目受到了基层干部、农民普遍欢迎,也因为它适应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从我省情况来看,全省3535万人口中,农村人口为2481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70.2%,分布在全省940个乡镇,14589个村;农村人口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仅占13%,接受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到15%;全省10万多名村级干部中,高中毕业以上的只占40%。如何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村干部的科学文化素质,已成为推进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实而急迫的战略任务。
一个圆梦大学的机会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圆了我的大学梦!”这是福安畲族学员钟秀容由衷的感谢。
钟秀容是福建电大行政管理专业的中专毕业生,2003年当选城阳乡铁湖村村主任,当上村官后,她反倒觉得自己落伍了,“比如说村民有生产上的困难到村委反映,我只能上网查资料或是到农技站请人帮忙。”这种压力迫使她一直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充电”方式,2005年秋季,当她从乡党政办获悉“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要在福安设点,她立刻报名并选择了与自己日常工作联系紧密的农村经济管理专业。
让她感到得意的还在后头,“自从参加学习后,我发现这个专业安排的课程都比较实用,贴近农业和农村生产。如《畜禽生产概论》这门课就发挥了很大作用。记得有一次,村里有个养殖户,家里的鸭子出现了精神不振现象。当时正是禽流感发生期,他跑到村委向我求助。我赶忙到他家认真观察鸭子,当时我的脑子里一下想起老师上课讲过鸭子腹水症。原来是养殖户新整修的鸭舍水泥未干,几天来一直把鸭子关在屋子的角落里造成的。我赶紧安慰他说不是禽流感并教他去兽医站买药。而此前,遇到此类情况我只能自己翻书或上网查资料,瞎琢磨。参加电大学习后,我可以利用‘电大在线’ 向老师直接请教,也可以通过 E mail和同学交流,开拓了眼界。几天后的一天下午,我外出回来,家人告诉我,这个养殖户带了水果在我家等我很久了,说是要感谢我,还说自己没文化真没用,现在的年轻人有知识就是好,将来一定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去上大学。听了这话我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不仅因为在电大所学的知识可以为农民排忧解难,而且还得到了村民的信任和尊重,工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了。”
的确,在办学形式上,“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十分灵活。它依托基层电大,送教下乡,学员就地学习,就地培养。中央电大提供农村版多种媒体课程学习包,省电大提供省建课程VCD光盘或MP3格式教学资源,学生可根据选课规则自主选择课程和制订教学计划,有效解决工作与学习矛盾问题,适应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
一个造就乡土人才的基地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学员入学前或是村干部或是农民,毕业后他们的身份没变,可改变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2004年,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的计划开始实施,使我有机会在阔别学校20年后,重新背上书包上学堂,去学习真正的‘知识’。电大开设的课程很实用,一学就用得上。”张金泽深有感触地说。今年45岁的张金泽,现任南安市官桥镇岭兜村委会主任、南安市人大代表,村办企业法人代表。他将每一科所学到的知识活用到工作上:合理规划用地,工业区用地增加两倍,今年全村向国家上缴税超过1000万元,他也因此被泉州市人民政府授予“老区建设先进工作者”;学习了法律法规让他妥善处理每一起工伤事故,被泉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评为“劳动仲裁先进工作者”;作为市人大代表,他提出以老区工业区为龙头辐射四个村的小丘陵地带辟为陶瓷工业基地,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此项目现已定为泉州陶瓷产业集群的万亩瓷工业基地,纳入南安市“十一五”计划,并定为“泉州出口加工区南安配套区”,现已奠基。
“把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才资源,不仅是服务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福建电大进一步发展面向农村远程教育,扩大开放,向下延伸的需要。”福建电大校长樊祺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电大系统将根据培养对象的特点,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实施教学过程,保证教学质量,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地方特色的关系,特别是要结合不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认真做好专业和课程模式的设计,做好教学资源的配置,真正让学者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把它真正办成受农民欢迎的支农、惠农的好项目。(发布时间: 2007 年5月16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