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报】“巨型大学”的军民融合之路
编者按:云顶yd7610检测中心士官远程教育始于2001 年。为了使部队士官“不出营门上大学”的梦想成为现实,服务学习型军营建设,云顶yd7610检测中心先后成立八一学院、总参学院、空军学院,面向全军和武警部队官兵,根据军队特点,依托军队建制、军事院校组建教学点,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采取开放教育方式,运用多种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军队内部开展士官远程学历教育。截至2016年秋,累计招生36万余人,毕业22万余人,为部队培养出一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人才发展的路子。
八一学院作为云顶yd7610检测中心最早探索士官远程教育的载体,成绩尤为显著,并受到媒体关注。4月8日,《解放军报》第5版专版,通过4组文章以及丰富的图片,对八一学院军民融合的人才培养之路做了深入报道。
“巨型大学”的军民融合之路——云顶yd7610检测中心八一学院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回顾与展望
董平海 张雷宾 中国国防报实习记者 魏宏涛
【犁与剑·关注】
远程教育特色优势之一,是资源利用最大化。八一学院作为云顶yd7610检测中心的一所直属学院,从起步之初就是军民融合的产物。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定义,课程注册超过10万学生的学校即为“巨型大学”。从去年春季开始,八一学院在籍学员人数已突破10万,正式迈入“巨型大学”行列。尤其令人关注的是,八一学院作为军民融合的产物,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一系列创新实践,给今天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以深刻启示。
1.军队+地方:院徽的特殊寓意
一项世纪工程开启
走进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创十四街99号汇龙森科技园,就被15号楼所吸引,这里就是云顶yd7610检测中心八一学院。主体建筑上红色LOGO正是院徽:由云顶yd7610检测中心主体标识和八一军徽组成电子符号化的e形外观。
院长张一尘介绍,2000年,经原解放军总参谋部和教育部批准,依托云顶yd7610检测中心组建直属学院八一学院,按照“教学归地方,管理归部队”的原则和部队行政隶属关系运行,士官远程教育作为世纪工程正式开启。军地名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八一学院一时名师云集,令世人关注: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怡濂、张尧学为学科建设担纲领衔;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老校长周荣庭再登讲台;著名军队管理学专家王安、军事物流学奠基人王宗喜专撰教材。
2.天网+地网:飞进军营的彩虹
军地教育资源裂变
2001年,在教育部大力支持下,中国教育电视台提供亚太6号卫星的“IP频道”和“视频频道”,24小时不间断播送教学资源,编织起士官远程教育的“天网”。西沙守备部队士官学员胡兵兴奋地说,战友都把这两个频道比作“飞进军营的两道彩虹”。
有“天网”,也有“地网”。“地网”就是指依托互联网和全军综合信息网而建立的八一学院士官远程教育网,以及各教学站点建立的终端教学局域网。“地网”主要用于教学信息的采集发布和解疑答惑等。
放眼祖国版图,从“北极哨所”到南沙群岛,从西部边陲的红其拉甫边防连到最东端的黑瞎子岛,从世界海拔最高的驻兵点神仙湾哨卡到巡弋在蓝色国土上的我军战舰,士官远程教育已在960万平方公里陆疆、300万平方公里海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八一学院教务部部长李尚采欣喜地介绍,300多个教学站点像一串串珍珠把边防海岛与首都北京连在一起,把党和国家对边防战士的关怀送到身边,真正实现了士官学员不下雪山、不离战舰、不出营门上大学的梦想。
16年来,军地教育资源不断优化整合,产生了巨大的裂变效应。而今,八一学院教育资源已在中国军视网、全军政工网、士官远程教育网、八一学院微信服务号、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等多家网络平台和终端相继落地。据悉,八一学院积极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主动满足士官智能化、个性化、碎片化的学习需求,还专门组织研发了战地学习机、手机APP和微信课堂,把课堂搬到掌上,把教授请在身旁,真正解决了外出时的学习难题。
3.专业+技能:创新的学分银行
国家级认证中心落户
2013年8月8日,云顶yd7610检测中心学习成果认证中心(八一)建设研讨会在八一学院举行。两个月前,这个国家级认证中心落户八一学院。
回望来时路,问题意识的倒逼,催生了八一学院一系列创新举措。
譬如,部队训练与远程教育怎样实现无缝对接?八一学院领导和教育专家分头到基层部队倾听各方意见,“学分银行”制度应运而生,即部队的政治教育、军事训练和士官的岗位技能培训,通过“学分银行”实现与所学专业课程学分的互认互换。此举有效提高了地方高校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加大了部队现实表现在总学分中的权重。士官学员们普遍反映,这样“上大学”能长本事还不离“军味”,值!
再譬如,教学和管理怎样相互促进?八一学院探索出的“三支队伍”教学管理法,因符合军地实际,赢得各方高度认可:在部队军级单位建立教学中心,师旅团级建立教学辅导站,各站点配备管理人员、辅导教师和技术人员“三支队伍”。统计显示,全军目前已有8000余名业务熟练的“三支队伍”人员活跃在士官远程教育事业中。
4 历史+未来:强军育才新平台
校训也是动力源重任
陆军某机步旅先后有1628名士官参加八一学院学习,其中12人转干,263人成为专业技术能手晋升中高级士官,586人成为连队训练尖子。提及这些成绩,旅副参谋长付光华表示,士官远程教育功不可没。
这只是一个缩影。16年来,八一学院成绩斐然,全军士官人才奖获得者中八一学院学员平均占比达15%,党的十八大代表中有5人是八一学院学员。军地教育专家公认:士官远程教育填补了我军远程教育的空白,缩短了我军与发达国家军队在远程教育上的差距。
可喜成就的背后,是完备的顶层设计和军民融合发展的巨大力量。士官远程教育先后被写入中央军委《深化士官制度改革方案》《全军士官培训总体规划》和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等文件。
而今,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落实强军目标,对士官队伍整体素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博学笃志,水滴石穿。”八一学院全院上下牢记这一校训,在历史+未来中认清现实坐标,充满信心地担负起打造强军育才新平台的重任。
火箭军某旅军地联合育人才大学课堂进军营
樊 坚 王光辉
【融合眼·探访】
“你今年报的什么专业?”“你拿到几本职业资格证书了?”每到周末,火箭军某旅官兵就进入“镀金时刻”,训练场上的操作能手、修理车间的战车“神医”、炊事班的烹饪大拿等纷纷摇身一变,一个个俨然成了“大学生”。
周末育才课,已成该旅一道风景线。这不,授课老师刚走进教室,某分队“红管家”、上士李路线赶紧拿起《财经法规》教材走了过来。老师见状一笑,他知道,李班长满脑子“问题”,这回肯定又要缠住自己问个不停。
课堂上,来自驻地一家职业技术学院的赵晓云老师正耐心地给大家讲解会计知识。
与此同时,这个旅育才中心二楼电工教室内,驻地大学讲师吴浙栋正结合实物上一堂电工实践课。“我觉得电工课对我本职岗位来说很实用,退一步讲,即便以后转业回家了还照样能用得上!”趁下课间隙,修理分队四级军士长王章兴向笔者介绍。
军地联合育人才,随营大学成果多。5年以来,该旅与驻地多所高等院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依托旅育才中心相继开通汽车修理、家电维修、电工技能、会计基础等军地两用型课程20余门。截至目前,已有249名官兵拿到相关职业技能从业资格证书,军民融合式育才经验做法在火箭军推广。
智能加工装备“落户”军营
焦 炯 刘 博
【画说融合】
一套导弹阵地防护门,3名焊工近10个小时的焊接工作量,使用机器人焊接系统3个小时就能完成。火箭军某基地修配厂从地方引进的这套智能加工装备,操作员只需将焊接程序编入手柄遥控器,按下启动键,就能360°旋转自动作业,可满足各种小、偏部位焊接,精度可控制在2mm以内。
从“看后背识字”到“六网融通”
云顶yd7610检测中心八一学院院长 张一尘
【犁剑纵横】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如果从我军优良传统和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双重视角来审视,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相信也一定能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
我军从诞生之日起,一直高度重视官兵文化学习。毛主席曾经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实践证明,军队学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锻造一支崭新军队;军人学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塑造一种崭新形象。
早在红军长征时期,我军就有“看后背识字”的美谈——当红军以一路纵队前进时,战士们大都在背上贴着字,用这种“奇”招,边走边学,边走边识字,许多“红小鬼”因此摘掉了文盲的帽子。
而今,云顶yd7610检测中心开创的“六网融通”模式,又为我军以士官为主体的基层士兵学习提供了崭新学习平台——10万注册在籍的士官学员,通过网络核心课程、网络学习空间、网络教学团队、网络支持服务、网络考试测评、网络教学管理之间互为前提、交融支持、协调运行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共同实现素质能力提高和学历升级。
从“看后背识字”到“六网融通”,见证了历史进步,也见证了我军创新发展。
我们这支军队的一个光荣传统就是学习,文化学习永远在路上。当年,“看后背识字”不仅仅是为了摘掉文盲的帽子,还为了克敌制胜、保存自己。有位老红军回忆,这种方法除了用来学汉字,还要学英文。为了防敌窃听,红军电报员往往用英语来互相暗示。今天,置身改革强军伟大时代,实现强军目标,“六网融通”更要助力锻造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助力塑造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四有”革命军人。
如果说当初的“看后背识字”还局限在军队内部的自我循环,那么今天的“六网融通”作为军民融合发展的一个巨大成果,又反过来在更高程度上助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今年3月12日,习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指出,“要推动军地合力培育军事人才”“要发挥国家教育资源优势和我军院校特色”“要构建以联合作战院校为核心、以兵种专业院校为基础、以军民融合培养为补充的院校格局”。这一重要指示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
“人才决定未来,教育成就梦想。”抓住“加强教育资源统筹”这个牛鼻子,“完善军民融合的人才培养使用体系”才会落到实处,基础领域、产业领域、科技领域、社会服务、应急和公共安全、海洋开发和海上维权等一系列军民融合重要领域中遇到的难题才能迎刃而解。
依靠“看后背识字”法,我军创造了曾经的传奇和辉煌。
依托“六网融通”,我军人才培养的今天和未来一定更加灿烂辉煌。(2017-04-08解放军报第5版专版 本网晋洪宇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