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媒体报道
金华新闻网:老年电大给陇头朱村老人们带来幸福生活
(发布日期:2005/05/08 ) 浏览次数:
金华新闻网5月6日报道 对于幸福,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自己不同的体会。义乌市义亭镇陇头朱村的老人们最幸福的事,就是用自己的真情谱写了一曲曲村庄里的和谐之歌。陇头朱是一个离义乌城区20公里、经济并不很富裕的村子。然而,在这里,老人们却真正做到了“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日子过得幸福而充实。5月1日,记者来到陇头朱村,亲身感受了老人们的幸福生活。
老年大学里的银发学习班
陇头朱地处义西,三面环山一面傍水,风景秀丽。陇头朱老年大学银发学习班就在村祠堂(老年活动中心)旁边,平日里显得安静而整洁。
作为义乌市第一家开办的农村老年大学,目前这里已有学员150多人,其中60周岁以上的夫妻学员就有20多对。
85岁的朱宏文和84岁的朱宏式兄弟俩,是银发学习班最为年长的两位学员,也是老年大学的学习骨干。1998年,陇头朱成立老年协会,兄弟俩率先成为首批会员。2001年成立老年电视大学教学点,兄弟俩又是最早的11名学员中的两名。
“‘头发一片白,整齐做早操’是我们学习班的一大特色。”精神矍铄的朱宏式老人幽默地说。对于学校开设的健康学、桥牌、太极剑、舞龙操、老年健身操等科目,朱宏式说,只要自己力所能及的都会去学学练练。特别是针对老年人身体特点教授的关节灵活操,对原来患有肩周炎的朱宏式帮助很大。无论多忙,他都会参加并一招一式地认真学习。老人说,在老年大学里,他真正体会到了“老有所学”的含义,不仅身体素质得到了锻炼提高,还增长了日常饮食和医学保健知识,就连晚辈们也夸“老爷子心态在变年轻”呢!
如今,陇头朱的老年大学和老年电大教学点开办得更红火也更规范。舒适明亮的课堂内,电视机、影碟机、预防停电备用的3千瓦发电机等教学设备一应俱全。由老年朋友自己推选出来的3位义务辅导老师,会在每堂课之前组成辅导小组,根据课堂内容认真备课。有时因电大教授讲座专业性较强,学员不易听懂,辅导老师就用本地方言解释,抓重点进行辅导,深受学员们的欢迎。由义乌市老龄委编发的“健康一身不是梦”科学知识,其中提倡的“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为主的“健康四大基石”讲座,内容丰富,生动易懂,学员们常常听得津津有味。与此同时,学员们也在学习中不断进步,2004年经浙江电大统一考查,120余名参课学员毕业56人,期末测试评比出一、二、三等优秀学员62名,受奖人数超过60%。
实用的科学知识内容,有效适合的辅导方式,吸引了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到银发学习班中来。每逢星期二和星期五的公开课,就连家住义乌城区的叶金莲等六七名学员,也会雷打不动地赶回陇头朱村学习。老人们说,老年大学不仅是学习知识的课堂,精神生活的乐园,更是老有所为的舞台。尝到学习甜头后,我们会加倍珍惜和努力。
奉献之歌荡漾在老年之家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从1998年开始,陇头朱村播下了“老龄事业”这颗种子。一路走来,它不仅收获了村里老人们那一张张日益年轻的笑脸,更收获到了他们百倍千倍的奉献呵护,得以茁壮成长。
1998年8月,在义亭镇老龄委的关怀下,陇头朱村老年协会成立,村祠堂成了“老年之家”。由于在外工作多年,时年67岁退休在家的朱合金当选为老年协会会长。老朱说,没想到自己会一干就是7年多,更没想到自己会越干越起劲。
在这7年多时间里,朱合金在大家的支持下,建立健全协会制度以及领导班子,重要事项均交由协会常委会讨论,积极带头做一个“身心健康,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家庭和社会的文明老年人”。面对协会经费短缺的状况,他出外办事一切费用(包括电话费)不向协会报销一分钱,连去上级部门开会的伙食补贴都省下来交给协会上账。协会成立五周年庆典时,朱合金还自掏腰包捐助了1300元钱。
在朱合金的带动下,“老年之家”自觉地涌动起一股勤俭奉献的风潮。85岁的朱宏文老人,教书出身有书法特长,为能给协会的发展献一份力,他主动要求将出黑板报、学习园地、健康园地以及写标语的工作给揽下来。尤其是健康园地,朱宏文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积极创新,受到了学员们的一致好评。还有村里的退休干部朱中鑫老人,虽然年近80岁了,仍欣然出任老年电大教学点的第一任辅导老师。他认真备课、勤于钻研,并十分注重与学员们的交流探讨,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尊重。
行动往往是最好的证明。老人们无私奉献积极负责的工作态度,让陇头朱村的老龄工作蒸蒸日上,全村60岁以上老人有86%加入老年协会,更让先前一些不理解甚至讥讽的话语烟消云散。
2001年,陇头朱村在协会的基础上成立了老年电视大学教学点,今年4月初又成立了义乌市老年大学陇头朱分校。学员从开始的11人,如今已猛增至150多人。
老年大学校长朱中胜老人,目前是学校主要学习辅导员之一。有关课内课外一切辅导资料,以及打字、复印和外出车旅费用,全部自己掏钱。去年2月初,朱中胜有针对性地执笔编写了《科学健身,长寿宝典———健康学》小册子,博得了学员们的一致认可,纷纷向其索要。朱中胜即自掏腰包3000多元钱,印了400多本送给大家。
熟知朱中胜情况的人也有对其行为表示不解的,认为不为名不为利的事怎么能干得这么起劲?子女们都事业有成经济富裕并且孝顺,为何不到杭州或义乌城里享享清福,而要与老伴独自住到乡下?老人却笑着回答:“村里的老龄事业需要大家的奉献。我们班子成员的所作所为,学员群众们看在眼里,更记在心上。这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入学参课的积极性。能够在陇头朱村的老年队伍里工作并发挥余热,我感觉很充实也很愉快。”
奏响村庄和谐曲
“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切身感受,让老人们开心自己进步的同时,也多了“关注身旁,回报社会”的责任心。
陇头朱老年协会专门设有“关心下一代”领导小组,把村里原先三个分散单一的幼儿班,组织成为大、中、小三个班的“陇头朱幼儿园”。由协会老人做义务工,整理修建了教室和儿童设施,使家长对幼儿的教育满意放心。经过6年多时间的发展,协会现有会员410多人,各类活动学习项目10多个。在这些项目当中,每周二、四、六举行的桥牌娱乐活动,引起了众多会员的兴趣。为此,协会专门派人到义乌市老年体协培训学习,然后为学员开课训练。
一段时间下来,通过打桥牌改“金钱刺激”为“开发老人脑力”的新文化健康理念,逐渐被老人们所接受。原先入会前喜欢打打麻将的会员,都已基本上戒除了这一不良嗜好。不仅自己改掉坏毛病,许多老人还主动规劝亲朋好友“莫沾赌”,为小辈们带了个好头,使村里的赌博现象几乎绝迹,有力地支持了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设。
在协会里,男性会员占46%左右,其中不少人是有着三四十年烟龄的“老烟枪”。通过在一起学习锻炼,老人们相互沟通增进了了解,更认识到了吸烟的危害性。不少烟友自觉地开展相互监督活动,抽空时多看看报刊、听听戏曲。到现在,协会里吸烟的老年朋友明显少了很多。在老人们言传身教下,村里不少年轻人开始主动戒烟或尽量少吸烟。一个有5年烟龄的小伙子感慨地说,既然父辈们都能下决心把烟戒了,自己还有什么理由不能戒呢。
在为村里的年轻人树起好榜样的同时,陇头朱村的老人们也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早已花甲之年的朱中鑫老人,每逢在城里上初中的孙子回乡下,就一起与之探讨英语,相互学习相互鼓励。老人们的言行举止,同样也给全村带来了勤耕好学的好风气。婆媳共学,爷孙共读,已成为村里日常生活中又一道让人称羡的亮丽风景。
通过参加村里的老年集体活动,老人们之间不仅增进了友谊,更变得自信、自尊、自强起来。有段时期,一名平常活跃的女会员突然失去了往日的笑容。协会班子成员们很快注意到了她的反常状况。经过一番交心之后,大妈终于说出了憋在心里的事。原来子女为了争住房,不顾大妈的感受,硬把她撵到了一间小破屋里。
面对尊老爱幼美德的缺失,协会的老年朋友们一边鼓励大妈要振作起来,维护老年人自我的合法权益,一边通过集体的力量,对不孝顺的子女们进行批评教育。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之后,老人们用自己的真诚,让大妈的子女们认识到了错误,也让一个争吵不休的家庭,重新找回了和谐的音符。
敢于批评,更敢于纠正。如今,面对村里的一些不良现象与行为,越来越多的老人敢于站出来维护正气,让陇头朱村的和谐曲变得越发美妙动人。老人们说,和谐老人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社会的和谐,才能有我们老人的和谐,也才能更好地为建设文明家园作出老年人应有的贡献。(鲍斌 张海滨)
关注国开之声微信公众号
老年大学里的银发学习班
陇头朱地处义西,三面环山一面傍水,风景秀丽。陇头朱老年大学银发学习班就在村祠堂(老年活动中心)旁边,平日里显得安静而整洁。
作为义乌市第一家开办的农村老年大学,目前这里已有学员150多人,其中60周岁以上的夫妻学员就有20多对。
85岁的朱宏文和84岁的朱宏式兄弟俩,是银发学习班最为年长的两位学员,也是老年大学的学习骨干。1998年,陇头朱成立老年协会,兄弟俩率先成为首批会员。2001年成立老年电视大学教学点,兄弟俩又是最早的11名学员中的两名。
“‘头发一片白,整齐做早操’是我们学习班的一大特色。”精神矍铄的朱宏式老人幽默地说。对于学校开设的健康学、桥牌、太极剑、舞龙操、老年健身操等科目,朱宏式说,只要自己力所能及的都会去学学练练。特别是针对老年人身体特点教授的关节灵活操,对原来患有肩周炎的朱宏式帮助很大。无论多忙,他都会参加并一招一式地认真学习。老人说,在老年大学里,他真正体会到了“老有所学”的含义,不仅身体素质得到了锻炼提高,还增长了日常饮食和医学保健知识,就连晚辈们也夸“老爷子心态在变年轻”呢!
如今,陇头朱的老年大学和老年电大教学点开办得更红火也更规范。舒适明亮的课堂内,电视机、影碟机、预防停电备用的3千瓦发电机等教学设备一应俱全。由老年朋友自己推选出来的3位义务辅导老师,会在每堂课之前组成辅导小组,根据课堂内容认真备课。有时因电大教授讲座专业性较强,学员不易听懂,辅导老师就用本地方言解释,抓重点进行辅导,深受学员们的欢迎。由义乌市老龄委编发的“健康一身不是梦”科学知识,其中提倡的“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为主的“健康四大基石”讲座,内容丰富,生动易懂,学员们常常听得津津有味。与此同时,学员们也在学习中不断进步,2004年经浙江电大统一考查,120余名参课学员毕业56人,期末测试评比出一、二、三等优秀学员62名,受奖人数超过60%。
实用的科学知识内容,有效适合的辅导方式,吸引了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到银发学习班中来。每逢星期二和星期五的公开课,就连家住义乌城区的叶金莲等六七名学员,也会雷打不动地赶回陇头朱村学习。老人们说,老年大学不仅是学习知识的课堂,精神生活的乐园,更是老有所为的舞台。尝到学习甜头后,我们会加倍珍惜和努力。
奉献之歌荡漾在老年之家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从1998年开始,陇头朱村播下了“老龄事业”这颗种子。一路走来,它不仅收获了村里老人们那一张张日益年轻的笑脸,更收获到了他们百倍千倍的奉献呵护,得以茁壮成长。
1998年8月,在义亭镇老龄委的关怀下,陇头朱村老年协会成立,村祠堂成了“老年之家”。由于在外工作多年,时年67岁退休在家的朱合金当选为老年协会会长。老朱说,没想到自己会一干就是7年多,更没想到自己会越干越起劲。
在这7年多时间里,朱合金在大家的支持下,建立健全协会制度以及领导班子,重要事项均交由协会常委会讨论,积极带头做一个“身心健康,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家庭和社会的文明老年人”。面对协会经费短缺的状况,他出外办事一切费用(包括电话费)不向协会报销一分钱,连去上级部门开会的伙食补贴都省下来交给协会上账。协会成立五周年庆典时,朱合金还自掏腰包捐助了1300元钱。
在朱合金的带动下,“老年之家”自觉地涌动起一股勤俭奉献的风潮。85岁的朱宏文老人,教书出身有书法特长,为能给协会的发展献一份力,他主动要求将出黑板报、学习园地、健康园地以及写标语的工作给揽下来。尤其是健康园地,朱宏文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积极创新,受到了学员们的一致好评。还有村里的退休干部朱中鑫老人,虽然年近80岁了,仍欣然出任老年电大教学点的第一任辅导老师。他认真备课、勤于钻研,并十分注重与学员们的交流探讨,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尊重。
行动往往是最好的证明。老人们无私奉献积极负责的工作态度,让陇头朱村的老龄工作蒸蒸日上,全村60岁以上老人有86%加入老年协会,更让先前一些不理解甚至讥讽的话语烟消云散。
2001年,陇头朱村在协会的基础上成立了老年电视大学教学点,今年4月初又成立了义乌市老年大学陇头朱分校。学员从开始的11人,如今已猛增至150多人。
老年大学校长朱中胜老人,目前是学校主要学习辅导员之一。有关课内课外一切辅导资料,以及打字、复印和外出车旅费用,全部自己掏钱。去年2月初,朱中胜有针对性地执笔编写了《科学健身,长寿宝典———健康学》小册子,博得了学员们的一致认可,纷纷向其索要。朱中胜即自掏腰包3000多元钱,印了400多本送给大家。
熟知朱中胜情况的人也有对其行为表示不解的,认为不为名不为利的事怎么能干得这么起劲?子女们都事业有成经济富裕并且孝顺,为何不到杭州或义乌城里享享清福,而要与老伴独自住到乡下?老人却笑着回答:“村里的老龄事业需要大家的奉献。我们班子成员的所作所为,学员群众们看在眼里,更记在心上。这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入学参课的积极性。能够在陇头朱村的老年队伍里工作并发挥余热,我感觉很充实也很愉快。”
奏响村庄和谐曲
“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切身感受,让老人们开心自己进步的同时,也多了“关注身旁,回报社会”的责任心。
陇头朱老年协会专门设有“关心下一代”领导小组,把村里原先三个分散单一的幼儿班,组织成为大、中、小三个班的“陇头朱幼儿园”。由协会老人做义务工,整理修建了教室和儿童设施,使家长对幼儿的教育满意放心。经过6年多时间的发展,协会现有会员410多人,各类活动学习项目10多个。在这些项目当中,每周二、四、六举行的桥牌娱乐活动,引起了众多会员的兴趣。为此,协会专门派人到义乌市老年体协培训学习,然后为学员开课训练。
一段时间下来,通过打桥牌改“金钱刺激”为“开发老人脑力”的新文化健康理念,逐渐被老人们所接受。原先入会前喜欢打打麻将的会员,都已基本上戒除了这一不良嗜好。不仅自己改掉坏毛病,许多老人还主动规劝亲朋好友“莫沾赌”,为小辈们带了个好头,使村里的赌博现象几乎绝迹,有力地支持了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设。
在协会里,男性会员占46%左右,其中不少人是有着三四十年烟龄的“老烟枪”。通过在一起学习锻炼,老人们相互沟通增进了了解,更认识到了吸烟的危害性。不少烟友自觉地开展相互监督活动,抽空时多看看报刊、听听戏曲。到现在,协会里吸烟的老年朋友明显少了很多。在老人们言传身教下,村里不少年轻人开始主动戒烟或尽量少吸烟。一个有5年烟龄的小伙子感慨地说,既然父辈们都能下决心把烟戒了,自己还有什么理由不能戒呢。
在为村里的年轻人树起好榜样的同时,陇头朱村的老人们也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早已花甲之年的朱中鑫老人,每逢在城里上初中的孙子回乡下,就一起与之探讨英语,相互学习相互鼓励。老人们的言行举止,同样也给全村带来了勤耕好学的好风气。婆媳共学,爷孙共读,已成为村里日常生活中又一道让人称羡的亮丽风景。
通过参加村里的老年集体活动,老人们之间不仅增进了友谊,更变得自信、自尊、自强起来。有段时期,一名平常活跃的女会员突然失去了往日的笑容。协会班子成员们很快注意到了她的反常状况。经过一番交心之后,大妈终于说出了憋在心里的事。原来子女为了争住房,不顾大妈的感受,硬把她撵到了一间小破屋里。
面对尊老爱幼美德的缺失,协会的老年朋友们一边鼓励大妈要振作起来,维护老年人自我的合法权益,一边通过集体的力量,对不孝顺的子女们进行批评教育。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之后,老人们用自己的真诚,让大妈的子女们认识到了错误,也让一个争吵不休的家庭,重新找回了和谐的音符。
敢于批评,更敢于纠正。如今,面对村里的一些不良现象与行为,越来越多的老人敢于站出来维护正气,让陇头朱村的和谐曲变得越发美妙动人。老人们说,和谐老人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社会的和谐,才能有我们老人的和谐,也才能更好地为建设文明家园作出老年人应有的贡献。(鲍斌 张海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