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媒体报道
中国教育报:在规范管理和质量保证上狠下功夫——解读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五要素
袁放 (发布日期:2005/01/18 ) 浏览次数:
1999年教育部批准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是教育部组织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部改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国家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重要实验。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主要在5个方面。
建设适应成人在职学习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从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出发,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模块化方式设计课程,以整合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及规范的建设流程开发课程,形成专本衔接、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互补、岗位培训和学历教育结合、结构优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以必需的理论知识、技术应用和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适用性。针对学生中的97%为成人在职学习、78%在地市级以下的基层单位工作,考虑学习者自身学习基础、学习条件的差异和工作需求的多样性,将课程学习、证书学习和学历教育结合起来;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够用,加大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内容,增开导学课程,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远程学习的能力。
课程设计模块化。一是专业课程模块设计:以课程教学功能和远程个别化学习的需要,大胆突破“传统专业课程设置上强调学科系统性”模式,构建通识课程、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实践课程等课程群组,搭建课程平台,适应不同社会需要和学习需求组成不同的专业方向。二是课程多种教学媒体的一体化设计:以媒体的功能,设计和编制文字教材、录音教材、录像教材、电视直播课程、计算机课件以及网上学习资料等。媒体设计以文字教材为主体,音像教材讲重点难点,计算机课件突出交互,直播和网上学习资料融入大量有针对性的动态教学资源。
课程资源多样化。广泛合作,充分利用社会优质教育资源,成立了电大学科发展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课程建设上,学科专家和教育技术等人员共同参与,同行审定,按照规范化的建设流程进行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的建设。“试点”中,制订了39个专业教学计划,新建和修订统设课378门,出版文字教材近1000种,编制出版音像教材400余种;出版了20种适合部队士官远程学习的教材,30种适用于农村青年学习的课程教学包。此外,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提供了495种实用技术类电视节目。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构建改变了电大过去“内容偏多、理论偏深、媒体单一”的状况,适应远程教育多元化学习者的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开放课程平台基本形成。
建立“天地网结合,三级平台互动”的传输系统和应用环境
“天地网结合,三级平台互动”的传输系统和应用环境,为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的人才培养及其教学实践的改革提供了技术基础和支持。
实现了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与互联网对接。中央电大通过100兆的上传带宽实现了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的对接,开通了卫星IP专用播出通道;建成了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公众网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网高速连接构成的“天、地”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传输平台;建设了中央电大对44个省级电大、省级电大对所属分校的多点双向视频教学系统。
构建了中央、省和分校三级互动教学平台。中央电大更新一次信息,三级平台同时完成;地方电大反馈信息打包直接发送到中央电大数据中心,改变了广播电视单向传输的单一模式。
创设了软件支撑环境。先后开发了支持教学的电大在线远程教学平台、双向视频教学系统,以及支持教学资源开发的流媒体写作系统和支持虚拟校园建设的数字化校园视景仿真教学平台。此外,开发的支持教学管理和考评的教务管理系统、网上考试平台、年报年检系统等,初步实现了电大教学管理的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
开发与应用数字化、多媒体、交互式教学资源。如VBI、直播课堂、双向视频、IP课件、网络课程、网上教学辅导、网上答疑、在线测试、虚拟实验、无纸化考试、网上毕业论文答辩等。截至2003年底,网上教学资源总计达到2.8万个,比上年(2002年)增长173%。中央电大新建电子数据库12个,其中电子期刊库有各种期刊6000多种、数字化的录音录像教材4000多学时、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百余种和网上动态资源逾千万字。
立体化、网络化教学环境的构建,改变了电大教学传统的广播电视单向传输,实现了数字化、多媒体、交互式双向反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基于卫星和计算机网络的远程教育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为学生集中或分散式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必要条件,支撑规模办学,多级服务功能的技术模式基本形成。
构建导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新的教学模式,是运用多种媒体,教师导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在教与学的活动中,突出实践性、互动性和适应性,注重学习过程,促进教师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综合利用多种媒体。充分利用印刷、录音录像、卫星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媒体手段进行远程教学和辅导,体现“远程”、“开放”的教学特点和教师指导下的“灵活”、“自主”的学习模式。对优化组合的多种教学媒体及媒体使用提供了较大的选择性,以适应基层学习者的知识基础、学习条件和经济承受能力。
采取多种导学策略。导学策略渗透于教学全过程。如专业及课程选择指导的导向策略;学习方法引导的入学教育策略;基于课程单元的导读策略;基于实践、案例、问题的探究式导学策略;基于双向视频的虚拟校园情景策略;基于在线论坛的导研策略;基于评讲、评课、评学的导评策略等。
开展协同互助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主要渗透在课程之中,如《经济数学基础》多种媒体综合利用、《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分组讨论、《企业战略管理》问题导向、《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任务驱动、《高级财务管理》情景教学、《市场营销学》协商互动等。有些协同体现在专业中,如中文专业“课程、作业与实践基地”三者融合、计算机专业“目标、学习、评价”三环互动等。
在近5年的教学实践中,各级电大和课程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环境和条件,以不同的教学策略、因地制宜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如“训导—自主”、“导—学”协同、“导学—自学—助学”三维互动等教学模式。
形成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
“服务”追求与学生的“零距离”和品质提高。将学习服务贯穿于学习设计、学习测评和学习全过程,不仅为学生提供学术方面的助学等服务,而且提供能够缓解工作、生活和心理压力的非学术方面的服务,促进学生保持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学术服务。重点体现在助学服务:开设直播课堂、组织面授辅导、网上辅导答疑、电话辅导、作业点评、实验和实习指导;开通课程学习平台、电子邮件、BBS讨论、语音信箱;组织学习小组,培养学生间的合作与互助,分享学习经验;设置弹性学制,方便学生制订学习计划、累计学分等。还有信息服务:提供选课指导、学习咨询、教学、教务与考务信息等。
非学术服务。重点在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和克服工学矛盾、家庭拖累等学习困难。如一些地方电大开辟心理咨询网页;通过滚动开课,方便学生安排学习时间;中央电大设立了“远程接待中心”,建立咨询数据库,面向地方电大和学生提供咨询服务;通过开展学习评优和技能竞赛等活动,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构建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校园文化,不断强化学生的校园学习归属感和终身学习意识。
系统运作。电大按照分级办学、分层服务的体制,以中央电大、省级电大(44所);地市级电大分校(961所)、县级电大工作站(2075所)和教学班(点)(26698个)及7.5万教职工和4.8万专职教师构成教学支持服务组织网络(人网)进行系统运作。按照统筹规划、协同合作的方式,中央电大与省级电大签订“试点”工作协议,明确各自的责权利,各司其职,把学习支持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之中,保证支持服务落实到位和服务质量。
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不断完善,既促进了电大教学服务的规范化和改善服务品质,又大大地增强了电大系统的社会服务功能,创造了为普通高校网络学院和国际远程教育机构提供教学支持服务的条件。2003年,教育部批准实施“中央电大现代远程教育社会化公共服务体系项目”,目前已经有15所普通高校网络学院依托电大系统进行远程教学支持服务。
完善适应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第一的意识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教学质量保证涉及课程资源、师资队伍、设施条件、学习过程控制、学习支持服务、教学管理、系统运作等要素,工作中做到,以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为基础,以教学过程有效监控为重点,以电大系统教职工全员参与为保证。
“五统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在电大传统“五统一”(统一教学计划、统一课程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教学工作流程和非统设课程建设;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实施教学过程监控和信息跟踪。经过近5年的实践,在组织实施、管理监控、考核评价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教学质量管理的文件、流程和技术规范,有效地保障了四级电大办学在统一的教学质量标准、教学管理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程序中运行。
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形成性考核除平时作业、实验、实习、毕业设计外,还包括对学习者参加教学活动、小组学习等学习行为的检查。终结性考试突出课程期末考试和毕业论文及答辩。电大所有统设课程的期末考试均列入国家级秘密。对毕业论文指导及答辩,中央电大分专业制订了《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工作职责》和《毕业设计评分标准》等管理制度,由各地电大严格执行,并聘请大量一线工作的专家参与工作,如地方检察长、行长、会计师、审计师、行业主管和普通高校教师等。
教学检查与评估。作为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措施,教学检查采取了内外结合、线上线下结合的评价方式。中央电大成立专门的评估机构,除每学期组织专门人员进行实地教学和教学管理的检查外,还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在线教学检查。2003年前后历时一年,拟订了对大规模办学系统的教学评估指标体系,接受且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对“试点”实地考查的评估,评估范围包括中央电大、44所省级电大和374所试点分校。
2004年对“试点”毕业生进行的追踪调查表明,电大的毕业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社会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通过学习增强了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了专业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生的自我评价是,提高了自身知识水平、独立工作能力及自学能力,取得了较好的工作业绩,获得了发展机会。(袁放)
“质”“量”守恒
“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5个方面是试点项目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必须解决的五大核心问题;同时,试点项目5年实践所取得的成果,则是代表着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水平的一个缩影。
理论创新 “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出了导学互动的师生观、能力导向与资源共享的课程观、适应选择的媒体观、服务第一、适应社会和学习者需求的质量观和应用型、服务基层的人才观;提出了适应大规模办学的“天地网结合,三级平台互动”的技术解决方案;创造了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建构了有助于学习动力保持、分层实施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和实践模型;提出了对大规模办学系统评估的指标体系。
实践创新 “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创造了导向、导学、导研、导评等多种导学策略和相应的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了基于多种教学媒体的自主学习模式;完善了分层教学和分级管理体制下的大规模办学管理模式;带动电大系统在基本建设和教学设备购置方面的总投入累计逾40亿元,其中校园网、教学设备、软件环境开发和多种媒体课程资源建设等投入超过了20亿元;搭建了适应远程教育多元化学习者的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开放课程平台,初步形成了远程教育社会化公共服务体系,为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范式,人才培养延伸到了农村和部队等边远地区和特殊人群,规模之大、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取得了重大的人才培养效益和国家教育资源的增值。
《中国教育报》2004年12月13日第6版
关注国开之声微信公众号
建设适应成人在职学习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从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出发,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模块化方式设计课程,以整合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及规范的建设流程开发课程,形成专本衔接、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互补、岗位培训和学历教育结合、结构优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以必需的理论知识、技术应用和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适用性。针对学生中的97%为成人在职学习、78%在地市级以下的基层单位工作,考虑学习者自身学习基础、学习条件的差异和工作需求的多样性,将课程学习、证书学习和学历教育结合起来;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够用,加大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内容,增开导学课程,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远程学习的能力。
课程设计模块化。一是专业课程模块设计:以课程教学功能和远程个别化学习的需要,大胆突破“传统专业课程设置上强调学科系统性”模式,构建通识课程、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实践课程等课程群组,搭建课程平台,适应不同社会需要和学习需求组成不同的专业方向。二是课程多种教学媒体的一体化设计:以媒体的功能,设计和编制文字教材、录音教材、录像教材、电视直播课程、计算机课件以及网上学习资料等。媒体设计以文字教材为主体,音像教材讲重点难点,计算机课件突出交互,直播和网上学习资料融入大量有针对性的动态教学资源。
课程资源多样化。广泛合作,充分利用社会优质教育资源,成立了电大学科发展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课程建设上,学科专家和教育技术等人员共同参与,同行审定,按照规范化的建设流程进行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的建设。“试点”中,制订了39个专业教学计划,新建和修订统设课378门,出版文字教材近1000种,编制出版音像教材400余种;出版了20种适合部队士官远程学习的教材,30种适用于农村青年学习的课程教学包。此外,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提供了495种实用技术类电视节目。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构建改变了电大过去“内容偏多、理论偏深、媒体单一”的状况,适应远程教育多元化学习者的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开放课程平台基本形成。
建立“天地网结合,三级平台互动”的传输系统和应用环境
“天地网结合,三级平台互动”的传输系统和应用环境,为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的人才培养及其教学实践的改革提供了技术基础和支持。
实现了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与互联网对接。中央电大通过100兆的上传带宽实现了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的对接,开通了卫星IP专用播出通道;建成了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公众网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网高速连接构成的“天、地”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传输平台;建设了中央电大对44个省级电大、省级电大对所属分校的多点双向视频教学系统。
构建了中央、省和分校三级互动教学平台。中央电大更新一次信息,三级平台同时完成;地方电大反馈信息打包直接发送到中央电大数据中心,改变了广播电视单向传输的单一模式。
创设了软件支撑环境。先后开发了支持教学的电大在线远程教学平台、双向视频教学系统,以及支持教学资源开发的流媒体写作系统和支持虚拟校园建设的数字化校园视景仿真教学平台。此外,开发的支持教学管理和考评的教务管理系统、网上考试平台、年报年检系统等,初步实现了电大教学管理的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
开发与应用数字化、多媒体、交互式教学资源。如VBI、直播课堂、双向视频、IP课件、网络课程、网上教学辅导、网上答疑、在线测试、虚拟实验、无纸化考试、网上毕业论文答辩等。截至2003年底,网上教学资源总计达到2.8万个,比上年(2002年)增长173%。中央电大新建电子数据库12个,其中电子期刊库有各种期刊6000多种、数字化的录音录像教材4000多学时、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百余种和网上动态资源逾千万字。
立体化、网络化教学环境的构建,改变了电大教学传统的广播电视单向传输,实现了数字化、多媒体、交互式双向反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基于卫星和计算机网络的远程教育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为学生集中或分散式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必要条件,支撑规模办学,多级服务功能的技术模式基本形成。
构建导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新的教学模式,是运用多种媒体,教师导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在教与学的活动中,突出实践性、互动性和适应性,注重学习过程,促进教师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综合利用多种媒体。充分利用印刷、录音录像、卫星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媒体手段进行远程教学和辅导,体现“远程”、“开放”的教学特点和教师指导下的“灵活”、“自主”的学习模式。对优化组合的多种教学媒体及媒体使用提供了较大的选择性,以适应基层学习者的知识基础、学习条件和经济承受能力。
采取多种导学策略。导学策略渗透于教学全过程。如专业及课程选择指导的导向策略;学习方法引导的入学教育策略;基于课程单元的导读策略;基于实践、案例、问题的探究式导学策略;基于双向视频的虚拟校园情景策略;基于在线论坛的导研策略;基于评讲、评课、评学的导评策略等。
开展协同互助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主要渗透在课程之中,如《经济数学基础》多种媒体综合利用、《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分组讨论、《企业战略管理》问题导向、《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任务驱动、《高级财务管理》情景教学、《市场营销学》协商互动等。有些协同体现在专业中,如中文专业“课程、作业与实践基地”三者融合、计算机专业“目标、学习、评价”三环互动等。
在近5年的教学实践中,各级电大和课程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环境和条件,以不同的教学策略、因地制宜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如“训导—自主”、“导—学”协同、“导学—自学—助学”三维互动等教学模式。
形成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
“服务”追求与学生的“零距离”和品质提高。将学习服务贯穿于学习设计、学习测评和学习全过程,不仅为学生提供学术方面的助学等服务,而且提供能够缓解工作、生活和心理压力的非学术方面的服务,促进学生保持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学术服务。重点体现在助学服务:开设直播课堂、组织面授辅导、网上辅导答疑、电话辅导、作业点评、实验和实习指导;开通课程学习平台、电子邮件、BBS讨论、语音信箱;组织学习小组,培养学生间的合作与互助,分享学习经验;设置弹性学制,方便学生制订学习计划、累计学分等。还有信息服务:提供选课指导、学习咨询、教学、教务与考务信息等。
非学术服务。重点在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和克服工学矛盾、家庭拖累等学习困难。如一些地方电大开辟心理咨询网页;通过滚动开课,方便学生安排学习时间;中央电大设立了“远程接待中心”,建立咨询数据库,面向地方电大和学生提供咨询服务;通过开展学习评优和技能竞赛等活动,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构建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校园文化,不断强化学生的校园学习归属感和终身学习意识。
系统运作。电大按照分级办学、分层服务的体制,以中央电大、省级电大(44所);地市级电大分校(961所)、县级电大工作站(2075所)和教学班(点)(26698个)及7.5万教职工和4.8万专职教师构成教学支持服务组织网络(人网)进行系统运作。按照统筹规划、协同合作的方式,中央电大与省级电大签订“试点”工作协议,明确各自的责权利,各司其职,把学习支持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之中,保证支持服务落实到位和服务质量。
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不断完善,既促进了电大教学服务的规范化和改善服务品质,又大大地增强了电大系统的社会服务功能,创造了为普通高校网络学院和国际远程教育机构提供教学支持服务的条件。2003年,教育部批准实施“中央电大现代远程教育社会化公共服务体系项目”,目前已经有15所普通高校网络学院依托电大系统进行远程教学支持服务。
完善适应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第一的意识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教学质量保证涉及课程资源、师资队伍、设施条件、学习过程控制、学习支持服务、教学管理、系统运作等要素,工作中做到,以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为基础,以教学过程有效监控为重点,以电大系统教职工全员参与为保证。
“五统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在电大传统“五统一”(统一教学计划、统一课程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教学工作流程和非统设课程建设;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实施教学过程监控和信息跟踪。经过近5年的实践,在组织实施、管理监控、考核评价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教学质量管理的文件、流程和技术规范,有效地保障了四级电大办学在统一的教学质量标准、教学管理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程序中运行。
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形成性考核除平时作业、实验、实习、毕业设计外,还包括对学习者参加教学活动、小组学习等学习行为的检查。终结性考试突出课程期末考试和毕业论文及答辩。电大所有统设课程的期末考试均列入国家级秘密。对毕业论文指导及答辩,中央电大分专业制订了《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工作职责》和《毕业设计评分标准》等管理制度,由各地电大严格执行,并聘请大量一线工作的专家参与工作,如地方检察长、行长、会计师、审计师、行业主管和普通高校教师等。
教学检查与评估。作为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措施,教学检查采取了内外结合、线上线下结合的评价方式。中央电大成立专门的评估机构,除每学期组织专门人员进行实地教学和教学管理的检查外,还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在线教学检查。2003年前后历时一年,拟订了对大规模办学系统的教学评估指标体系,接受且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对“试点”实地考查的评估,评估范围包括中央电大、44所省级电大和374所试点分校。
2004年对“试点”毕业生进行的追踪调查表明,电大的毕业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社会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通过学习增强了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了专业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生的自我评价是,提高了自身知识水平、独立工作能力及自学能力,取得了较好的工作业绩,获得了发展机会。(袁放)
“质”“量”守恒
“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5个方面是试点项目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必须解决的五大核心问题;同时,试点项目5年实践所取得的成果,则是代表着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水平的一个缩影。
理论创新 “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出了导学互动的师生观、能力导向与资源共享的课程观、适应选择的媒体观、服务第一、适应社会和学习者需求的质量观和应用型、服务基层的人才观;提出了适应大规模办学的“天地网结合,三级平台互动”的技术解决方案;创造了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建构了有助于学习动力保持、分层实施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和实践模型;提出了对大规模办学系统评估的指标体系。
实践创新 “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创造了导向、导学、导研、导评等多种导学策略和相应的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了基于多种教学媒体的自主学习模式;完善了分层教学和分级管理体制下的大规模办学管理模式;带动电大系统在基本建设和教学设备购置方面的总投入累计逾40亿元,其中校园网、教学设备、软件环境开发和多种媒体课程资源建设等投入超过了20亿元;搭建了适应远程教育多元化学习者的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开放课程平台,初步形成了远程教育社会化公共服务体系,为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范式,人才培养延伸到了农村和部队等边远地区和特殊人群,规模之大、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取得了重大的人才培养效益和国家教育资源的增值。
《中国教育报》2004年12月13日第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