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媒体报道
广西日报:根植乡土育人才 记我区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破解农村人才紧缺难题
(发布日期:2006/09/05 ) 浏览次数:
2006年8月31日《广西日报》报道 (本报记者/周仕兴 本报通讯员/何玉可 施菱 潘文华)
上联:家中上大学学业无止境;
下联:学成建新村村里有能人;
横批:一村一大。
恭城瑶族自治县栗木镇水滨村,村民李忠军家门楣上贴着一幅“原创”对联。屋子里,李忠军熟练地操作着电脑,与千里之外的名师“面对面”交流。
两年前,李忠军还是个“电脑盲”,当时“看到电脑心就发慌”。自从参加“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习后,李忠军变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征服了电脑,变得神气起来!”
在我区农村,像李忠军这样“神气”的乡土人才正如雨后春笋般多起来。通过“一村一大”项目实施,昔日“泥腿子”摇身一变成了“大学生”,他们用文化改造思想,用知识武装头脑,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
一个人盘活了一个村
7月初,三江侗族自治县古宜镇引木寨。
一条蜿蜒的河流绕山而过,将宁静的村庄拥入怀中,村庄和原野悠然弥漫在浓浓的稻花香里。
伴随着布谷鸟的召唤,我们沿着一条崭新平整的水泥路来到村里。村民三五成群,聚在家门口纳凉。
“老乡,生活好吧?”在村口,记者遇上年逾古稀的侯大爷。“好!好!”侯大爷一开口,就感慨:“真是想不到!”
这时,一圈人围上来,七嘴八舌,竟都是夸他们的村委会副主任侯就坤:闷沉沉的村都给他弄活了!
话得从脚下这路说起。
引木寨离公路主干道虽然才10多公里,但几十年来都是羊肠小道,崎岖坎坷,“晴天走过一身灰,雨天来回一身泥”。村里有点特产要运出去,都得肩挑马驮。
去年初,一位年轻人踮着脚“跳着舞”进城去了。他跑三江、赶融水,求亲戚、找熟人,四处“讨”钱帮村里修建一条水泥路——这人就是侯就坤。
诚意打动了方方面面的人。年底,各方捐资近20万元,群众积极投工投劳,创造了一个“奇迹”——没到一个月,就把公路引进了村里!
村庄西口有个“死水塘”,不知积攒了多少年的垃圾,苍蝇飞舞,臭水横流。公路进家门后,侯就坤提议:何不把它清理出来,重新规划?
群众一呼百应。几十年的“死水塘”,如今成了清水池,荷花盛开,鱼儿欢跃。加之有一棵千年古榕的映衬,这里成了当地一景。外地游客路过,不约而同驻足停留,到村里参观拍照,可热闹了。
这一“闹”,又激发了侯就坤的灵感:何不搞个旅游村?
说干就干!通过反复考证后,他用电脑制作了一张规划图,就“斗胆”去敲一家旅游公司的门。公司老总一看,眼睛一亮:多好的资源!多有眼光的家伙!
双方现场洽谈,《投资合同》一拍而定。目前,“引木寨生态旅游村”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建当中。
“干啥不能空谋划,得让群众钱袋鼓!”去年初,侯就坤从外地引进了乌牛早茶叶,发动村民种植。一年下来,群众的收入比前年翻了3番!
……
一个人盘活了一个村。侯就坤怎这么大能耐!
原来,他就是“一村一大”首届学生。2004年,在外打工的侯就坤得知我区实施“一村一大”后,便迫不及待地报了名。
“缺啥不能缺知识!”经过两年的学习,以前觉得“村里做不出什么事”的侯就坤不仅拿到了大专文凭,还发现“要做的事实在太多”,而且“脑子也越来越好使了”。
记者感言:侯就坤是连接城乡、用知识改变乡村面貌的“信使”。“一村一大”为农村送来了这样一批“信使”,他们为农村打开了通往外界的一扇窗,窗内窗外的差距正一天天缩小。
大学生“村里来村里去”
近年来,恭城、三江每年向大专院校输送大学生数千名,而回乡工作的毕业生却寥寥无几,就算回去,也顶多到县一级。
“没有大学生愿回农村工作不说,稍有文化也外出打工了。”恭城县委副书记沈荔芳感言,缺劳力、缺知识、缺后劲,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4年以来,我区以恭城、三江为“一村一大”首批示范点,随后向全区铺开,目前已在19个县招收了近1500名大学生。
为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各县采取“自筹一点,财政补一点,个人出一点,办学单位赞助一点”的办法,解决学生经费不足的问题。为确保培养出的大学生留得住、用得上,招生范围主要定在农村党员、村干和种养大户上。
“办学以来,还没见过像这样认真的学生!”广西电大三江工作站负责人杨林锦说,这批大学生不仅刻苦学习,聚精会神,作业也一丝不苟。很多学生为适应远程教育的需要,还专门购买了电脑,全县参学104名学生中,功课合格率达100%。
三江县八江乡塘水村学生龙令鹏,高中毕业后到广东打工,待遇较好,得知县里招考“一村一大”,毅然辞工回乡报读。
现在,龙令鹏在家乡自办一个宝石加工厂,年纯收入4万元,还安排了11人就业。在他的带领下,全村群众种植茶叶1500多亩, 855户发展宝石加工。前不久,县劳动部门介绍他前往国外做工,待遇丰厚,他婉言谢绝:“我要留在家乡,用我所学知识,做强做大茶叶产业和宝石加工业!”
学以致用,造福群众,这是这批大学生的共同愿望。
恭城洲塘村余任富、林敏等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后,通过网络查询农产品信息,去年为本村向外推销水果达800多吨。三江林溪乡王利荣学成回乡协助冠洞村新农村建设,今年该村已新种优质茶叶1200亩,油茶林低改1080亩,新增宝石加工厂3家,户均增收500多元……
记者感言:“从村里来,到村里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一村一大”为农村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他们扎根乡土、现学现用,实现了学习与实践实现了“零距离对接”,在新农村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观念的“火种”正燎原
穿行在恭城、三江的乡村,不仅能看到广袤的田野上腾起的希望,而且能感受一股撼天动地的创业激情。在“一村一大”学生中,不少人已经成就了自己的实业,他们又借助这个平台,带领一方农民脱贫致富。
“最重要的,是带回了新观念。”三江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龙文说,“观念一变天地宽”,这些大学生为更新农观念,“注入了一股强劲的新鲜活力”。
三江县八江乡杨通银、吴永君等学生学成归乡后,在布央村组织开展学新婚姻法活动,一改过去嫁娶习俗。现在,村里女孩出嫁不再陪嫁妆,而是“陪嫁茶叶地”,即每出嫁一个女孩,出嫁方都送2亩茶叶地给男方家经营,土地所有权不变,五六年后土地返还。
“陪嫁茶叶地”的方式,有效地将布央村发达的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传送到周边村屯,以点带面,辐射开去,促进了更多农民增收致富。
一门“团队管理”课,让恭城西岭村委主任曹永祥“醍醐灌顶”——先前村里工作犹如“打乱仗”,现在学会了“目标管理”:6位村干各司其职,不仅思路清晰,效率也一下子提高了。
有了新农民才有新农村。随着农民观念的转变和素质的不断提高,农村的面貌也在迅速发生着变化。
在恭城红岩新村,通过学习后被招录为村干的周荣珍告诉记者,该村80%的农户靠种水果,一年就有四五万元的收入。在大学生们的带动下,村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高涨,各家各户积极进行道路修筑、绿化美化等,将自己的家园地建成了一个村在绿中、绿在村中的新村庄。
记者感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带来了新观念的“火种”,点燃了农民改变现状的热情。最可贵的是,村民们团结合作、自立自强的精神火焰也熊熊燃烧起来了。
新闻链接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是国家教育部面向农村进行农村高等职业教育的国民教育计划,主要依托全国电大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电视、广播等现代远程教育方式,采取在职业余学习的形式,集全国高校优秀教学资源尽快为农村培养一批“进得来、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但不仅是一村才培养一名大学生),从而提高农民增收和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新举措。学员据课程的完成情况,取得相应的课程单科证书、培训证书、结业证书以及高等教育专科学历毕业证书。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2004年秋季在广西试点,依托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培养我区农村大学生。试点最初在恭城瑶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两县进行,至今已扩展至13个市的19个县(市、区),招生共1446名,目前开设有农林管理、农业技术、林业技术和畜牧兽医4大类共9个专业。试点得到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2004年7月由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和自治区教育厅牵头、会同民委、民政厅和扶贫办共同领导我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工作。试点启动,该项目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各地均反映专业对口、课程实用,是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人才的有效形式。
关注国开之声微信公众号
上联:家中上大学学业无止境;
下联:学成建新村村里有能人;
横批:一村一大。
恭城瑶族自治县栗木镇水滨村,村民李忠军家门楣上贴着一幅“原创”对联。屋子里,李忠军熟练地操作着电脑,与千里之外的名师“面对面”交流。
两年前,李忠军还是个“电脑盲”,当时“看到电脑心就发慌”。自从参加“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习后,李忠军变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征服了电脑,变得神气起来!”
在我区农村,像李忠军这样“神气”的乡土人才正如雨后春笋般多起来。通过“一村一大”项目实施,昔日“泥腿子”摇身一变成了“大学生”,他们用文化改造思想,用知识武装头脑,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
一个人盘活了一个村
7月初,三江侗族自治县古宜镇引木寨。
一条蜿蜒的河流绕山而过,将宁静的村庄拥入怀中,村庄和原野悠然弥漫在浓浓的稻花香里。
伴随着布谷鸟的召唤,我们沿着一条崭新平整的水泥路来到村里。村民三五成群,聚在家门口纳凉。
“老乡,生活好吧?”在村口,记者遇上年逾古稀的侯大爷。“好!好!”侯大爷一开口,就感慨:“真是想不到!”
这时,一圈人围上来,七嘴八舌,竟都是夸他们的村委会副主任侯就坤:闷沉沉的村都给他弄活了!
话得从脚下这路说起。
引木寨离公路主干道虽然才10多公里,但几十年来都是羊肠小道,崎岖坎坷,“晴天走过一身灰,雨天来回一身泥”。村里有点特产要运出去,都得肩挑马驮。
去年初,一位年轻人踮着脚“跳着舞”进城去了。他跑三江、赶融水,求亲戚、找熟人,四处“讨”钱帮村里修建一条水泥路——这人就是侯就坤。
诚意打动了方方面面的人。年底,各方捐资近20万元,群众积极投工投劳,创造了一个“奇迹”——没到一个月,就把公路引进了村里!
村庄西口有个“死水塘”,不知积攒了多少年的垃圾,苍蝇飞舞,臭水横流。公路进家门后,侯就坤提议:何不把它清理出来,重新规划?
群众一呼百应。几十年的“死水塘”,如今成了清水池,荷花盛开,鱼儿欢跃。加之有一棵千年古榕的映衬,这里成了当地一景。外地游客路过,不约而同驻足停留,到村里参观拍照,可热闹了。
这一“闹”,又激发了侯就坤的灵感:何不搞个旅游村?
说干就干!通过反复考证后,他用电脑制作了一张规划图,就“斗胆”去敲一家旅游公司的门。公司老总一看,眼睛一亮:多好的资源!多有眼光的家伙!
双方现场洽谈,《投资合同》一拍而定。目前,“引木寨生态旅游村”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建当中。
“干啥不能空谋划,得让群众钱袋鼓!”去年初,侯就坤从外地引进了乌牛早茶叶,发动村民种植。一年下来,群众的收入比前年翻了3番!
……
一个人盘活了一个村。侯就坤怎这么大能耐!
原来,他就是“一村一大”首届学生。2004年,在外打工的侯就坤得知我区实施“一村一大”后,便迫不及待地报了名。
“缺啥不能缺知识!”经过两年的学习,以前觉得“村里做不出什么事”的侯就坤不仅拿到了大专文凭,还发现“要做的事实在太多”,而且“脑子也越来越好使了”。
记者感言:侯就坤是连接城乡、用知识改变乡村面貌的“信使”。“一村一大”为农村送来了这样一批“信使”,他们为农村打开了通往外界的一扇窗,窗内窗外的差距正一天天缩小。
大学生“村里来村里去”
近年来,恭城、三江每年向大专院校输送大学生数千名,而回乡工作的毕业生却寥寥无几,就算回去,也顶多到县一级。
“没有大学生愿回农村工作不说,稍有文化也外出打工了。”恭城县委副书记沈荔芳感言,缺劳力、缺知识、缺后劲,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4年以来,我区以恭城、三江为“一村一大”首批示范点,随后向全区铺开,目前已在19个县招收了近1500名大学生。
为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各县采取“自筹一点,财政补一点,个人出一点,办学单位赞助一点”的办法,解决学生经费不足的问题。为确保培养出的大学生留得住、用得上,招生范围主要定在农村党员、村干和种养大户上。
“办学以来,还没见过像这样认真的学生!”广西电大三江工作站负责人杨林锦说,这批大学生不仅刻苦学习,聚精会神,作业也一丝不苟。很多学生为适应远程教育的需要,还专门购买了电脑,全县参学104名学生中,功课合格率达100%。
三江县八江乡塘水村学生龙令鹏,高中毕业后到广东打工,待遇较好,得知县里招考“一村一大”,毅然辞工回乡报读。
现在,龙令鹏在家乡自办一个宝石加工厂,年纯收入4万元,还安排了11人就业。在他的带领下,全村群众种植茶叶1500多亩, 855户发展宝石加工。前不久,县劳动部门介绍他前往国外做工,待遇丰厚,他婉言谢绝:“我要留在家乡,用我所学知识,做强做大茶叶产业和宝石加工业!”
学以致用,造福群众,这是这批大学生的共同愿望。
恭城洲塘村余任富、林敏等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后,通过网络查询农产品信息,去年为本村向外推销水果达800多吨。三江林溪乡王利荣学成回乡协助冠洞村新农村建设,今年该村已新种优质茶叶1200亩,油茶林低改1080亩,新增宝石加工厂3家,户均增收500多元……
记者感言:“从村里来,到村里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一村一大”为农村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他们扎根乡土、现学现用,实现了学习与实践实现了“零距离对接”,在新农村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观念的“火种”正燎原
穿行在恭城、三江的乡村,不仅能看到广袤的田野上腾起的希望,而且能感受一股撼天动地的创业激情。在“一村一大”学生中,不少人已经成就了自己的实业,他们又借助这个平台,带领一方农民脱贫致富。
“最重要的,是带回了新观念。”三江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龙文说,“观念一变天地宽”,这些大学生为更新农观念,“注入了一股强劲的新鲜活力”。
三江县八江乡杨通银、吴永君等学生学成归乡后,在布央村组织开展学新婚姻法活动,一改过去嫁娶习俗。现在,村里女孩出嫁不再陪嫁妆,而是“陪嫁茶叶地”,即每出嫁一个女孩,出嫁方都送2亩茶叶地给男方家经营,土地所有权不变,五六年后土地返还。
“陪嫁茶叶地”的方式,有效地将布央村发达的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传送到周边村屯,以点带面,辐射开去,促进了更多农民增收致富。
一门“团队管理”课,让恭城西岭村委主任曹永祥“醍醐灌顶”——先前村里工作犹如“打乱仗”,现在学会了“目标管理”:6位村干各司其职,不仅思路清晰,效率也一下子提高了。
有了新农民才有新农村。随着农民观念的转变和素质的不断提高,农村的面貌也在迅速发生着变化。
在恭城红岩新村,通过学习后被招录为村干的周荣珍告诉记者,该村80%的农户靠种水果,一年就有四五万元的收入。在大学生们的带动下,村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高涨,各家各户积极进行道路修筑、绿化美化等,将自己的家园地建成了一个村在绿中、绿在村中的新村庄。
记者感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带来了新观念的“火种”,点燃了农民改变现状的热情。最可贵的是,村民们团结合作、自立自强的精神火焰也熊熊燃烧起来了。
新闻链接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是国家教育部面向农村进行农村高等职业教育的国民教育计划,主要依托全国电大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电视、广播等现代远程教育方式,采取在职业余学习的形式,集全国高校优秀教学资源尽快为农村培养一批“进得来、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但不仅是一村才培养一名大学生),从而提高农民增收和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新举措。学员据课程的完成情况,取得相应的课程单科证书、培训证书、结业证书以及高等教育专科学历毕业证书。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2004年秋季在广西试点,依托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培养我区农村大学生。试点最初在恭城瑶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两县进行,至今已扩展至13个市的19个县(市、区),招生共1446名,目前开设有农林管理、农业技术、林业技术和畜牧兽医4大类共9个专业。试点得到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2004年7月由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和自治区教育厅牵头、会同民委、民政厅和扶贫办共同领导我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工作。试点启动,该项目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各地均反映专业对口、课程实用,是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人才的有效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