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媒体报道
【农民日报】不出村也能上大学———浙江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见闻
(发布日期:2008/12/24 ) 浏览次数:
农民日报 12月24日 报道 去年秋天,浙江平湖市双桥村的小伙子周晓在位于杭州的浙江省广播电视大学里参加了隆重的“农民大学生开学典礼”。时隔一年半后,他高兴地告诉记者:“学到很多知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圆了我的大学梦。”截至目前,全国有15万余名像周晓一样的农民大学生,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本土人才队伍正逐步壮大。
为把高等教育延伸到农村,2004年,教育部启动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组织实施,依托遍及城乡的电大远程教育网络开展。记者日前在浙江采访时惊喜地发现,该计划被延伸拓展,发展为“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并纳入“社区教育”大范畴,很多农民不出村也能上大学,培养了大批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基层组织带头人。
“有了导师指导,底气足了、胆气壮了”
今年才28岁的周晓,1997年毕业于绍兴农校的城市绿化专业,前几年一直在外打工做园林管理员,回村创办苗圃时,开始只有半亩多,自从2007年在平湖电大学习园林专业以来,现在他的苗圃已发展到80多亩。
他的大棚里,温暖如春,很多南方绿色植物生机盎然。周晓介绍说:他在做南方观叶植物的引进试种,从广东引进小苗,培育好后销售到周边地区,收益将会翻倍。现在试验的品种有金山棕、橡皮树、幸福树等36个品种。南方观叶植物引入浙江种植最大的科技难关是“如何安全过冬”,但周晓说,自己并不担心,因为有着园林专业导师的密切指导。据了解,平湖电大专门聘请了嘉兴农科院等单位的园林专家、土肥专家进行技术教学。周晓说,有了导师指导,底气足了、胆气壮了,不懂的直接去问,学到的东西可以直接运用,他觉得这个大学读得值。
与周晓感受相同的还有平湖市林埭镇徐家埭村党支部书记李跃华。学习农村行政管理专业的他说,40多岁的自己很多时候确实感到知识不够用,电大为自己搭建了一个学习平台。
像周晓、李跃华这样从学习中获益的学员,记者在采访中还遇到很多。目前,浙江已累计培养了4200余名农民大学生,他们通过学习增长了知识、拓宽了思路、开阔了眼界。
学费这个“拦路虎”被解决
农民上大学最大的“拦路虎”就是学费问题,而在浙江这一难题已被基本解决。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校长方志刚介绍说,为减轻农民负担,浙江电大自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起,就将学费由原来的88元/学分降低到70元/学分,但总学费还需5000多元,这对很多农民来说仍是不小的负担。
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的大发展发生在2007年。方志刚说,浙江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村教育,把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就业竞争能力,作为促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浙江电大进行了专项调研,发现农民上大学的需求旺盛,于是向省政府提交了实施“农民大学生项目”的请示,拓展延伸“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得到大力支持,并于2007年秋全面启动。
据介绍,项目启动后,浙江省财政全额负担每年1000名纯农专业(如林业技术、园艺技术等)学生每人5320元的学费;与省远程办合作开展的农村行政管理、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学费按照“六个一点”(省里补一点、市里筹一点、县里拿一点、乡镇出一点、教学单位让一点、个人承担一点)的机制分担;乡镇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学费则按照“县(市、区)和乡镇政府出一点、企业出一点、个人承担一点”的机制分担。
学费全免的周晓说,政府财政支持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使想读书的自己打消了顾虑。杭州市萧山区社区学院院长宋德清告诉记者,非纯农专业的学费经相关政策减免后,每位学员只需自负2000元,大大降低了入学的“学费”门槛。仅2007年一年,就有2362名农民报读浙江电大。
让农民大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农民大学生有其特殊性,他们对系统理论不感兴趣,却对自己急需的种植养殖、管理等实用知识非常渴求;他们不喜欢在学校长期上课,却对现场示范、田间讲解兴趣盎然,所以教学内容和方式都要创新,使他们学有所得、学有所长”,一到浙江,浙江电大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办公室主任张吉先在交谈中就这样说道,而在随后几天的采访中,记者有了更真切的感受。
平湖位于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杭嘉湖平原地区,涌现出众多民营企业,很多农民企业家迫切希望增加管理知识,为此平湖电大开设了乡镇企业管理专业。在读的钟埭镇街道针织厂的老总周荣根今年54岁了,老总上学读书的消息也带动了全厂职工的学习热情。桐庐县以丘陵山区为主,浙江电大桐庐学院还特别开设了林业技术专业。据了解,中央电大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共开设16个专业,分成农业技术类、林业技术类、畜牧兽医类、农林管理类4个类别,而浙江根据本地实际,开设了林业技术、园艺技术等8个专业。
在授课方式上,各级电大采用自主学习、电视教学、网络教学、集中面授等多种方式综合教学;很多专业技术课程聘请农业局、林业局等单位的资深专家担任,将课程开到“田间”或“企业车间”。浙江电大近日还开展了“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农民大学生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研究。日前,浙江社区教育指导中心揭牌成立,整合全省各级电大及教育资源而建的全省社区教育网络正逐步形成。步行十分钟就能到达一所学校,车行十分钟能到达一所社区教育中心,农民大学生有了更优越的学习环境和更多的学习机会。
周晓打算把试种表现好的幸福树等几个品种集中栽培,他对未来的日子充满希望……
(王晓晶)
关注国开之声微信公众号
为把高等教育延伸到农村,2004年,教育部启动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组织实施,依托遍及城乡的电大远程教育网络开展。记者日前在浙江采访时惊喜地发现,该计划被延伸拓展,发展为“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并纳入“社区教育”大范畴,很多农民不出村也能上大学,培养了大批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基层组织带头人。
“有了导师指导,底气足了、胆气壮了”
今年才28岁的周晓,1997年毕业于绍兴农校的城市绿化专业,前几年一直在外打工做园林管理员,回村创办苗圃时,开始只有半亩多,自从2007年在平湖电大学习园林专业以来,现在他的苗圃已发展到80多亩。
他的大棚里,温暖如春,很多南方绿色植物生机盎然。周晓介绍说:他在做南方观叶植物的引进试种,从广东引进小苗,培育好后销售到周边地区,收益将会翻倍。现在试验的品种有金山棕、橡皮树、幸福树等36个品种。南方观叶植物引入浙江种植最大的科技难关是“如何安全过冬”,但周晓说,自己并不担心,因为有着园林专业导师的密切指导。据了解,平湖电大专门聘请了嘉兴农科院等单位的园林专家、土肥专家进行技术教学。周晓说,有了导师指导,底气足了、胆气壮了,不懂的直接去问,学到的东西可以直接运用,他觉得这个大学读得值。
与周晓感受相同的还有平湖市林埭镇徐家埭村党支部书记李跃华。学习农村行政管理专业的他说,40多岁的自己很多时候确实感到知识不够用,电大为自己搭建了一个学习平台。
像周晓、李跃华这样从学习中获益的学员,记者在采访中还遇到很多。目前,浙江已累计培养了4200余名农民大学生,他们通过学习增长了知识、拓宽了思路、开阔了眼界。
学费这个“拦路虎”被解决
农民上大学最大的“拦路虎”就是学费问题,而在浙江这一难题已被基本解决。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校长方志刚介绍说,为减轻农民负担,浙江电大自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起,就将学费由原来的88元/学分降低到70元/学分,但总学费还需5000多元,这对很多农民来说仍是不小的负担。
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的大发展发生在2007年。方志刚说,浙江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村教育,把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就业竞争能力,作为促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浙江电大进行了专项调研,发现农民上大学的需求旺盛,于是向省政府提交了实施“农民大学生项目”的请示,拓展延伸“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得到大力支持,并于2007年秋全面启动。
据介绍,项目启动后,浙江省财政全额负担每年1000名纯农专业(如林业技术、园艺技术等)学生每人5320元的学费;与省远程办合作开展的农村行政管理、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学费按照“六个一点”(省里补一点、市里筹一点、县里拿一点、乡镇出一点、教学单位让一点、个人承担一点)的机制分担;乡镇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学费则按照“县(市、区)和乡镇政府出一点、企业出一点、个人承担一点”的机制分担。
学费全免的周晓说,政府财政支持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使想读书的自己打消了顾虑。杭州市萧山区社区学院院长宋德清告诉记者,非纯农专业的学费经相关政策减免后,每位学员只需自负2000元,大大降低了入学的“学费”门槛。仅2007年一年,就有2362名农民报读浙江电大。
让农民大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农民大学生有其特殊性,他们对系统理论不感兴趣,却对自己急需的种植养殖、管理等实用知识非常渴求;他们不喜欢在学校长期上课,却对现场示范、田间讲解兴趣盎然,所以教学内容和方式都要创新,使他们学有所得、学有所长”,一到浙江,浙江电大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办公室主任张吉先在交谈中就这样说道,而在随后几天的采访中,记者有了更真切的感受。
平湖位于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杭嘉湖平原地区,涌现出众多民营企业,很多农民企业家迫切希望增加管理知识,为此平湖电大开设了乡镇企业管理专业。在读的钟埭镇街道针织厂的老总周荣根今年54岁了,老总上学读书的消息也带动了全厂职工的学习热情。桐庐县以丘陵山区为主,浙江电大桐庐学院还特别开设了林业技术专业。据了解,中央电大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共开设16个专业,分成农业技术类、林业技术类、畜牧兽医类、农林管理类4个类别,而浙江根据本地实际,开设了林业技术、园艺技术等8个专业。
在授课方式上,各级电大采用自主学习、电视教学、网络教学、集中面授等多种方式综合教学;很多专业技术课程聘请农业局、林业局等单位的资深专家担任,将课程开到“田间”或“企业车间”。浙江电大近日还开展了“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农民大学生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研究。日前,浙江社区教育指导中心揭牌成立,整合全省各级电大及教育资源而建的全省社区教育网络正逐步形成。步行十分钟就能到达一所学校,车行十分钟能到达一所社区教育中心,农民大学生有了更优越的学习环境和更多的学习机会。
周晓打算把试种表现好的幸福树等几个品种集中栽培,他对未来的日子充满希望……
(王晓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