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媒体报道
【青岛早报】“电大”30年培育出7万精英
(发布日期:2008/12/29 ) 浏览次数:
青岛早报 12月23日 报道 在现今的信息爆炸时代,人们学知识的途径有很多种,一点鼠标坐在家里就可以接受网络远程教育,一些成功人士甚至每个周末坐飞机去北京、上海,就为了去听一堂MBA的课程。而在30年前,很多人的知识都来自广播电视大学教室里摆的那台电视机、录音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老师在电视上讲课,电视机前最多的时候有全国各地200多万学生在听课——这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大学。
在青岛,30年来先后有7万多名学生从青岛广播电视大学毕业,很多人的命运也就此改变。
1979年 单位推荐才能读电大
“青岛广播电视大学是在1979年开始招生的,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是完全同步的。”说这话的是后来曾长期担任青岛电大副校长的于昆范,他也是岛城最早从事电大教育的人之一。于昆范最早接触电大是在他任教的36中,当时青岛电大在36中开设了一个专门提高中小学教师师资水平的英语辅导班,提高中小学师资水平是当年从中央电大到地方电大创办的初衷。
如今在大连路17号青岛广播电视大学拥有了宽敞的校舍和明亮的教室,但在1978年青岛广播电视大学开始筹办的时候,名字是山东广播电视大学青岛市工作站,惟一的一间办公室还是与市教育局“业教科”共用,一间只有 16平方米 的扇形办公室,于昆范将它称之为“耳坠”。在这间办公室里有,属于于昆范的只有半张桌子,而后来只剩下一个抽屉。
当时,电大的办学机制是各行业分散组建教学班,全市有几十个办学单位,工作站联系办理相关业务的人络绎不绝。“人稍微一多,就得站在院子里。而我们也只能站着工作,于是‘工作站,站着工作’就成了教育局院里一种特别‘景观’。”于昆范说,有时候急于起草文件,他就只好提着本子到数十米外的老舍公园,在没有人的石桌上铺开稿纸写材料。“在那张石桌上写了多少文件已经记不清了,三年建成独立的广播电视大学,办学规模一万人的远景计划就是在那里写就的。”
尽管当时电大的办公条件非常艰苦,分散在各行业的电大教学班条件却非常好,当时在社会上还不多见的电视,已经摆进了电大教学班的教室里,“教室里几乎是清一色的彩色电视机,全是世界银行贷款支持的。”不久前刚刚从青岛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岗位退休的杨以玲告诉记者,当年一轻局、二轻局、烟草公司、机械局、纺织局、化工局、青岛钢厂等单位均设立有电大班,这些电大班为他们系统内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
现任建设银行青岛市分行营业部总经理的赵福强是青岛电大1983级的学生,读电大前赵福强是青岛第四针织厂一名电工,作为单位的储备干部,1983年赵福强考上了纺织局系统的第一届经济班。“那时候只有工厂里的优秀职工才能获得单位推荐去参加考试。”赵福强的中小学时代恰好赶上了“十年动乱”,在学校期间几乎没有学到知识,但为了能通过考试读电大,赵福强白天上班,晚上借来书本苦读,来不及找人问只能死记硬背,“就这样考试的时候,数学才考了26分。”因为是单位推荐,赵福强享受了降十分录取的优惠政策被录取,这一年电大在全市范围内的招生人数为2076人。
从1979年电大创办,从中央到地方的电大教学系统一直恪守着“宽进严出”的原则,杨以玲说当时学生们都戏称电大是“站着进来、躺着出去”。这一说法,赵福强感同身受,“我们当时都是带着工资去脱产上学,3年读下来拿不到专科文凭太丢了。”据介绍,很多人因为没有在电大顺利毕业,而辞去了原单位的工作。
赵福强印象深刻的是教室里摆着两台彩电,在那个年代能有台 14英寸 的黑白电视机就已经很不错了,中央电大的老师在彩电里讲课激发了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1986年,赵福强从电大经济班毕业,这时候他的数学成绩已经从26分提高到了96分。回到单位后,领导从电工岗位上把他安排在了计划科,这在当时是令人羡慕的岗位。
1988年全市招考干部,有专科文凭的赵福强顺利通过了考试,成为建设银行的一名干部,那一次考试的竞争相当激烈,选拔比例是24:1。“如果不上电大,我的人生轨迹将是另外一个样子,电大改变了我的命运。”
【画外音】在1982年前,电大的招生主要采取系统办班的形式,面向本系统在职职工招生,也有少量其它系统在职职工录取后编入学习。从1982年9月,电大的招生逐步面向社会,办班形式由单一的系统办班,逐步形成多渠道的办班形式,在校生中,增加了半脱产学习和业余学习学生的比例。
1988年 考试前连续三天熬通宵
在1986年以前,电大招收的学生主要以成人教育为主,1986年教育部允许电大招收全日制普通专科生。“那时候高考录取率很低,很多成绩优秀的学生被电大录取。”杨以玲说,青岛广播电视大学第一年的普通专科招生计划就达到了593人。
时间到了1988年,青岛广播电视大学在青岛已经有了8年的办学经验,全国电大系统“统一教材、统一教学计划、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的模式保证了电大毕业文凭的含金量。而1988年发生的两件事情,更扩大了电大的影响:1988年青岛电大招生计划单列,名字也由山东电大青岛工作站更名为青岛广播电视大学,青岛电大有了独立的招生资格;同样是这一年,青岛市首次进行干部招聘,像赵福强一样,很多电大毕业生通过这次考试进入政府部门的管理层,所有这些使电大有了较高的美誉度。
1988年招生时的报名人数,让负责招生工作的杨以玲大吃一惊,成人专科招生人数为4643人、普通专科招生人数则达到了1194人,创下了一年招生总人数5837人的最高纪录。
1989年青岛广播电视大学成立莱西、平度、胶州、胶南、即墨、黄岛、崂山、城阳和李沧9个分校,目的是为当地培养师资力量。电大胶州分校成立第二年,现任胶州市政协秘书长得阎凤强成为该校1990级中文专业的学生。“尽管当年电大是填报志愿的最后一个,但如果现在让我重新填志愿,我还是选择上电大。”阎凤强表示,普通高校是进门难,出门容易,而电大则正好相反,为了能拿到毕业证,学生在校3年时间必须努力学习,“为了一科考试顺利通过,很多同学都连续三四个晚上通宵复习。”
电大毕业后,阎凤强去了一所中学当语 文老师,当老师是电大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当了 4年中学老师后,阎凤强参加了1997年的公务员考试,成为了胶州市政协的一名公务员。“当年有研究生、本科生共五十多人报考,最后考上的却是我们两个电大的专科生。”阎凤强说另一考取的人是他电大的同班同学,“也许是电大扎实的学习风气起了作用吧。”
【画外音】从1986年至1998年是青岛广播电视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段,除1990年和1991年受政策调整影响外,电大每年的招生数量均在2000人以上。1986年国家开设成人高考,很多考生考虑到电大取得文凭难度较大而放弃,导致电大在成人专科招生数量下滑,留下的大都是确实想学知识的人。
1999年 五旬学生坐进电大课堂
1999年,青岛广播电视大学作为中央电大下属的几所试点学校之一,开始推行开放教育和社区教育。所谓开放教育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的,开放教育对入学者的年龄、职业、地区、学习资历等方面没有大多的限制,凡有志向学习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的,不需参加入学考试,均可以申请入学。
电大开放教育的试点,大大方便了一些在职学生的继续深造。因为开放教育对考生年龄和入学均不设门槛,也被称为“终身教育”,很多年过五旬的老人都报名参加学习,电大开放学院王院长告诉记者,2003年的一名法律专业毕业生是市公安局一名局级领导,当满头白发的他参加论文答辩的时候,他老伴一直拿着速效救心丸在一边照应着,生怕他出什么意外。
市社会劳动保险事业办公室的刘梅是2003年参加了电大的开放教育,“我是电大的专科毕业生,我了解电大的考试很严格,选择电大就是为了逼着自己多学点东西。”刘梅告诉记者,因为白天工作很忙,平时还得忙家务,辅导孩子学习,自己的学习一般都安排在晚上孩子睡了之后,她上网登陆远程教学系统下载教学视频。这种远程教学让刘梅感到非常方便,什么时间学习完全是自己支配,另外有不明白的,还可以直接由在线辅导老师面对面视频请教。2005年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刘梅顺利通过了考试,取得了会计本科学历。
2006年,青岛电大顺利通过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的验收,正式设立开放教育和社区教育,其中开放教育的学生可以通过远程网络、购买光盘、收看教育频道的电视、收听广播、U盘拷贝等多种形式接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授的授课视频;而社区教育则是专门针对社区工作者的教育培训,在30年的电大发展历程中,电大先后完成了帮助某一个系统培训职工、提高中小学师资力量等国民教育任务,下一步他们将承担起提高社区工作者素质的任务,
【画外音】 进入21世纪,从中央到地方的广播电视大学招生政策又发生了一些变化,成人专科招生数量不断减少,2006年教育部又取消了电大招收普通专科计划,被成为“终身教育”的开放教育、社区教育和技能培训成了电大的发展新方向。(臧旭平)
关注国开之声微信公众号
在青岛,30年来先后有7万多名学生从青岛广播电视大学毕业,很多人的命运也就此改变。
1979年 单位推荐才能读电大
“青岛广播电视大学是在1979年开始招生的,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是完全同步的。”说这话的是后来曾长期担任青岛电大副校长的于昆范,他也是岛城最早从事电大教育的人之一。于昆范最早接触电大是在他任教的36中,当时青岛电大在36中开设了一个专门提高中小学教师师资水平的英语辅导班,提高中小学师资水平是当年从中央电大到地方电大创办的初衷。
如今在大连路17号青岛广播电视大学拥有了宽敞的校舍和明亮的教室,但在1978年青岛广播电视大学开始筹办的时候,名字是山东广播电视大学青岛市工作站,惟一的一间办公室还是与市教育局“业教科”共用,一间只有 16平方米 的扇形办公室,于昆范将它称之为“耳坠”。在这间办公室里有,属于于昆范的只有半张桌子,而后来只剩下一个抽屉。
当时,电大的办学机制是各行业分散组建教学班,全市有几十个办学单位,工作站联系办理相关业务的人络绎不绝。“人稍微一多,就得站在院子里。而我们也只能站着工作,于是‘工作站,站着工作’就成了教育局院里一种特别‘景观’。”于昆范说,有时候急于起草文件,他就只好提着本子到数十米外的老舍公园,在没有人的石桌上铺开稿纸写材料。“在那张石桌上写了多少文件已经记不清了,三年建成独立的广播电视大学,办学规模一万人的远景计划就是在那里写就的。”
尽管当时电大的办公条件非常艰苦,分散在各行业的电大教学班条件却非常好,当时在社会上还不多见的电视,已经摆进了电大教学班的教室里,“教室里几乎是清一色的彩色电视机,全是世界银行贷款支持的。”不久前刚刚从青岛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岗位退休的杨以玲告诉记者,当年一轻局、二轻局、烟草公司、机械局、纺织局、化工局、青岛钢厂等单位均设立有电大班,这些电大班为他们系统内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
现任建设银行青岛市分行营业部总经理的赵福强是青岛电大1983级的学生,读电大前赵福强是青岛第四针织厂一名电工,作为单位的储备干部,1983年赵福强考上了纺织局系统的第一届经济班。“那时候只有工厂里的优秀职工才能获得单位推荐去参加考试。”赵福强的中小学时代恰好赶上了“十年动乱”,在学校期间几乎没有学到知识,但为了能通过考试读电大,赵福强白天上班,晚上借来书本苦读,来不及找人问只能死记硬背,“就这样考试的时候,数学才考了26分。”因为是单位推荐,赵福强享受了降十分录取的优惠政策被录取,这一年电大在全市范围内的招生人数为2076人。
从1979年电大创办,从中央到地方的电大教学系统一直恪守着“宽进严出”的原则,杨以玲说当时学生们都戏称电大是“站着进来、躺着出去”。这一说法,赵福强感同身受,“我们当时都是带着工资去脱产上学,3年读下来拿不到专科文凭太丢了。”据介绍,很多人因为没有在电大顺利毕业,而辞去了原单位的工作。
赵福强印象深刻的是教室里摆着两台彩电,在那个年代能有台 14英寸 的黑白电视机就已经很不错了,中央电大的老师在彩电里讲课激发了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1986年,赵福强从电大经济班毕业,这时候他的数学成绩已经从26分提高到了96分。回到单位后,领导从电工岗位上把他安排在了计划科,这在当时是令人羡慕的岗位。
1988年全市招考干部,有专科文凭的赵福强顺利通过了考试,成为建设银行的一名干部,那一次考试的竞争相当激烈,选拔比例是24:1。“如果不上电大,我的人生轨迹将是另外一个样子,电大改变了我的命运。”
【画外音】在1982年前,电大的招生主要采取系统办班的形式,面向本系统在职职工招生,也有少量其它系统在职职工录取后编入学习。从1982年9月,电大的招生逐步面向社会,办班形式由单一的系统办班,逐步形成多渠道的办班形式,在校生中,增加了半脱产学习和业余学习学生的比例。
1988年 考试前连续三天熬通宵
在1986年以前,电大招收的学生主要以成人教育为主,1986年教育部允许电大招收全日制普通专科生。“那时候高考录取率很低,很多成绩优秀的学生被电大录取。”杨以玲说,青岛广播电视大学第一年的普通专科招生计划就达到了593人。
时间到了1988年,青岛广播电视大学在青岛已经有了8年的办学经验,全国电大系统“统一教材、统一教学计划、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的模式保证了电大毕业文凭的含金量。而1988年发生的两件事情,更扩大了电大的影响:1988年青岛电大招生计划单列,名字也由山东电大青岛工作站更名为青岛广播电视大学,青岛电大有了独立的招生资格;同样是这一年,青岛市首次进行干部招聘,像赵福强一样,很多电大毕业生通过这次考试进入政府部门的管理层,所有这些使电大有了较高的美誉度。
1988年招生时的报名人数,让负责招生工作的杨以玲大吃一惊,成人专科招生人数为4643人、普通专科招生人数则达到了1194人,创下了一年招生总人数5837人的最高纪录。
1989年青岛广播电视大学成立莱西、平度、胶州、胶南、即墨、黄岛、崂山、城阳和李沧9个分校,目的是为当地培养师资力量。电大胶州分校成立第二年,现任胶州市政协秘书长得阎凤强成为该校1990级中文专业的学生。“尽管当年电大是填报志愿的最后一个,但如果现在让我重新填志愿,我还是选择上电大。”阎凤强表示,普通高校是进门难,出门容易,而电大则正好相反,为了能拿到毕业证,学生在校3年时间必须努力学习,“为了一科考试顺利通过,很多同学都连续三四个晚上通宵复习。”
电大毕业后,阎凤强去了一所中学当语 文老师,当老师是电大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当了 4年中学老师后,阎凤强参加了1997年的公务员考试,成为了胶州市政协的一名公务员。“当年有研究生、本科生共五十多人报考,最后考上的却是我们两个电大的专科生。”阎凤强说另一考取的人是他电大的同班同学,“也许是电大扎实的学习风气起了作用吧。”
【画外音】从1986年至1998年是青岛广播电视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段,除1990年和1991年受政策调整影响外,电大每年的招生数量均在2000人以上。1986年国家开设成人高考,很多考生考虑到电大取得文凭难度较大而放弃,导致电大在成人专科招生数量下滑,留下的大都是确实想学知识的人。
1999年 五旬学生坐进电大课堂
1999年,青岛广播电视大学作为中央电大下属的几所试点学校之一,开始推行开放教育和社区教育。所谓开放教育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的,开放教育对入学者的年龄、职业、地区、学习资历等方面没有大多的限制,凡有志向学习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的,不需参加入学考试,均可以申请入学。
电大开放教育的试点,大大方便了一些在职学生的继续深造。因为开放教育对考生年龄和入学均不设门槛,也被称为“终身教育”,很多年过五旬的老人都报名参加学习,电大开放学院王院长告诉记者,2003年的一名法律专业毕业生是市公安局一名局级领导,当满头白发的他参加论文答辩的时候,他老伴一直拿着速效救心丸在一边照应着,生怕他出什么意外。
市社会劳动保险事业办公室的刘梅是2003年参加了电大的开放教育,“我是电大的专科毕业生,我了解电大的考试很严格,选择电大就是为了逼着自己多学点东西。”刘梅告诉记者,因为白天工作很忙,平时还得忙家务,辅导孩子学习,自己的学习一般都安排在晚上孩子睡了之后,她上网登陆远程教学系统下载教学视频。这种远程教学让刘梅感到非常方便,什么时间学习完全是自己支配,另外有不明白的,还可以直接由在线辅导老师面对面视频请教。2005年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刘梅顺利通过了考试,取得了会计本科学历。
2006年,青岛电大顺利通过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的验收,正式设立开放教育和社区教育,其中开放教育的学生可以通过远程网络、购买光盘、收看教育频道的电视、收听广播、U盘拷贝等多种形式接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授的授课视频;而社区教育则是专门针对社区工作者的教育培训,在30年的电大发展历程中,电大先后完成了帮助某一个系统培训职工、提高中小学师资力量等国民教育任务,下一步他们将承担起提高社区工作者素质的任务,
【画外音】 进入21世纪,从中央到地方的广播电视大学招生政策又发生了一些变化,成人专科招生数量不断减少,2006年教育部又取消了电大招收普通专科计划,被成为“终身教育”的开放教育、社区教育和技能培训成了电大的发展新方向。(臧旭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