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培养"不走的大学生”—我省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纪实
谁能想到,我省1.7万个村,平均每个村都有了一名“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大学生。
这就是我省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取得的成果。这一民生工程自2012年实施以来,全省在校培养“不走的大学生”19330人。去年,有4936名学员学成毕业。来自省委农工部的信息显示,目前,在已毕业的学员中,有1642人被选为村干部,839人实现了自主创业,423人做大做强了农业产业,310人成立了农民合作社,620人成为致富带头人。
政府出钱,大学出力,农民受益,为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3月底,在靖安县仁首镇莲塘村张和波的蓝莓基地上,一行行蓝莓树茂密旺盛,20多名农民正在施肥。2010年,在外务工经商的张和波回乡承包了300亩山地,投资300多万元建起了蓝莓果园。为了把蓝莓种好,2012年,张和波来到江西电大宜春分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习。张和波乐呵呵地说:“我通过系统学习现代种植业技术和管理知识,学到了蓝莓高产的本领。去年,我家蓝莓初摘,收入300多万元,今年可达500万元。”靖安县副县长李新发介绍,目前,靖安县39名已毕业的“不走的大学生”,在家乡发展现代农业中大显身手。
这是我省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取得实效的一个典型事例。时代在发展,社会对发展现代农业重要性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省委副秘书长、省委农工部部长毛祖逊说:“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需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眼中形势胸中策。2011年9月,我省在总结赣州、新余两市试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全省全面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将高等教育延伸到农村,培养不离乡土的实用人才。
政府出钱,大学出力,农民受益。我省以江西农大、江西电大优质教育资源为依托,由各级财政和教学单位按比例承担培养经费,学员学费由省、市、县财政各承担60%、10%、20%,教学单位以减免的形式承担10%。3年来,省财政投入7000多万元培训经费,省教育厅在计划下达、审核考试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各地按照个人自愿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学员,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负责人、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后备干部,经各级农工部自下而上逐级推荐、审查后进入江西农大成人高等教育函授学习(须参加全国成人高考并符合录取要求),或到江西电大远程教育学习,毕业后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成人高等教育专科(或本科)毕业证书。从2012年起,我省每年招收6000名农民大专生,2013年起,我省每年又新增招收1000名农民本科生。
科学制定培养计划,把课堂移到田间、实践搬进基地、成果应用于生产
从“不离乡土、不误农时、工学结合”到“因需施教、分段集中、统一培养”,我省培养“不走的大学生”的目标更加深远,教学方式更加科学。
针对学员文化基础薄弱,生产技能不足、管理知识缺乏等现状,省委农工部督促指导办学单位整合教学资源,紧密结合现代农业发展设置专业,紧密结合学员实际需求组织教学,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江西农大开发了11套为学员“量身订制”的辅助教材,增加了教学大纲以外的农村经纪人、农产品电子商务、农村土地流转确权、农产品食品安全、新农村建设、休闲观光农业等课程;江西电大基础理论课突出“必需、够用”“少而精”,重点传授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黎川县船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彭长华感叹:“我通过在江西农大的学习,建立了一套健全的农民合作社财务管理系统,有效地解决了社员的利益分配问题,调动了茶农的种茶积极性。”
打造田间课堂,在实践中学真本领。为了不让学生在“黑板上种地,教室里养猪”,学校增设了实训基地。省财政投入800万元,帮助办学单位在全省建立了110个实训基地。江西农大选派了20名专家教授“送教下乡”,江西电大聘请了具有丰富农业农村工作经验的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建立了教学质量评价系统。3月30日,安义县新民乡乌溪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玖凤说:“把课堂移到田间、实践搬进基地、成果应用于生产,课程实际、实用、实效。去年,我们合作社种植的500亩葡萄初产,获利100多万元。今年,我们又种了500亩火龙果。”
刘玖凤这样的例子,在全省比比皆是。“不走的大学生”树立了新理念,学到了新知识、新技能,纷纷回乡发展起了多种产业,带动了农民致富,活跃了一方经济,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
春华秋实,我省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已在赣鄱沃土上生根抽枝。
在“不走的大学生”中,有的成为农村先进技术的传播者、产业发展的带头人;有的成为基层组织的顶梁柱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领路人……赣鄱田野上的现代农业建设,有了生力军。
当好农村先进技术的传播者、产业发展的带头人
我省“不走的大学生”,将自己学到的新知识、新技能充分运用到产业发展上,推动产业迅速做大做强。3月24日,记者来到南昌县青岚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只见大小不同的蔬菜大棚,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公路边;棚内,各品种蔬菜长势正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合作社理事长万翠霞说:“我通过在南昌大专普通班园艺班学习,掌握了国内外先进的果蔬栽种技术和农产品销售知识。去年,建了500亩无土基质高效栽培有机果蔬核心示范基地,建了‘中国水乡水岚洲’网站,加入了中国农产品网,拓宽网上产品销售渠道,今年产值可达4000万元。”
越来越多的“不走的大学生”有同样的感悟——要做强农业,必须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不走的大学生”、都昌县左里镇付桥村董书平说:“去年,我通过土地流转,将水栀子种植面积由以前的500亩扩大到1600亩,特种水产养殖面积由400亩扩大到1000亩。水栀子亩均比种植普通农作物增收4000元,特种水产养殖年产值达200万元。”
敢闯新路、不断超越,是全省“不走的大学生”的共同特点。通过江西电大两年的学习,奉新县豪佳砂轮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承树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品结构、市场结构的调整,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使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他指着正在兴建的厂房说:“这是我投资600万元扩建的新车间,下半年投产后,企业年产值可达800万元。”
当好基层组织的顶梁柱、农民增收致富的领路人
在修水县杭口镇双井村的茶山上,双井村茶叶生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林军指着碧绿的茶园说:“我们村新挖茶园1000余亩,茶园总面积达1400亩。去年仅茶叶一项,村民人均增收2000多元。”而带领村民扩大茶叶生产的,正是2009年担任村支书的姜伟。姜伟告诉记者:“当好村支书,不仅要有责任心,还要有发展现代农业的知识和管理水平。”2014年,姜伟在九江电大毕业后,又参加了江西农大的学习,发展村级经济的思路开阔了。他在抓好茶叶生产的同时,多方投资重建了黄庭坚故居等景点,走出了生态旅游发展新路。去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7300元,比上年增长20%。
省委农工部副部长赖金生表示,“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为基层组织培养了一批顶梁柱,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鹰潭电大首批“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贵溪市金屯镇高公村党支部书记李汉富多方筹措资金,建起了村图书室、便民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司法调解室等,全村社会管理水平大幅提高,被评为鹰潭市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
全省“不走的大学生”在当好发展现代农业带头人的同时,用强烈的责任感带动着周边农民致富。
2013年7月,江西农大高级班农业技术与管理二班学员、峡江县金坪民族乡农民石玉莲组建了优质水稻专业合作社,带领社员种植绿色、有机水稻500多亩,示范带动周边2600多家农户共同致富。江西农大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员、广丰县松华绿色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林华,吸纳了一批大学生村官为社员,走“村官+合作社+基地+农户”新路,带动周边300多户农民种植了300多亩马家柚,农民户均年增收2万多元。(2015-04-25/27江西日报 作者:赵健 宋海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