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家门口的学习福利 如何让更多人享有
暑假孩子们在家门口参加绘画班,让家长很省心。新竹社区供图
社区居民正在学做月饼。望州南社区供图
暑期小瓦特科技培训。新竹社区供图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老人在家门口就能学习各种技能。社区里有图书馆、活动室,辅导老师组织孩子开展各种活动……这就是近年来社区教育发展带来的便利。
近日,教育部、文化部、民政部等九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南宁作为全国较早开展社区教育的城市之一,社区教育发展现状如何?尚有哪些需要突破的瓶颈?……记者就此进行探访
A 现场
授课内容“接地气”
9月13日,记者来到南宁市望州南小区,这里热闹非凡,社区里的居民正跟着南宁市三职校的面点老师学做月饼。按照老师的示范步骤,学员们和面、调馅、放入模具压花、烤制……一步也不马虎。望州南社区居委会主任许丽新介绍,她们每个月都有学习主题,9月正值中秋佳节,开设月饼制作课符合社区居民的需求。这次月饼制作课,共有20多人参加,做好的月饼,当场与社区里的老人一起分享,过节氛围让彼此间亲近了不少。
除了根据节日主题开设相关课程外,望州南社区平时也有固定课程,周一、周三晚上舞蹈队训练,周四合唱团排练,周五腰鼓队跟着老师学腰鼓,周六下午,还有广西师范学院的志愿者来到社区,专门为孩子们上课。最近,社区居民希望参加民族时装秀比赛,居委会又聘请专业老师,每晚教大家走秀。
除此之外,该社区还与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合作,不定期地开设摄影、茶艺班等课程。培训内容涉及生活安全教育、健康养生教育、文化艺术培训、手工制作、美容养生等方面,形式丰富。“我们希望这些教育课程能带动社区的学习氛围,让每个人都能找到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许丽新说。
望州南社区仅是南宁社区教育开展情况的一个缩影,同样在其他社区,社区教育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据南宁市教育局的统计数据,仅2016年1~6月,南宁市社区教育学院、社区教育学校和社区教育基地共申报培训项目851项,开课2461期、6087课时,培训人数96449人次。
B 对象
大人小孩均受益
社区教育带来的改变显而易见。许丽新说,最直观的变化是参与人数增多。从2012年起,望州南社区成为南宁市社区教育试点基地,那时候,每堂课基本上只有10来个人,而现在开设的课程均能保持在40~50人,除了本社区的成员参加外,还有临近社区的居民。
“有了社区课程,感觉一下子找到了组织,和大家一起学习舞蹈,既开心又能锻炼身体。”正练习民族舞蹈的陈女士告诉记者,坚持一年下来,她原来的颈椎问题有了明显改善。享受了免费社区教育福利后,她还参加了更多兴趣班,就连女儿都忍不住感叹:“我妈学跳舞、学插花、还学摄影,生活过得比我还多姿多彩。”
社区里的中老年人享受社区教育带来的福利外,小孩子也是直接受益者。在刚过去的暑假,新竹社区共开设了英语口语、书法、画画、创意美术等青少年兴趣班。为了让社区里的孩子都有机会享受到这些福利,新竹社区还特意规定了每个孩子只能报一个兴趣班;长堽东社区专门打造“爱心学堂,幸福守望”的社区教育品牌服务项目,开设了快乐暑期夏令营国画班,今年暑假共有近130人参加国画班。秀湖社区乐茵青少年足球培训班,免费教孩子学足球,该培训班于2015年3月正式开班,短短一年时间,共开课327期、约650学时,培训学员约19500人次。学员张峻玮妈妈说孩子加入社区足球培训班之后,学到了足球的知识、技能,还懂得合作、宽容和关爱他人。
C 瓶颈
资金及人力短缺
南宁市教育局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科长谢贵兵介绍,南宁是全国较早开展社区教育的城市之一。早在1995年,青秀区就成立了社区教育委员会,2001年,该城区被确定为全国社区教育试验区。2005年,由南宁市牵头,联合南京、成都、大连、常州、马鞍山5个城市,历时3年探索如何发展社区教育。
2011年8月,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南宁市“发展社区教育促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12年在市区30%的街道成立社区教育学校,到今年,70%的街道都成立了社区教育学校。目前,南宁成立了131个社区教育基地,建立了社区教育课程和师资库,分为10大类别、216门课程,每门课程都配有专业教师,居民可以“看单点菜”,向社区提出需求。
可即便如此,对南宁社区教育发展来说,资金与专职人员紧缺、社区软硬件、社区教育发展不均衡等仍是制约社区教育发展的因素。从2012年开始,南宁市财政按照市区常住人口人均不低于1元的标准,每年从财政经费中下拨350万元经费作为社区教育专项经费,同时要求各城区参照市里的做法,每年按照常住人口人均不低于1元的标准,安排本城区的社区教育专项经费。人均不低于2元的经费,相对于北京、上海、广州、江苏等发达地区人均近10元的标准,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社会上的每一项工作,到最后都能落实到社区,每个社区的人力有限,都是同时身兼几项工作,目前我们没办法做到安排专职人员推进工作。”望州南社区党委书记叶显莲说,要做到像上海黄浦区外滩街道社区学校那样规模化开展社区教育,还存在不少困难。
再者,南宁社区教育发展并不均衡。青秀区社区教育发展起步较早,于2011年就是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其他城区的社区教育工作则相对落后。在131个社区教育基地中,10个社区教育示范社区由于起步早,得到的经费支持较多,无论是硬件设备还是软实力,都远远走在其他社区前面。
D探讨
引入更多社会资源
资金的支持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南宁社区教育的发展,但不是决定因素,作为全国社区教育开展较好的地区,南宁最大特点就是“接地气”,“扎根在社区,力争满足需求”。在社区居委会推动下,开设各种免费培训,让老师面对面对居民授课。
叶显莲坦言,社区教育如何开展,只能一边做一边摸索。经过几年探索后,她认为,共享社会资源是不错的选择。经费有限,社区就与辖区里的单位合作,请职校老师前去上课,让电力人员上门讲解安全知识、利用教师资源库,请志愿者前去授课。虽说培训内容简单,但很实用。
共享社会资源,也是今后社区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谢贵兵表示,南宁社区教育还与学校资源“联姻”。2011年,在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一分院挂牌成立南宁市社区教育学院,在南宁市一职校、三职校、四职校、六职校、南宁高级技工学校、市卫校、市委党校挂牌成立市社区教育学校。目前南宁市共有30多所社区教育学校,是街道、社区依托周边中小学、职业学校建立的社区教育学校。例如兴宁区民生街道办依托广西二轻技工学校、江南区江南街道依托五一西路学校。
除此之外,南宁还建立“南宁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平台将实现集培训信息数据管理、课程与教学管理、交流互动(网络研修社区、社交系统)等功能为一体。目前平台微课数量达到160多门。居民借助网络平台,随时随地学习,线上线下相结合,推进南宁市社区教育发展。(2016-09-20南国早报 作者:闫芬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