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顶yd7610检测中心,云顶yd7610首页地址

中国教育报:教育服务新农村 人才建设新农村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工作纪实-云顶yd7610检测中心时讯网

返回国开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媒体报道

中国教育报:教育服务新农村 人才建设新农村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工作纪实

  中国教育报 5月19日 报道  为服务首都郊区新农村建设,为京郊农村培养新型农民,北京广播电视大学2004年在全国首批参与实施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工作。目前,已在京郊12个区县开设农村行政管理、乡镇企业管理、园艺技术、农业经济管理、畜牧兽医5个专业,2059名在校生来自123个镇,984个行政村

  人才培养目标——实用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根据首都农村的特点和农村农民学员的实际需求,为不同的区县开设了当地急需的专业和课程。“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目前开设了农村行政管理、乡镇企业管理、园艺技术、农业经济管理、畜牧兽医五个专业,设置有《农村政策法规》、《小城镇建设》、《土地利用规划》、《农村环境保护》等40余门课程。

  许多学员深感电大开设的课程很实用,一学就用得上。延庆县八达岭镇小浮坨村杨金慧是“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2005年秋季入学的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利用所学的环境保护知识和土地利用规划知识对村里各项工程的施工提出了多种方案和建议。在他的建议下,村里道路两旁栽上了各种果树,5月的樱桃、7月的李子、9月的杏子、10月的红枣、11月的海棠……在不同的月份、村里的每一条道路两旁相继露出喜人的红色,让每一个来到小浮坨村的人都对这里因地制宜、别出心裁的绿化、美化方法赞不决口。顺义木林镇唐指山村村长杨子成是北京电大顺义分校2006级学生,他领导着村委会以本村先前已经开展的盛华德马术项目为龙头,大力发展旅游业和二三产业,以解决农民就业为目的,农民增收为根本,为家乡的新农村建设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

  学费分担机制——实惠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充分考虑了农村的实际,为学员着想。为解决农村学生的学费负担,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和市教委的支持下,“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享有优惠政策和政府补贴,使很多原先由于家境贫穷不能上大学的农民实现了大学梦想。

  本着市里出大头,区县(含村镇)出中头,个人出小头的原则,北京电大向北京市教委申请开展实施《利用远程教育手段为本市农村培养大学生计划》项目工作,北京市政府、市教委为每名计划内学生提供一半学费补贴。2004年项目启动至今,“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已获得市政府的专项经费462万元。北京电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积极争取地方政府部门的支持,通过区组织部、区教委、乡镇政府、区农委等多个渠道,为学员争取经费补贴。项目的实施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如延庆县组织部下发了[2005]28号《关于举办农村干部大专班及做好报名工作的通知》文件,并在文件中明确规定了学费负担办法。对计划内招收学员,市政府和办学单位(电大分校)补贴3600元,县委组织部为每个学员补贴1000元,乡镇为每个学员补贴1000元,村级负担1000元,教材费用由学员承担。门头沟、大兴、平谷等分校也采取了相应的学费补贴。

  学费分担机制减轻了农民学员的负担,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了首都京郊农村的欢迎。

  教学方式灵活——实际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拥有遍布城乡的远程教育网络,“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和京郊区县分校系统,将优质的教育资源,输送到首都郊区和乡镇,方便农村学员业余自主学习,许多学员不出镇就实现了上大学的梦

  针对农村学员的基础较差、上网条件有限,学校通过开学典礼、入学教育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远程开放教育的特征,认清传统教育与开放教育的区别,初步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明确怎样自主学习,用什么方法、手段学习,怎样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等。学校还改变传统的年级、班级教学组织形式,组建学习小组,提倡协作式学习。依据学生的兴趣、地域、工作单位等建立学习小组,各学习小组互通信息、互助互学,有活动、有记录。辅导教师负责督促和指导学习小组活动,加强与学校小组的联系。通过电大三级教学平台提供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满足开放教育模式下学员学习的要求。面授辅导教师通过整合课程教学资源、改善教学效果、作业批改、建立与学生的多种形式联系方式为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等为学生提供服务。导学教师为学生提供与课程辅导教师之间的联系、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指导学习小组学习、建立班级邮箱、班级QQ群、开辟班级讨论区、指导网上学习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悉心的服务。

  一些农民学生由于离开学校多年,对于自己的学习能力不自信,但很快他们就发现电大的这种远程开放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方式有着较大的区别,这种教育方式能够让学员学会学习的方法,而不仅仅是学习所设课程的知识内容。随着课程的深入 和电大老师的支持帮助,很多学生都逐渐喜欢上了这种教学方式。

  注重实践教学——实效

  
学校结合办学条件,积极利用社会资源,与行业单位挂钩,签订基地共建协议,建设相对稳定的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北京现代和燕京啤酒集团教育基地”、“顺义三高农业示范基地”,中国农业科学院、门头沟斋堂镇九龙头苹果基地等教学实践基地为农民学员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实习环境。

  学校加强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在讲授《农村环境保护》课程时,面授辅导教师将课堂搬到了延庆县无公害蔬菜专业村“小丰营村”和“新能源第一村”东桑园村,为学生在新农村建设中开拓了思路。《农村政策法规》则采用典型案例分析研讨会的形式展开,案例来自学生身边的实际案例,学生讨论,老师点评。通过研讨,为在实际工作中处理类似问题提供了依据。《农村卫生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则深入到八达岭镇小浮坨村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参观村建设中的污水处理、道路硬化、垃圾处理、农村卫生防疫、环境美化等项目,使学生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了他们实际工作能力。在《果树栽培技术》课程的讲授中,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了苹果树的剪枝和嫁接等课程实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亲自动手,互相切磋,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在《蔬菜栽培技术》课程教学中,辅导教师从农科院取来无土栽培的种子,结合课程知识点,指导学生培育技术,有的同学说:这门课程教会了我们一种致富本领。

  农民大学生“村里来,村里去”

  
近年来,农村每年都有大量的学生考上城市的大专院校,而回乡工作的毕业生却寥寥无几,稍有文化的也外出打工了。缺劳力、缺知识、缺后劲,已成为制约首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在这种背景下,为切实为农村提供教育服务,为农村培养实用人才,北京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招收的学员全部是生活在农村,工作在农村第一线的农民,为当地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农民大学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学员。

  北京市平谷区南独乐河镇北寨村村支部副书记卢瑞凤,2004年春在北京电大平谷分校“一村一”农村行政管理专业开始学习。通过学习,她不但熟练地掌握了计算机应用技术,而且为创业和经营开拓了思路,她策划建成了北寨网站,开通了商务平台,“北寨杏花节”、旅游路线、北寨的风土人情、农家院等信息都挂在网上,自家年收入可达8万多元。在她的带动下,村里16户村民搞起了民俗旅游,仅一年时间,有的民俗旅游户的收入增加近万元。为了更好地促进产品销售,她提议建立了红杏销售合作社,2006年村民们的经济收入提高了12%。为了家乡的长远发展,她组织编制了《北寨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并以全票通过平谷区新农村建设领导办公室小组的审查,蓝图正在脚下延伸。

  密云县河南寨镇前金沟村农民侯春华,原为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现为“一村一”大专班的学员。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她以坚强的决心、勇敢的创业精神,利用所学的管理知识,创办花生油加工生产企业。2005年秋建起了万里香“三八绿湖食用油”基地。她的厂子安排了周边农村妇女1000余人就业。门头沟区斋堂镇黄岭西村村民曹新艳自1997年中专毕业以后,一直在家务农,是个地地道道的家庭主妇,通过在电大的学习,重新认识了自己,改变了自己,最终鼓足勇气走出了家门,踏入一个新的工作环境,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爨底下做导游。在这里,她充分的展现了自己曾被埋没的才华和能力,曾经多次接受电视台的采访,她曾经说过 “是电大使我知道了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有多现代,如果不学习,这是我永远也发现不了的,是电大的学习改变了我的命运……”。

  “从村里来,到村里去”,“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农村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成为农村致富能手、优秀管理者、优秀领导干部。

  2007年春季,北京电大“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首届185名毕业生已经圆满完成学业,他们扎根乡土、现学活用,实现了学习与实践“零距离对接”,他们将用在电大增长的才干和所学到的知识回报家乡,为首都农村灿烂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将进一步发挥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优势,主动服务首都新农村建设,为北京农村培养更多的知识农民。


关注国开之声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