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媒体报道
赣南日报:寻访赣州电大
(发布日期:2006/03/01 ) 浏览次数:
赣南日报2月28日报道 2005年12月28日,教育部办公厅呈送中央领导的简报——《“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进展顺利初见成效》中特别提到赣州在全市18个县(市、区)全面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国家教育部对赣州这项工作缘何如此肯定和赞赏……
寻访赣州电大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党中央为了让许多在十年动乱中失去上大学机会的青年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创立了广播电视大学。从此,一批批有志青年在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吸吮着知识的营养,丰满着搏击风云的羽翼,成就了一批批的人才。二十多年过去了,赣州电大已经是怎样的一所学校了呢?
校长黄元魁,这位毕业于原江西冶金学院的波阳学子,对赣南却有着深厚的感情,说起赣州电大的发展更是充满激情。
赣州电大初创时,与当时的赣州地区教育局工农教育科共一个办公室,随着电大教育的发展,电大从工作站到电大分校到赣州电大,便从行署搬到地区教育局的电教大楼,再搬到地区教育局教研室,后又搬回电教大楼。租赁过冶金汽修厂招待所、卫府里的民志酒楼、工交干校作学生宿舍和教室。时至上世纪的1996年,赣州电大仍然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是典型的“游击学校”,没有围墙的大学!
“再也不能这样办下去了!”1997年,接任电大校长的地区教育局副局长黄元魁面对电大办学的窘况,频频向上级领导机关、向所有支持电大建设的领导汇报,谈学校发展远景,谈学校目前困难,谈电大征地建教学大楼的设想。功夫不负有心人,行署终于批准分期投资兴建电大教学楼。1997年5月,当黄元魁代表赣州电大在购地合同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时,便面临着200万元的资金缺口,半个月内如付不出250万元的购地费,这块地便不为他们所有。怎么办?黄元魁与副校长陈贻源一商量,借,向省电大借!当天下午,黄元魁便与陈贻源驱车往省城南昌赶。第二天一上班,他俩便坐到省电大校长刘永兴的办公室里。听着两位来自老区的电大校长的汇报,看着他俩那焦急的神情,想到十多年来,这所为赣南老区培养了12000多名电大生的大学至今依然一无所有,同情之心油然而生。当天下午,他主持校长办公会议,批准了赣州电大的借款请求,第二天,便先期拨付了50万元。
1998年5月,赣州电大校建开工了。全校教职员工打着雨伞踩着泥泞纷纷赶到施工现场,鞭炮声炸开了他们心中的理想之花,推土机拓出了电大新的发展前程。自那天开始,副校长蓝义玖就“猫”在在建校工地上全程监督工期、检查质量。那些因不断迁校而饱尝流离颠沛之苦的教职员工,也常常自动到工地参加劳动。为了早日完成校建工程,赣州电大的所有员工每人都承受双份的工作担子,他们自动取消了双休日,放弃了加班工资和年终奖金。硬是靠信念和毅力,用两年的苦干铸造了电大人的辉煌,建起了1万多平方米的校舍,建起了自己的家。现在,当他们走进那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办公设备的七层高的大楼时,当他们与学生们在宽阔的校院里、整洁的宿舍中交流谈心时,无不为电大人终于有了拓展事业的基地和自己的家而欢欣鼓舞。
如果说赣州电大创造了政府以极少的投入取得了成10倍的固定资产的奇迹令人钦佩,赣州电大竭尽全力为赣南老区培养人才则更加使人倍加赞赏。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赣州电大也曾有过红红火火的办学历史,随着各大院校扩大招生的激烈竞争,电大的生源面临着滑坡的趋势。他们没有困踬不振,积极探索多层次开放式办学的路子。近几年来,他们按需办学,先后开办了理工、文法、财经、师范、医科等5大科类3个本科、48个大专专业和16个中专专业,还结合赣南山区贫穷、落后、农业人口比重大的实际,紧紧抓住赣州“科教兴农”、“山上再造一个赣南”的契机,适时地开办了“家庭经营管理”、“农村金融”、“机电”、“工民建”等专业;针对赣南是劳务输出大区的实际,赣州电大又先后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室内设计”、“饭店服务”、“幼师”等专业。还与税务系统联办了“财税专业”、与文化部门合办了“图书馆专业”。到目前为止,赣州电大的毕业生已达3万多人,各类培训结业人数达10万人次,如今的赣州电大,已形成了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教育并举、中等专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相衔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交融的办学格局。在教学实践中建立起行之有效、独具特色的教学、管理运行模式,形成了以助学、导学、督学、自学为要素的支持服务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现在,赣州电大已有学历教育在学学生8000多人,学校的办学点遍布全市18个县(市、区),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覆盖全市的广播电视教育网络。
说起赣州电大的开放办学,不能不提2005年他们是怎样成为全国唯一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地级市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学实验基地而做出的努力。
2004年,正当我市各地热火朝天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和“公民职业化工程”时,赣州电大从大余县被确定为中央电大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先行试点县中获得启示:如果能把试点从一个县扩大到全市,使全市3475个村都拥有一名有知识、懂技术、留得住、用得上的大专毕业生,将更加有助于推进我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他们的想法当即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支持。一份由市委农工部和赣州电大联合签署的全面推进、分步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报告,不久便送到了省电大和中央电大。3月17日,校长黄元魁和市委农工部副部长洪明一行风尘仆仆赶到首都北京。中央电大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于云秀握着他们的手说:“你们的报告我已看了,没想到你们来得这么快!”于云秀对赣州电大是了解的。早在2003年,她就当面听过黄元魁这位基层电大校长对下伸教学点以方便农村教育的建议。2004年3月间,她又亲自到赣州电大考察,对赣州电大的教职员工的敬业精神、赣州电大的教育教学能力,十分赞赏。对于赣州的请求,于云秀毫不犹豫地作出了同意的决定,当天下午便将决定打印下发。2005年9月,第一批8个县(市、区)6个专业的663名经民主推荐、择优录取的大学生如期入学。当年年底,中央电大又与江西电大协商,决定在赣州电大合作建立中央电大教学实验基地。
在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同时,赣州电大又与江苏省滨海电子中等专业学校联合办学,在市扶贫办的支持下,适时地推出了“一村一名中专生”计划,在全市重点扶贫村第一批便招收了259名减免住宿费和部分学费的学生进入赣州电大数控技术、模具设计、应用电子、服装设计等6个专业学习……
在赣州电大会议室的墙上有一幅草书——“腾飞”。从那苍劲的笔画,凌厉的笔锋,浓重的墨色中,记者感觉到,这两字仿佛就是赣州电大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征程中迎风弄潮、搏浪前行,一路高歌的象征……(殷骥 陈志明)
关注国开之声微信公众号
寻访赣州电大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党中央为了让许多在十年动乱中失去上大学机会的青年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创立了广播电视大学。从此,一批批有志青年在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吸吮着知识的营养,丰满着搏击风云的羽翼,成就了一批批的人才。二十多年过去了,赣州电大已经是怎样的一所学校了呢?
校长黄元魁,这位毕业于原江西冶金学院的波阳学子,对赣南却有着深厚的感情,说起赣州电大的发展更是充满激情。
赣州电大初创时,与当时的赣州地区教育局工农教育科共一个办公室,随着电大教育的发展,电大从工作站到电大分校到赣州电大,便从行署搬到地区教育局的电教大楼,再搬到地区教育局教研室,后又搬回电教大楼。租赁过冶金汽修厂招待所、卫府里的民志酒楼、工交干校作学生宿舍和教室。时至上世纪的1996年,赣州电大仍然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是典型的“游击学校”,没有围墙的大学!
“再也不能这样办下去了!”1997年,接任电大校长的地区教育局副局长黄元魁面对电大办学的窘况,频频向上级领导机关、向所有支持电大建设的领导汇报,谈学校发展远景,谈学校目前困难,谈电大征地建教学大楼的设想。功夫不负有心人,行署终于批准分期投资兴建电大教学楼。1997年5月,当黄元魁代表赣州电大在购地合同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时,便面临着200万元的资金缺口,半个月内如付不出250万元的购地费,这块地便不为他们所有。怎么办?黄元魁与副校长陈贻源一商量,借,向省电大借!当天下午,黄元魁便与陈贻源驱车往省城南昌赶。第二天一上班,他俩便坐到省电大校长刘永兴的办公室里。听着两位来自老区的电大校长的汇报,看着他俩那焦急的神情,想到十多年来,这所为赣南老区培养了12000多名电大生的大学至今依然一无所有,同情之心油然而生。当天下午,他主持校长办公会议,批准了赣州电大的借款请求,第二天,便先期拨付了50万元。
1998年5月,赣州电大校建开工了。全校教职员工打着雨伞踩着泥泞纷纷赶到施工现场,鞭炮声炸开了他们心中的理想之花,推土机拓出了电大新的发展前程。自那天开始,副校长蓝义玖就“猫”在在建校工地上全程监督工期、检查质量。那些因不断迁校而饱尝流离颠沛之苦的教职员工,也常常自动到工地参加劳动。为了早日完成校建工程,赣州电大的所有员工每人都承受双份的工作担子,他们自动取消了双休日,放弃了加班工资和年终奖金。硬是靠信念和毅力,用两年的苦干铸造了电大人的辉煌,建起了1万多平方米的校舍,建起了自己的家。现在,当他们走进那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办公设备的七层高的大楼时,当他们与学生们在宽阔的校院里、整洁的宿舍中交流谈心时,无不为电大人终于有了拓展事业的基地和自己的家而欢欣鼓舞。
如果说赣州电大创造了政府以极少的投入取得了成10倍的固定资产的奇迹令人钦佩,赣州电大竭尽全力为赣南老区培养人才则更加使人倍加赞赏。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赣州电大也曾有过红红火火的办学历史,随着各大院校扩大招生的激烈竞争,电大的生源面临着滑坡的趋势。他们没有困踬不振,积极探索多层次开放式办学的路子。近几年来,他们按需办学,先后开办了理工、文法、财经、师范、医科等5大科类3个本科、48个大专专业和16个中专专业,还结合赣南山区贫穷、落后、农业人口比重大的实际,紧紧抓住赣州“科教兴农”、“山上再造一个赣南”的契机,适时地开办了“家庭经营管理”、“农村金融”、“机电”、“工民建”等专业;针对赣南是劳务输出大区的实际,赣州电大又先后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室内设计”、“饭店服务”、“幼师”等专业。还与税务系统联办了“财税专业”、与文化部门合办了“图书馆专业”。到目前为止,赣州电大的毕业生已达3万多人,各类培训结业人数达10万人次,如今的赣州电大,已形成了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教育并举、中等专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相衔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交融的办学格局。在教学实践中建立起行之有效、独具特色的教学、管理运行模式,形成了以助学、导学、督学、自学为要素的支持服务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现在,赣州电大已有学历教育在学学生8000多人,学校的办学点遍布全市18个县(市、区),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覆盖全市的广播电视教育网络。
说起赣州电大的开放办学,不能不提2005年他们是怎样成为全国唯一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地级市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学实验基地而做出的努力。
2004年,正当我市各地热火朝天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和“公民职业化工程”时,赣州电大从大余县被确定为中央电大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先行试点县中获得启示:如果能把试点从一个县扩大到全市,使全市3475个村都拥有一名有知识、懂技术、留得住、用得上的大专毕业生,将更加有助于推进我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他们的想法当即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支持。一份由市委农工部和赣州电大联合签署的全面推进、分步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报告,不久便送到了省电大和中央电大。3月17日,校长黄元魁和市委农工部副部长洪明一行风尘仆仆赶到首都北京。中央电大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于云秀握着他们的手说:“你们的报告我已看了,没想到你们来得这么快!”于云秀对赣州电大是了解的。早在2003年,她就当面听过黄元魁这位基层电大校长对下伸教学点以方便农村教育的建议。2004年3月间,她又亲自到赣州电大考察,对赣州电大的教职员工的敬业精神、赣州电大的教育教学能力,十分赞赏。对于赣州的请求,于云秀毫不犹豫地作出了同意的决定,当天下午便将决定打印下发。2005年9月,第一批8个县(市、区)6个专业的663名经民主推荐、择优录取的大学生如期入学。当年年底,中央电大又与江西电大协商,决定在赣州电大合作建立中央电大教学实验基地。
在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同时,赣州电大又与江苏省滨海电子中等专业学校联合办学,在市扶贫办的支持下,适时地推出了“一村一名中专生”计划,在全市重点扶贫村第一批便招收了259名减免住宿费和部分学费的学生进入赣州电大数控技术、模具设计、应用电子、服装设计等6个专业学习……
在赣州电大会议室的墙上有一幅草书——“腾飞”。从那苍劲的笔画,凌厉的笔锋,浓重的墨色中,记者感觉到,这两字仿佛就是赣州电大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征程中迎风弄潮、搏浪前行,一路高歌的象征……(殷骥 陈志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