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媒体报道
【深圳特区报】深圳电大:开放教育助建“文化深圳”
(发布日期:2012/01/09 ) 浏览次数:
深圳特区报 2011年12月29日 报道 建设文化强国、文化强市,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着力点在于全民素质的提升。其中,高等教育起着重要的基础和支撑作用。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大教育通过创新探索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将成为深圳文化建设的“引擎”之一。
作为深圳第一所高校的深圳广播电视大学,是全国44所省级电大之一。办学31年来,学校充分发挥开放教育优势,积极搭建了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平台,为市民提升文化素质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累计培养了12万多名高素质人才,培训社会青年和在职人员100多万人次。
开放教育 打造“没有围墙的大学”
电大,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大学”,它最大的魅力在于开放教育。开放教育是经教育部批准的主要面向在职成人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目前,开放教育已经是深圳电大的常规办学形式,全国电大系统开放教育的学生有300多万,占全国高等教育学生规模的十分之一,而深圳电大开放教育的学生,占深圳市高等教育规模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深圳每四个在校大学生中,就有一人是深圳电大的学生。
开放教育面向一切求学者,报读者不需参加全国统一的入学考试,有高中毕业文凭可报读大专,有大专文凭的报读本科,学生一经注册,学籍8年有效,学生可灵活安排时间完成学业。在学习中,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个别化学习,学校利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整合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支持服务。另外,教育资源也是完全开放的,全国电大系统汇聚了全社会优质的教学资源,丰富的网上远程教学资源可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
“开放教育既是学科专业的学习,同时又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学习和提高。在知识化社会,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就是学会了生存,增强了自我发展的能力,奠定了实现理想的基础。”深圳电大校长邓孟忠说,作为一种改革探索,开放教育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体现了世界高等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赢得了越来越多求学者的欢迎,也赢得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声誉,实践证明,开放教育是社会青年和在职人员业余学习、自身提高的一条有效途径。
优质专业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深圳电大始终坚持立足特区,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在专业设置上,该校始终紧贴市场,为培养适应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学校重点发展了金融、会计、计算机、物流、物业管理、外语、法学等专业,受到了求学者的欢迎。
除了这些传统的热门专业,深圳电大还通过整合地缘优势,依靠深圳活跃的经济环境,重点开拓了实用性强、区域优势明显的新专业,增强了学校在全国的辐射影响力和竞争力,先后开发了物流管理、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社会工作、计算机软件测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与管理等5个共享专业,面向全国招生达10万多人,体现了较强的专业开发能力。
系统办学 教育网络覆盖全市
电大教育的一个主要特点是系统办学。在办学实践中,深圳电大构建了全市规模最大、以校本部为中心、辐射各区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网络,为满足市民学习需要、开展社区教育、来深建设者学习培训等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平台。
在积极稳妥地创建新教学点和学习点的基础上,学校按照“共建系统、共享资源、共造辉煌”的原则,创新思路和举措,加强对分校、教学点、学习点的服务和指导,着力改善其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7所分校、2所二级学院和11个教学点、学习点,实行统一的教育教学、管理、支持服务标准及要求,保证了远程开放教育的质量。
数字化资源 搭建自主学习平台
深圳电大历来高度重视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为学生的个别化自主学习提供了适用、好用、有用的优质资源,充分发挥开放教育的资源优势,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已开设的500门课程均具有两种形式以上、相对稳定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其中,184门课程自建了流媒体IP课件(包括3029学时的专题讲座和系统讲授),12门课程配有手语录像,25门课程制作了CAI课件,11门课程建设了网络课程。目前,已有13门课程的数字资源项目获奖,其中《物流管理定量分析方法》被评为2008年国家级精品课程,这是全国省级电大当年唯一入选的国家级精品课程。
截至2011年,学校建成了独具特色、布局合理的流媒体IP课件、直播课堂、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多种媒体、多种形式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资源总量达1263.59GB,充足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支持服务。
社区教育 构筑“百姓身边的大学”
深圳电大以社区教育为抓手,积极依托自身灵活开放的办学优势,通过多种途径,将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输送到全市市民的身边,助推学习型城市的建设。
学校与罗湖区桂园街道办联合成立了深圳第一家高校和社区主办的“社区教育中心”,组建了“社区人口文化学院”通过开展讲座、培训等活动为社区居民搭建接受文化教育的平台;创建文汇、海裕、花果山等试点社区学校,将大学直接办在了社区居民的“家门口”,让高等教育走近百姓的身边,为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陈鸿英 秦小艳 文/图)
关注国开之声微信公众号
作为深圳第一所高校的深圳广播电视大学,是全国44所省级电大之一。办学31年来,学校充分发挥开放教育优势,积极搭建了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平台,为市民提升文化素质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累计培养了12万多名高素质人才,培训社会青年和在职人员100多万人次。
开放教育 打造“没有围墙的大学”
电大,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大学”,它最大的魅力在于开放教育。开放教育是经教育部批准的主要面向在职成人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目前,开放教育已经是深圳电大的常规办学形式,全国电大系统开放教育的学生有300多万,占全国高等教育学生规模的十分之一,而深圳电大开放教育的学生,占深圳市高等教育规模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深圳每四个在校大学生中,就有一人是深圳电大的学生。
开放教育面向一切求学者,报读者不需参加全国统一的入学考试,有高中毕业文凭可报读大专,有大专文凭的报读本科,学生一经注册,学籍8年有效,学生可灵活安排时间完成学业。在学习中,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个别化学习,学校利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整合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支持服务。另外,教育资源也是完全开放的,全国电大系统汇聚了全社会优质的教学资源,丰富的网上远程教学资源可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
“开放教育既是学科专业的学习,同时又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学习和提高。在知识化社会,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就是学会了生存,增强了自我发展的能力,奠定了实现理想的基础。”深圳电大校长邓孟忠说,作为一种改革探索,开放教育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体现了世界高等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赢得了越来越多求学者的欢迎,也赢得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声誉,实践证明,开放教育是社会青年和在职人员业余学习、自身提高的一条有效途径。
优质专业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深圳电大始终坚持立足特区,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在专业设置上,该校始终紧贴市场,为培养适应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学校重点发展了金融、会计、计算机、物流、物业管理、外语、法学等专业,受到了求学者的欢迎。
除了这些传统的热门专业,深圳电大还通过整合地缘优势,依靠深圳活跃的经济环境,重点开拓了实用性强、区域优势明显的新专业,增强了学校在全国的辐射影响力和竞争力,先后开发了物流管理、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社会工作、计算机软件测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与管理等5个共享专业,面向全国招生达10万多人,体现了较强的专业开发能力。
系统办学 教育网络覆盖全市
电大教育的一个主要特点是系统办学。在办学实践中,深圳电大构建了全市规模最大、以校本部为中心、辐射各区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网络,为满足市民学习需要、开展社区教育、来深建设者学习培训等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平台。
在积极稳妥地创建新教学点和学习点的基础上,学校按照“共建系统、共享资源、共造辉煌”的原则,创新思路和举措,加强对分校、教学点、学习点的服务和指导,着力改善其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7所分校、2所二级学院和11个教学点、学习点,实行统一的教育教学、管理、支持服务标准及要求,保证了远程开放教育的质量。
数字化资源 搭建自主学习平台
深圳电大历来高度重视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为学生的个别化自主学习提供了适用、好用、有用的优质资源,充分发挥开放教育的资源优势,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已开设的500门课程均具有两种形式以上、相对稳定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其中,184门课程自建了流媒体IP课件(包括3029学时的专题讲座和系统讲授),12门课程配有手语录像,25门课程制作了CAI课件,11门课程建设了网络课程。目前,已有13门课程的数字资源项目获奖,其中《物流管理定量分析方法》被评为2008年国家级精品课程,这是全国省级电大当年唯一入选的国家级精品课程。
截至2011年,学校建成了独具特色、布局合理的流媒体IP课件、直播课堂、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多种媒体、多种形式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资源总量达1263.59GB,充足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支持服务。
社区教育 构筑“百姓身边的大学”
深圳电大以社区教育为抓手,积极依托自身灵活开放的办学优势,通过多种途径,将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输送到全市市民的身边,助推学习型城市的建设。
学校与罗湖区桂园街道办联合成立了深圳第一家高校和社区主办的“社区教育中心”,组建了“社区人口文化学院”通过开展讲座、培训等活动为社区居民搭建接受文化教育的平台;创建文汇、海裕、花果山等试点社区学校,将大学直接办在了社区居民的“家门口”,让高等教育走近百姓的身边,为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陈鸿英 秦小艳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