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顶yd7610检测中心,云顶yd7610首页地址

中国教育报:“最大并不意味着最强”——中央电大构建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人才培养模式透视-云顶yd7610检测中心时讯网

返回国开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媒体报道

中国教育报:“最大并不意味着最强”——中央电大构建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人才培养模式透视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实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转眼间已进行5年。

  如果说“试点”启动时,许多人的兴奋点是在“量的扩张”上,在经过5年的实践后,越来越多的人将注意力转移到“质的提升”上。

  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主要包括5个方面:建设适应成人在职学习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立“天地网结合,三级平台互动”的传输系统和应用环境;构建导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形成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完善适应远程开放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而这5个方面正是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必须解决的五大核心问题。

走出“电大不电,远教不远”的困境

  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和学习者对学习的需求变化,电大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主的办学理念、以封闭的面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广播电视单向传输的教学手段等,已不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在职成人学习的特点,“电大不电,远教不远”成为电大发展的羁绊。

  与此同时,国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要求,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需求,也呼唤电大教育改革和创新。

  正是在这样的迫切需求和国家大力发展远程高等教育的大背景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启动了。

  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33万在校生,到目前的230多万在校生,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特别是1999年教育部批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以来,曾经处于逆境的电大发展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构建国家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中很好地发挥了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对国家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产生了重要和积极的影响。

  教育部高教司远程与继续教育处处长刘英认为,“试点”把电大的发展带入一个新的时代,而这种新的时代不仅体现在数量和规模上,也不仅体现在把电大从以广播电视为主要媒体进行教育,带入基于网络、多种媒体技术相结合的交互式的现代远程教育的模式,更大的意义是在构建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一个终身化、多样化、开放式、具有中国特色的远程教育的新模式。

  “量的扩张”背后,伴随的是“质的提升”。“试点”启动以来,在现代远程教育理论和思想指导下,中央电大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满足基层对“用得上、留得住”人才的需求,根据我国在职成人学习特点,优化设计远程教育系统及要素,基于多种教学媒体资源,以远程教学管理和学习支持服务为保证,以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主的知识获得、能力提高和素质培养的方式,构建了现代远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其办学理念、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方法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开放教育和教学现代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3年,全国电大在校生总数达到230多万人,占全国高校在校生总数的12%,其中“试点”注册的学生为149.2万人,占全国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累计注册学生总数的65.2%,学生总数位居世界开放大学之首。到20044月,中央电大“试点”毕业生人数累计33.12万人,惠及中小学教师、部队士官、农村青年、残疾人,以及少数民族等群体,2万多个教学点遍及全国城乡,尤其是在农村和西部地区,电大成为当地开展高等教育的主体,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布局调整,推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电大发展由此出现了新的面貌,并重新赢得了社会的关注和认可。

  “试点”5年来,电大系统在基本建设和教学设备购置方面的总投入累计逾40亿元,其中校园网、教学设备、软件环境开发和多种媒体课程资源建设等投入超过了20亿元;搭建了适应远程教育多元化学习者的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开放课程平台,初步形成了远程教育社会化公共服务体系,为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范本,人才培养延伸到了农村和部队等边远地区和特殊人群,规模之大、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

  据中央电大党委书记、副校长于云秀介绍:“强调以学生为本,教书育人,知识、能力、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突出以学习为中心,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完善远程学习支持服务,提高学习效果和持续学习动力。电大的教育观念转变主要体现在这3个方面。”

  如果说“试点”带给了电大新的发展机遇,那么教育观念的转变则是电大抓住机遇、成功走出逆境的制胜法宝,而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更是电大从“量的扩张”逐步迈向“质的提升”的核心要素。

  电大学生中97%为成人在职学习,78%在地市级以下的基层单位工作,考虑到学习者自身学习基础、学习条件的差异和工作需求的多样性,电大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以必需的理论知识、技术应用和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同时,大胆突破“传统专业课程设置上强调学科系统性”模式,构建通识课程、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实践课程等课程群组,搭建课程平台,适应不同社会需要和学习需求组成不同的专业方向,在相关专业设置了学科前沿讲座、成功指南、实用技能培训、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等课程。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构建改变了电大过去“内容偏多、理论偏深、媒体单一”的状况,目前,适应远程教育多元化学习者的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开放课程平台基本形成。

  在此基础上,电大构建了导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与学的活动中,突出实践性、互动性和适应性,注重学习过程,促进教师转变角色,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其中导学策略渗透于教学全过程,如专业及课程选择指导的导向策略;学习方法引导的入学教育策略;基于课程单元的导读策略;基于实践、案例、问题的探究式导学策略;基于双向视频的虚拟校园情景策略;基于在线论坛的导研策略;基于评讲、评课、评学的导评策略等。

  据中央电大校长助理李林曙、张少刚介绍,在近5年的教学实践中,各级电大和课程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环境和条件,以不同的教学策略、因地制宜地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如“训导—自主”、“导—学”协同、“导学—自学—助学”三维互动等教学模式。

  “质量第一的意识始终贯穿于电大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据于云秀介绍,电大教学质量保证涉及课程资源、师资队伍、设施条件、学习过程控制、学习支持服务、教学管理、系统运作等要素,工作中坚决做到以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为基础,以教学过程有效监控为重点,以电大系统教职工全员参与为保证。

  据了解,在传统“五统一”(统一教学计划、统一课程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标准)的基础上,电大进一步规范了教学工作流程和非统设课程建设;加强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实施了教学过程监控和信息跟踪。经过近5年的实践,电大在组织实施、管理监控、考核评价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教学质量管理的文件、流程和技术规范,有效地保障四级电大办学在统一的教学质量标准、教学管理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程序中运行。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远教模式

  近几年来高等远程教育发展的最大意义在哪里?刘英认为,那就是探索现代信息技术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多元化、网络化、终身化、开放式、具有中国特色的继续发展的新模式。

  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其总的目标是服务于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对于专门从事远程教育的电大来说,它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服务于地方,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面对这样的培养目标,需要电大的办学更加开放、学生的学习更加灵活、教学的手段更加便利学生学习,而更为关键的是质量更加可靠。

  “总体来说,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在发展过程中十分顺利、平稳,一开始步子迈得就非常扎实、有序,其关键在于试点从一开始就有非常明确的理论指导:一个是关于远程教育理论本身的,中央电大长期从事远程教育工作,在这方面有非常好的基础和积累;还有一个是国家远程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李德芳教授认为,在试点过程中,中央电大一边实践、一边总结、一边推广,在提高的基础上再加以不断完善,总结出了很多很好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对国内远程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

  北京大学远程教育办公室主任侯建军教授特别指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电大按照分级办学、分层服务的体制,以中央电大、44所省级电大、961所地市级电大分校、2075所县级电大工作站和26698个教学班()7.5万教职工和4.8万专职教师构成教学支持服务网络进行系统运作,将高等教育送到西部、农村、部队、弱势人群等高等教育开展处于边缘的地区和人群,发挥了普通高校不能发挥的作用。

  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秘书长严继昌教授深有感触地说,电大学习中心的设置更多地是向基层、向教育资源欠缺的地方延伸。电大两万多个教学点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对我们国家远程教育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据了解,按照统筹规划、协同合作的方式,中央电大与省级电大签订“试点”工作协议,明确各自的责权利,各司其职,把学习支持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保证支持服务落实到位和服务质量。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不断完善,既促进了电大教学服务的规范化和改善服务品质,又大大地增强了电大系统的社会服务功能,创造了为普通高校网络学院和国际远程教育机构提供教学支持服务的条件。2003年,教育部批准实施“中央电大现代远程教育社会化公共服务体系项目”,目前已经有15所普通高校网络学院依托电大系统进行远程教学支持服务。

  中央电大副校长严冰认为,目前试点虽然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但这些成果是阶段性的、探索中的成果。电大现在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把中央电大系统办学的优势与支持服务体系的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在远程环境下的专业、学科建设的力度;向下延伸,扩大合作,积极探索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模式;加强远程环境下师生间的沟通,弥补师生分离状态下造成的教育信息缺失,等等。

  “现在的电大可称是世界最大的大学,但最大不表示最强。我们希望能够把中国的电大建成世界一流的开放大学,同时,电大应该成为一个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大平台。”于云秀表示,中央电大将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模式、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探索,努力实现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的跨越。(本报记者 钟伟)

  《中国教育报》20041220日第5
关注国开之声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