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媒体报道
【大华网】汕头电大张跃飞:第一份工作我学会了磨刀
(发布日期:2008/04/18 ) 浏览次数:
大华网4月16日报道 “1978年夏天,我在寂寞中待业整整三年,好不容易被分配到一家工艺厂见工……”1978年,刚刚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中国,正处于百废待兴的新时代。汕头电大业大职大教育科研资源中心技术干部、原市木雕工艺厂职工张跃飞,正是在这特殊的历史时刻,走上工作岗位,开始了生活另一个新起点。改革开放30年,张跃飞通过一场场高教自学考试,从一名工厂的学徒工成长为一名技术干部,还通过业余写作成为汕头作协会员。回忆起当年刚走上工作岗位时的那一段难忘日子,张跃飞无限感慨———
1975年,张跃飞高中毕业。那时,不少同学都“上山下乡”去了,张跃飞因身体原因留在城里。1978年夏天,在苦盼了3年之后,他终于被分配到一家工艺厂去当学徒工。
“见工”第一天,张跃飞与其他五六个学徒工被带到一个旧礼堂的舞台上。隔着竹篱笆的台下大厅,却是另一个车间,车间里机声轰鸣,在台上说话都得大声嚷。不久,一个30多岁的男师傅抱来一大捆各式各样的雕刻刀具,给他们每人各发了三四十把。随后,学徒培训组的组长也来了,又给大家各两种磨刀石,说:“你们先学磨刀。别小看,这是基本功,刀磨不好就别想干好活。要掌握准磨的角度,保持锋面平整,才能磨得锋利好使。半个月能学会磨刀就不错了。”于是,在组长的示范下,张跃飞开始了第一天的工作———磨刀。
刚开始时,张跃飞不以为然———这简单的磨刀哪需学上半个月?可是,快下班了师傅来检查,竟没有一把是合格的,就丢下干脆的两个字:重磨!以后几乎天天如此,常常辛辛苦苦磨了好半天,自以为还挺不错,师傅来了一看就又给扔一边。张跃飞这才感到磨刀真的不那么简单。
在张跃飞的记忆中,磨刀的工作虽然累而枯燥,但那时没有谁敢偷懒耍滑。在学艺间隙,他们海阔天空地聊经历、见闻、理想,传阅《简爱》、《红楼梦》等中外名著;下班后,又不时相约着到人民广场散步,到海港边观海景;假日里,则集体到礐石或桑浦山游览。
后来,张跃飞磨刀“毕业”了,正式学起木雕技术。当时,恰好遇上厂里要赶一批出口产品,培训组也破例承担了一部分生产任务,于是厂部给他们这些学徒工下达了每人至少要完成十五个木雕花粗坯的指标。为尽快掌握技术,他们整天围着、追着师傅学,有空隙还到别的班组去观摩讨教;为不影响上班时用刀,他们常把刀具带回家里来磨;好不容易盼来一个休息日,又常请来技术员讲理论课。开始时,他们平均每人每天10个木雕花都不容易完成,可到了后来最高的每天竟能做50个。张跃飞说,那段日子确实很累,但没有人迟到早退,有的感冒了也不请假。
随着时间的流逝,张跃飞和他的师兄弟姊妹,已陆续寻觅到更适合自己的位置———有的上了前线参加自卫反击战,有的考上了大、中专院校。张跃飞也通过自已的努力,完成了高教自学考试,走上了新的工作单位。然而,不管岁月如何变迁,30年前那段“磨刀”经历,却深深烙在他的记忆中,让他百感交集,恒久难忘……(刘婉萍)
关注国开之声微信公众号
1975年,张跃飞高中毕业。那时,不少同学都“上山下乡”去了,张跃飞因身体原因留在城里。1978年夏天,在苦盼了3年之后,他终于被分配到一家工艺厂去当学徒工。
“见工”第一天,张跃飞与其他五六个学徒工被带到一个旧礼堂的舞台上。隔着竹篱笆的台下大厅,却是另一个车间,车间里机声轰鸣,在台上说话都得大声嚷。不久,一个30多岁的男师傅抱来一大捆各式各样的雕刻刀具,给他们每人各发了三四十把。随后,学徒培训组的组长也来了,又给大家各两种磨刀石,说:“你们先学磨刀。别小看,这是基本功,刀磨不好就别想干好活。要掌握准磨的角度,保持锋面平整,才能磨得锋利好使。半个月能学会磨刀就不错了。”于是,在组长的示范下,张跃飞开始了第一天的工作———磨刀。
刚开始时,张跃飞不以为然———这简单的磨刀哪需学上半个月?可是,快下班了师傅来检查,竟没有一把是合格的,就丢下干脆的两个字:重磨!以后几乎天天如此,常常辛辛苦苦磨了好半天,自以为还挺不错,师傅来了一看就又给扔一边。张跃飞这才感到磨刀真的不那么简单。
在张跃飞的记忆中,磨刀的工作虽然累而枯燥,但那时没有谁敢偷懒耍滑。在学艺间隙,他们海阔天空地聊经历、见闻、理想,传阅《简爱》、《红楼梦》等中外名著;下班后,又不时相约着到人民广场散步,到海港边观海景;假日里,则集体到礐石或桑浦山游览。
后来,张跃飞磨刀“毕业”了,正式学起木雕技术。当时,恰好遇上厂里要赶一批出口产品,培训组也破例承担了一部分生产任务,于是厂部给他们这些学徒工下达了每人至少要完成十五个木雕花粗坯的指标。为尽快掌握技术,他们整天围着、追着师傅学,有空隙还到别的班组去观摩讨教;为不影响上班时用刀,他们常把刀具带回家里来磨;好不容易盼来一个休息日,又常请来技术员讲理论课。开始时,他们平均每人每天10个木雕花都不容易完成,可到了后来最高的每天竟能做50个。张跃飞说,那段日子确实很累,但没有人迟到早退,有的感冒了也不请假。
随着时间的流逝,张跃飞和他的师兄弟姊妹,已陆续寻觅到更适合自己的位置———有的上了前线参加自卫反击战,有的考上了大、中专院校。张跃飞也通过自已的努力,完成了高教自学考试,走上了新的工作单位。然而,不管岁月如何变迁,30年前那段“磨刀”经历,却深深烙在他的记忆中,让他百感交集,恒久难忘……(刘婉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