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光荣的学习者 坚强的电大人 上海电视大学第三届奖助学金颁奖典礼隆重举行
特等奖学金获得者浦东新区分校徐汉祥,上海市人大代表,作为上海四百万农民工代表曾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与会领导与奖学金获得者代表合影 特困助学金获得者上台领取支票 特等奖学金获得者闵行一分校陈勇是全国劳模李斌的徒弟,上海市劳动模范 特等奖学金获得者嘉定分校陆春丽是2008年残奥会女子坐式排球冠军 |
|
特等奖学金获得者浦东新区分校徐汉祥,上海市人大代表,作为上海四百万农民工代表曾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与会领导与奖学金获得者代表合影
特困助学金获得者上台领取支票
特等奖学金获得者闵行一分校陈勇是全国劳模李斌的徒弟,上海市劳动模范
特等奖学金获得者嘉定分校陆春丽是2008年残奥会女子坐式排球冠军
新民晚报 11月14日 报道 今年是上海电视大学三年投入一千万奖助学金工程的第三年。 11月7日 ,上海电视大学隆重表彰了获得2010年度奖助学金的4041名学员。三年来,共有11684名学生受益于此项奖金。奖助学金的设立是上海电大对于优秀学生的激励,也是电大扶危济困,为实现教育公平作出的努力,凸显服务学生,“为了一切学习者,一切为了学习者”的办学宗旨。而获奖学员的感人故事也是学习型社会的生动写照——
打工进阶 学习是硬道理
徐汉祥是电大浦东新区分校的学员。他以一个普通农民工的身份,当选国有大型企业工会副主席,代表上海四百万农民工参加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还曾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从普通农民工到今天的成绩,学习是徐汉祥进步的法宝。虽然年龄偏大,英语零基础,但他毫不畏缩,在老师的帮助下制定了学习计划。南京财大的女儿还通过网络每天为老爸辅导英语。不懂就问,记不住就多读多背。梅花香自苦寒来,徐汉祥取得了平均80分的好成绩。与此同时,他想到了身边的农民工兄弟们。在他的联络下,农民工初级工商管理班、农民工大专班先后开设,电大老师把课堂搬到了车间。一大批农民工通过学习成为了企业的中坚力量。
徐汇分校的李振亮,十年前带了400元钱只身闯荡上海,当上了一名劳务工。当老乡们还在打麻将的时候,他选择了学习。同一批来沪的40多名劳务工,因为工厂倒闭纷纷回乡,而只有他一个人凭借知识在上海安了家。四年后,他创建了自己的公司,现在已经在全国拥有了14家分公司。公司壮大后,李振亮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为了更好地经营管理,他决心继续在电大攻读本科。
在上海液压泵厂流传着两句话,“要成才学李斌,要读书去电大”。“蓝领英雄”李斌是改革开放后,上海电大培养的第一批应用型人才。现在,李斌的徒弟陈勇,也追随师父的足迹,读大学、搞科研,要当一名知识型工人。这位从大别山区走来的汉子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吃饭学,走路学,午休学,连说梦话都在背英语。由于工作太忙,陈勇总是一下班就往学校赶,连饭都顾不上吃,衣服也来不及换,经常穿着油腻腻的工作服,就坐进了教室。期末考试,陈勇取得了平均87分的优异成绩,统计学更是考出了99分的全班最高分。2010年春天,陈勇光荣地当选为上海市劳动模范。
黄浦分校的张以翔凭借电大在读的履历,得到了世界500强DELL公司的青睐,破格招聘为管理人员。闵行二分校的袁康,用电大所学发明创造。他的三项专有技术每年为公司节约成本600万元,他研制的新产品更是打开了近2亿元的广阔市场,被公司任命为总经理。这些都是打工者的胜利,是学以致用的胜利。
面对矛盾 坚韧战胜一切
成人学习没有坦途,工学矛盾,家学冲突,只有凭借勤奋和坚韧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2008年,黄晶刚刚报读电大宝山分校没有多久,上级单位就把他借调到市中心上班,每天换乘三辆公交车,要两个小时的车程才能赶到学校,酷暑严寒,黄晶没有放弃。每每饥肠辘辘地走进教室,他的内心却无比充实。赵芹是奉贤分校的学生,她听起课来会上瘾。自己班上的课听完了,还跑到别的班上去循环听课,加深记忆。开放教育学员的刘雪花用学习当胎教。克服强烈的妊娠反应,坚持学习,最后宝宝顺利诞生和期末好成绩双喜临门。
青浦电大的张燕兰在日资企业工作。加班是家常便饭,周末又要去学校上课,家中还有一堆家务事等着她。上有老、下有小,谁都离不开她。累了一天的张燕兰多么希望一头倒在床上美美地睡上一觉,可她又总是强打精神翻开作业本。每到考试临近张燕兰都恨不得自己能够24小时不休息。2008年张燕兰顺利地完成大专学业,终于能过一段清闲日子了,可是张燕兰却又马不停蹄地报读了本科。她说,人生能有几回搏!
陆春丽是2008北京残奥会坐式排球的世界冠军。当奥运落幕,这位头顶光环的残疾姑娘却说“我不能靠奥运的光环活着,我要靠自己去创造生活。”她选择了嘉定电大,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涯。这位只有一条左腿的残疾运动员把赛场上的拼搏精神用在了学习上,克服行动不便的种种困扰,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她看不起那些混文凭的人,她说“既然我能做得更好,为什么不做!”
互助学习 电大是一家
为了有效地解决成人学习的突出矛盾,除了个人单兵突击以外,上海电大还倡导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互助学习,效果喜人。今年的奖学金获得者中不乏小组学习的带头人。他们不仅自己学习优秀,并且带动了整个小组,乃至整个班级、学校,共同进步,形成了上海电大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人到中年的王俊梅,在公司是中层领导,在家里是操持家务的母亲,在黄经贸分校又认了四个共同学习的妹妹,组成了“五朵金花”学习小组,成了带领大家进步的小组长。三妹上课路程远,王大姐就开车去接她;二妹是家庭主妇,学习不得要领,大姐就帮她制定学习计划,辅导功课,还帮助她重返社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今年,王俊梅所在的学习小组以优异的总体成绩获得了总校的表彰。
松江分校的邬丽莉参加了“一帮一”结对子活动,她主动找对子小池同学谈心,打消他的畏难情绪,帮助他解决12小时两班倒的工学矛盾,还一次次鼓励他“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胜利”。考试成绩公布的那天,早上五点钟,邬丽莉就迫不及待上网查分。她首先输入的不是自己而是小池的学号。当看到小池每门功课都成功过关,邬丽莉终于欣慰地松了一口气。
南汇分校的张翠红,常常帮助老师处理班级事务,还组织同学们把整理好的资料传到网上,不仅能互学互补,还能为缺课的同学提供方便。电大的学习小组还常常开展公益活动,为智障儿童送去欢乐,为家庭困难的同学捐款,为舟曲灾区救援献血,浓浓情谊,让成人学习不再是枯燥的书籍和冰冷的网络,课堂上的同学成为了生活中的益友。
终身学习 绘就精彩人生
60岁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应该退休回家,颐养天年的时候了。可是张家毅却并不这样认为。1977年恢复高考,已经是上海电子管九厂工人的张家毅参加了文化补习,以第五名的成绩考入上海电视大学。大专毕业后,张家毅进入了单位设计科,参与了许多重大项目,成为技术骨干。十年后,新技术迅猛发展,张家毅感到知识不够用了。于是,2002年,48岁的他又一次选择了上海电大。他的毕业设计更是给当时的指导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十年,张家毅踩着新世纪的鼓点,自主创业。为了丰富新知识,2008年,57岁的张家毅进入电大区县工业局分校学习。又一次坐在了电大的课堂,年近花甲的他依然活力四射。他深切地感受到先后三次就读上海电视大学的经历对他的事业、人生都有着巨大帮助,可以说是上海电大把他从一个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变成真正的专业设计师,使他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所长,为社会做出贡献。三入电大,张家毅是终身学习的典范,他热爱读书,因为这个世界还有许许多多的未知等待着他去学习。
有教无类 为教育公平努力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可是有些学习者的道路却布满荆棘,他们用学习的执着与命运的不公勇敢抗争。上海电大在设置奖学金的同时,也以助学金的方式向学员们伸出援手,表彰他们坚韧不拔的学习精神,倡导积极乐观的社会风尚。他们中有家在甘肃陇南,先后受到汶川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灾害的重创,房屋倒塌、庄稼颗粒无收,依然坚持学习的学员;有父亲因恶性肿瘤不幸去世,自己年纪轻轻又被确诊患上颅内肿瘤,在手术1个半月后就毅然回到了课堂的80后学员;有患有慢性肾炎,又遭遇失业与离婚的双重打击,还要抚养年幼的孩子,但却挂着点滴坚持上课的学员……他们是最坚强的学习者,为他们创造学习条件,赋予他们平等学习的机会,是上海电大“为了一切学习者,一切为了学习者”办学宗旨的最好诠释。近年来,上海电大还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合作设立了“阳光慈善助学金”,每年投入近45万元,用于扶危济困。今年,包括“阳光慈善助学金”在内,共有473名同学获得了助学金。
电大奖助学金三年一千万工程,今年既是结束之年,更是新的开端之年。在颁奖典礼上,上海电视大学校长张德明教授郑重宣布,上海电大将启动第二轮三年一千万奖助学金工程,将继续奖励那些在学习的道路上奋发图强,励志上进的学子,资助那些在困境中为改变命运而刻苦求学,孜孜不倦的学习者,不能让一名电大学员因经济困难而辍学,要将电大办成一个充满温暖、温情和温馨的学习大家庭。在实践教育公平,构筑学习型城市的道路上,上海电大还将继续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