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媒体报道
【深圳商报】怀柔德之心 育万千桃李
(发布日期:2009/10/27 ) 浏览次数:
深圳商报 10月26日 报道 现在,深圳每4个大学生,就有1人是深圳电大的学生,这个比例远远高于全国10%的平均值。便捷优质、充满人性化的开放式教育,让深圳一批又一批青年学子从电大放飞人生的理想。今年,深圳电大在校学生接近4万,创出了历史新高。
这一切的发展是在两年内实现的。深圳电大的老师们都清晰记得,两年前,学校因招生大幅度下滑被点名,当时,深圳电大面临何去何从,处在一个拐点,校长邓孟忠,用他的智慧和人格魅力,终于带领深圳电大走向另一个艳阳天。
刚上任就是当头一棒
2007年5月,在全国电大系统招生工作会议上,一批招生规模下滑幅度大的电大被点名,深圳电大赫然“榜上有名”。
对于一个月前走上深圳电大领头人的邓孟忠而言,无疑当头一棒!
作为刚履新深圳电大的党委书记、校长,邓孟忠面临巨大的压力。毗邻深圳地标地王大厦的深圳电大,1980年与深圳经济特区同年诞生,是深圳市最早建立的公办高等学校。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电大,在与年轻特区共同成长的过程中,也曾创造过辉煌的历史。但是邓孟忠上任时,面对的是教师工作状态疲弱、学生满意度、人数下降,深圳电大缺乏凝聚力的景象。
“做人要有责任感,政府把深圳这么重要的教育资源交到我的手里,我有责任担当起来!”邓孟忠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想方设法遏制住招生下滑的态势。
邓孟忠知道,招生下滑只是现象,真正的原因是学校出了问题。他告诉记者,群众满不满意是政府工作的最高标准,对于学校来说,学生满不满意就是学校工作的最高标准。因此他首先确立了“以学生满意为第一目标,一切工作围绕学生需要”的指导思想,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切切实实、从点滴处为学生着想,苦练内功。
深圳电大首次发放奖学金
邓孟忠最重视的一点,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人文关怀和多方面的服务,加强电大的凝聚力。
2008年12月22日 ,深圳广播电视大学李水龙等9名同学每人从校长邓孟忠手中接过特等奖学金3000元。当天,303名优秀学子从全市电大3万多名在校生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优秀学生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特别贡献奖学金。这是学校建校28年来第一次颁发奖学金。
颁奖典礼上,邓孟忠深情地告诉学生们:“在繁忙辛勤工作的同时,大家选择到电大边工作边读书,这本身就非常值得敬佩。”他说,今后深圳电大奖学金奖励面将更宽,每年奖励全系统500名学生,奖励金额也较大,特等奖达到6000元,相当于两年的学费。他特别强调:“奖学金重点奖励学生中的来深建设者。”
他的话,赢得了学生们热烈的掌声。深圳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大批的外来工在这个城市渴望得到充电、提升,学制灵活、教学质量有保证的广播电视大学,成为他们的首选。一项电大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春季注册入学的学生中,深圳电大外来人口学生的比例为83.56%,紧邻的广州电大仅有为47.9%。有学生告诉记者,“作为外来劳务工,挤出宝贵的时间和金钱走进电大求学的确非常不容易,邓校长对我们给予了这么大的认可与尊重,我们心里热乎乎的!”
物流管理专业获得了特等奖学金的李水龙是2006年考入深圳电大的,在全班同学的推荐下当上了班长。他从事物流工作多年,在他们班临近毕业的时候,班上很多同学面临重新择业问题,急切想找到一份和物流相关的工作,但又欠缺物流经验。看到学校为同学实践想了很多办法,李水龙很感动,为了实现同学们的愿望,2008年4月,李水龙义务组织物流培训,他结合自己从事物流的实际经验,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将整个实操流程贯穿起来进行讲解。通过这些卓有成效的培训,他成功帮助20多位同学顺利进入了物流公司上班。为了帮助更多学生,2008年7月份,李水龙组织了几个物流专业的同学,在电大成立了物流俱乐部,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物流实践活动。为了表彰他的品学兼优,邓孟忠为他颁发了特等奖学金。
2009年,金融危机来袭,深圳首当其冲。一天晚上,邓校长收到了李水龙的短信“学校招生是否遇到困难?我们能为学校做些什么?”
这样一条短信让邓校长感动了许久:“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学校把学生工作做到细微之处,真正想方设法为学生服务,才能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学生们才会这样真正把电大当作了自己的家。”
学生是学校敏感的神经细胞。学校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教学、优质的管理终于得到了认可。2007年秋,招生下滑态势得到成功遏制。2008年春,招生人数超过招生计划。2008年全年招生首次突破万人大关。
专业跟着市场走
除此之外,邓孟忠下力气抓的另一件事就是与时俱进,调整专业,让电大的课程设置紧紧跟着市场走;做精专业,用扎实的课程质量保证学生进了电大能获得真才实学。
他与老师们经过缜密调研,根据深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瞄准新兴产业进行专业调整。近几年,学校先后开发了物流管理、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社会工作、计算机软件测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与管理等5个全国共享专业,事实证明,这些专业也成为学生选择的热门专业。
邓 孟忠与老师们认真探讨符合开放教育理念和要求、又切合成年人业余学习特点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2008年,深圳电大的网络课程《物流管理定量分析方法》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同时获得这种荣誉的还有学校参与建设的《经济数学基础》。深圳电大是2008年44所省级电大中唯一一个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的电大。
2008年3月,中央电大公布全国电大网上教学检查结果,学校位居全国电大前列;2009年3月,在中央电大第三届科研成果评选活动中,学校有3项获奖和1项国家课题评定等级为优。在广东省首批“信息化示范单位”中,深圳电大是获此殊荣的唯一高校。
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教学上取得长足发展,与邓孟忠的管理风格分不开。学校教师田秀利告诉记者:“邓校长为人和善、敬业,实实在在为学校着想的老师,邓校长都看在眼里,该奖励的奖励,所以大家都反映气顺了,风气正了。”
邓孟忠办公室的墙上有一幅字——上善若水。邓孟忠说,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而水,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以世界一流开放大学为标杆
最近,国务院批复了《深圳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邓孟忠从中看到了电大发展的历史机遇。
邓孟忠告诉记者:“这个方案中,建立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是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引导市民终身学习的开放式教育,深圳电大的平台具有巨大的优势,可以成为建设终身学习型城市的主力军。”
他介绍:“在深圳电大,很多学生只读完了一个专业,后来又改行了;或者职务提升了,觉得自己储备的知识不够,往往又来继续学习其他专业,不是为了求一个学位,就是实际工作需要。深圳经济发展的速度,致使市民有终身学习的必然要求。”他说不仅仅是电大,深圳目前各种社会培训机构火爆,也表明市民有大量的继续充电的需求。
但是,他认为能够适应终身学习的高质量机构不多,而因为体制的原因,政府管理难度大:“比如某些网络学校,质量如何市政府没有管辖权,出了问题往往又是深圳要承担。”
深圳电大作为全市最早创办的开放式学习平台,无论师资管理、课程建设,都已经积累了30年的经验。最近,深圳电大在桂园街道建立了社区学院,这是我市第一家高校与社区合办的学习机构,给社区居民传播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这个尝试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30年来学校已经有11万毕业学生,他们大多是边工作边读书完成学业的,“这些经验都是我们深圳宝贵的财富,可以给市民提供最佳的继续学习的条件。”
因此,邓孟忠提出的学校规划是以世界一流的开放大学为标杆,借鉴英国、上海等国内外开放式教育的成功经验,在深圳电大争取加挂“深圳市远程教育中心”牌子,另外争取加挂“深圳市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牌子,承担全市社区教育的业务指导、资源建设、理论研究、政策咨询、信息管理和人员培训等,构建市(大学)-区(社区学院)-居民小区(学习中心)三级教育网络,为市民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多样化地教育服务。
关注国开之声微信公众号
这一切的发展是在两年内实现的。深圳电大的老师们都清晰记得,两年前,学校因招生大幅度下滑被点名,当时,深圳电大面临何去何从,处在一个拐点,校长邓孟忠,用他的智慧和人格魅力,终于带领深圳电大走向另一个艳阳天。
刚上任就是当头一棒
2007年5月,在全国电大系统招生工作会议上,一批招生规模下滑幅度大的电大被点名,深圳电大赫然“榜上有名”。
对于一个月前走上深圳电大领头人的邓孟忠而言,无疑当头一棒!
作为刚履新深圳电大的党委书记、校长,邓孟忠面临巨大的压力。毗邻深圳地标地王大厦的深圳电大,1980年与深圳经济特区同年诞生,是深圳市最早建立的公办高等学校。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电大,在与年轻特区共同成长的过程中,也曾创造过辉煌的历史。但是邓孟忠上任时,面对的是教师工作状态疲弱、学生满意度、人数下降,深圳电大缺乏凝聚力的景象。
“做人要有责任感,政府把深圳这么重要的教育资源交到我的手里,我有责任担当起来!”邓孟忠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想方设法遏制住招生下滑的态势。
邓孟忠知道,招生下滑只是现象,真正的原因是学校出了问题。他告诉记者,群众满不满意是政府工作的最高标准,对于学校来说,学生满不满意就是学校工作的最高标准。因此他首先确立了“以学生满意为第一目标,一切工作围绕学生需要”的指导思想,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切切实实、从点滴处为学生着想,苦练内功。
深圳电大首次发放奖学金
邓孟忠最重视的一点,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人文关怀和多方面的服务,加强电大的凝聚力。
2008年12月22日 ,深圳广播电视大学李水龙等9名同学每人从校长邓孟忠手中接过特等奖学金3000元。当天,303名优秀学子从全市电大3万多名在校生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优秀学生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特别贡献奖学金。这是学校建校28年来第一次颁发奖学金。
颁奖典礼上,邓孟忠深情地告诉学生们:“在繁忙辛勤工作的同时,大家选择到电大边工作边读书,这本身就非常值得敬佩。”他说,今后深圳电大奖学金奖励面将更宽,每年奖励全系统500名学生,奖励金额也较大,特等奖达到6000元,相当于两年的学费。他特别强调:“奖学金重点奖励学生中的来深建设者。”
他的话,赢得了学生们热烈的掌声。深圳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大批的外来工在这个城市渴望得到充电、提升,学制灵活、教学质量有保证的广播电视大学,成为他们的首选。一项电大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春季注册入学的学生中,深圳电大外来人口学生的比例为83.56%,紧邻的广州电大仅有为47.9%。有学生告诉记者,“作为外来劳务工,挤出宝贵的时间和金钱走进电大求学的确非常不容易,邓校长对我们给予了这么大的认可与尊重,我们心里热乎乎的!”
物流管理专业获得了特等奖学金的李水龙是2006年考入深圳电大的,在全班同学的推荐下当上了班长。他从事物流工作多年,在他们班临近毕业的时候,班上很多同学面临重新择业问题,急切想找到一份和物流相关的工作,但又欠缺物流经验。看到学校为同学实践想了很多办法,李水龙很感动,为了实现同学们的愿望,2008年4月,李水龙义务组织物流培训,他结合自己从事物流的实际经验,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将整个实操流程贯穿起来进行讲解。通过这些卓有成效的培训,他成功帮助20多位同学顺利进入了物流公司上班。为了帮助更多学生,2008年7月份,李水龙组织了几个物流专业的同学,在电大成立了物流俱乐部,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物流实践活动。为了表彰他的品学兼优,邓孟忠为他颁发了特等奖学金。
2009年,金融危机来袭,深圳首当其冲。一天晚上,邓校长收到了李水龙的短信“学校招生是否遇到困难?我们能为学校做些什么?”
这样一条短信让邓校长感动了许久:“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学校把学生工作做到细微之处,真正想方设法为学生服务,才能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学生们才会这样真正把电大当作了自己的家。”
学生是学校敏感的神经细胞。学校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教学、优质的管理终于得到了认可。2007年秋,招生下滑态势得到成功遏制。2008年春,招生人数超过招生计划。2008年全年招生首次突破万人大关。
专业跟着市场走
除此之外,邓孟忠下力气抓的另一件事就是与时俱进,调整专业,让电大的课程设置紧紧跟着市场走;做精专业,用扎实的课程质量保证学生进了电大能获得真才实学。
他与老师们经过缜密调研,根据深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瞄准新兴产业进行专业调整。近几年,学校先后开发了物流管理、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社会工作、计算机软件测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与管理等5个全国共享专业,事实证明,这些专业也成为学生选择的热门专业。
邓 孟忠与老师们认真探讨符合开放教育理念和要求、又切合成年人业余学习特点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2008年,深圳电大的网络课程《物流管理定量分析方法》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同时获得这种荣誉的还有学校参与建设的《经济数学基础》。深圳电大是2008年44所省级电大中唯一一个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的电大。
2008年3月,中央电大公布全国电大网上教学检查结果,学校位居全国电大前列;2009年3月,在中央电大第三届科研成果评选活动中,学校有3项获奖和1项国家课题评定等级为优。在广东省首批“信息化示范单位”中,深圳电大是获此殊荣的唯一高校。
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教学上取得长足发展,与邓孟忠的管理风格分不开。学校教师田秀利告诉记者:“邓校长为人和善、敬业,实实在在为学校着想的老师,邓校长都看在眼里,该奖励的奖励,所以大家都反映气顺了,风气正了。”
邓孟忠办公室的墙上有一幅字——上善若水。邓孟忠说,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而水,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以世界一流开放大学为标杆
最近,国务院批复了《深圳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邓孟忠从中看到了电大发展的历史机遇。
邓孟忠告诉记者:“这个方案中,建立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是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引导市民终身学习的开放式教育,深圳电大的平台具有巨大的优势,可以成为建设终身学习型城市的主力军。”
他介绍:“在深圳电大,很多学生只读完了一个专业,后来又改行了;或者职务提升了,觉得自己储备的知识不够,往往又来继续学习其他专业,不是为了求一个学位,就是实际工作需要。深圳经济发展的速度,致使市民有终身学习的必然要求。”他说不仅仅是电大,深圳目前各种社会培训机构火爆,也表明市民有大量的继续充电的需求。
但是,他认为能够适应终身学习的高质量机构不多,而因为体制的原因,政府管理难度大:“比如某些网络学校,质量如何市政府没有管辖权,出了问题往往又是深圳要承担。”
深圳电大作为全市最早创办的开放式学习平台,无论师资管理、课程建设,都已经积累了30年的经验。最近,深圳电大在桂园街道建立了社区学院,这是我市第一家高校与社区合办的学习机构,给社区居民传播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这个尝试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30年来学校已经有11万毕业学生,他们大多是边工作边读书完成学业的,“这些经验都是我们深圳宝贵的财富,可以给市民提供最佳的继续学习的条件。”
因此,邓孟忠提出的学校规划是以世界一流的开放大学为标杆,借鉴英国、上海等国内外开放式教育的成功经验,在深圳电大争取加挂“深圳市远程教育中心”牌子,另外争取加挂“深圳市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牌子,承担全市社区教育的业务指导、资源建设、理论研究、政策咨询、信息管理和人员培训等,构建市(大学)-区(社区学院)-居民小区(学习中心)三级教育网络,为市民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多样化地教育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