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媒体报道
【深圳商报】数百残疾人圆梦深圳电大
(发布日期:2010/06/21 ) 浏览次数:
深圳商报 6月18日 报道 近日,在深圳电大举办的首届运动会开幕式上,当几名运动员坐着轮椅行进在队伍中的时候,所有的同学 和老师都给予了他们热烈的掌声。
这些身着鲜红队服的残疾人是教育学院方队的成员,虽然行动不便,但轮椅上的他们精神抖擞,斗志昂扬。霎时间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响彻场馆上空,里面饱含了大家对残疾人运动员深深的敬意和期待,成为整个开幕式撼动人心的一幕。
随后的迎面托物接力赛中,残疾人运动员们全力以赴,顽强拼搏,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他们脸上的专注和对胜利热切的渴望生动地诠释着超越自我、挑战极限的残疾人运动精神,让在场的啦啦队员不禁肃然起敬,频频叫好。
市广播电视大学邓孟忠校长告诉记者,不仅仅是运动会上有残疾人学员的身影,在学院其他社会活动中,也始终有这些残疾学员的参与。
在国际上,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水平如何,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全国残疾人有8000多万人,我市有残疾人口近6万人。由于传统高等教育模式往往很难适于残疾人接受教育,加上身体方面的限制,以前不要说上大学,就是走出家门,对深圳的残疾人来说也很困难。而深圳残疾人这一难题的打破,是深圳广播电视大学与市残联合作探索开始的。
2001年,市残联与市电大合作创建了残疾人远程教育大专班,设想是深圳残疾人在家里面通过网络上课、交作业,遇到困难义工上门为他们辅导。
这种做法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对残疾人的限制,消息一出,立即在全市广大残疾人中和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第一批招生就吸引了包括莲花北康复站站长巫妙春在内的60多名残疾人。
巫妙春曾是一名大学校园的女学生,1980年,刚在医学院求学不到半年的她,患上“多发性神经根炎”疾病,一个健全的女大学生被推到了重度残疾人的行列,她不得不辍学。
深圳电大远程教育的消息,让巫妙春17年来的大学续梦梦想得以实现,她迅速报考并带动另外三位残疾兄弟姐妹一起加入到圆梦的行列中来。他们就读的是电子商务专业。
为了方便这些残疾学生的学习,深圳电大抽调有关教学、教学教务管理和教育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参与学院的建设和工作;为学院提供教学场地和设施;为方便残疾学生学习,还专门对学校所有的台阶进行了无障碍设施改造,建立坡道让轮椅都能通行,并在临街教学楼一楼建有残疾学习者专用机房。同时,他们还配备专门导学教师包括手语教师,为学员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持服务。
深圳电大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做法,在国内同行获得了尊重,也得到了中残联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领导的高度评价。第一届远程教育学员毕业后,2004年2月,中央电大残疾人教育学院在深圳挂牌并开始招生,这标志着学院的正式建立和办学探索的开始。
在此后的时间里,学院争取发展残疾人远程教育事业所必需的残联系统支持,利用社会资源组建教学队伍和开发适于残疾人学习的课程教学资源,编织直接为残疾人远程学习提供的组织支持服务的网络,积极探索网络教学组织和管理模式,努力为满足残疾人个别化学习需要提供教育支持服务,受到残疾学生的普遍欢迎。
现在,他们开设了适合残疾人学习和就业的“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大专)、社会工作(本专科)课程班,受到了残疾人的喜爱,自2006年秋季至2009年秋季,累计招收残疾学员222人,为深圳残疾人实现大学梦提供了平台。
这种开放教育的模式,让残疾人不仅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巫妙春告诉记者,三年的电大求学之路,是她闪烁亮点的人生,是她学习、工作收获丰盛的人生。她是在边学习、边工作、边实践中顺利完成了学业,学习提高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在她多年的记事本上记载着这样一组数字:接听、接访残疾人4000多人次;为残疾人排解心结、排忧解难、解决各种大小事情300多件;大小节日调动爱心助残企业、单位、个人来站座谈、联欢,给残疾人过生日等活动100多人次;联络助残力量组织残疾人游遍深圳的大小景点30多次;帮助指导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改善功能、取得康复效果60多人……
而深圳残疾人网站的欧少娟,也因为电大的经历改变了她的人生。她曾是2001年首批电大残疾学生,去年秋季,她又报名参加了电大社会工作专科的学习。她在一篇文章中这样描述自己的求学之路:
“我是一名残疾人,同时也是一名残疾人工作者。在电大学习了社会工作专业之后,除了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以外,看问题的角度也拓宽了。在学习中,常常有这样一种体会:社会工作是一个研究人和人之间、人和环境之间的学科,如何去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他所处的关系,使其和谐地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其中的一些理念和工作方法不仅运用到工作当中,也运用到生活当中。比如有一次,一个智障女孩的家长打电话求助,她害怕女儿被同学带坏,非常焦急,希望我能为女儿找合适的对象。如果是以前,我为她登记资料就算了。然而,这次我没有马上挂电话,而是耐心地倾听了她的烦恼,并在征求过家长的意见后,约了她们母女面谈。在面谈中,发现家长的教育方式和亲子关系上处理欠妥当。经过一番分析和疏导,家长也没那么焦虑了,女孩也开心了许多。”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电大选择社工专业的残疾人很多。残疾学员谢毅告诉记者,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他说,残疾人找工作本来就比较困难,其他专业的人才趋向饱和,现在找到新兴专业就读,对以后的就业和生活肯定有帮助。“我之所以在已拥有本科学士学位的情况下继续学习电大社会工作者专业,是因为我能继续充电社工知识在我的社区残协专职委员工作中,可以使社区工作做得更加完善。因为社工工作的目的是让社会能更和谐的发展,而社会和谐中残疾人的和谐会是其中一个最大的课题社区残协专职委员如何走出社工的光明大道是我们的一个新课题。我选择这个专业,是为了增长见闻,增强自己的自学能力,希望在工作和学习上都得到自我的提升。”
如今在深圳电大,记者常常能见到残疾学员自信的笑脸,而多数毕业的残疾人,现在获得了工作的机会。在深圳的基层社区,在深圳残疾人网站,常有这些完成了高等教育的残疾人工作的身影。
邓孟忠告诉记者,他现在还记得一次毕业典礼上,残疾人李敏代表残疾毕业生发言令人感动:“我们是一群折了翅的海鸥,但在爱的关怀下,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还是一样可以骄傲的飞翔!”
关注国开之声微信公众号
这些身着鲜红队服的残疾人是教育学院方队的成员,虽然行动不便,但轮椅上的他们精神抖擞,斗志昂扬。霎时间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响彻场馆上空,里面饱含了大家对残疾人运动员深深的敬意和期待,成为整个开幕式撼动人心的一幕。
随后的迎面托物接力赛中,残疾人运动员们全力以赴,顽强拼搏,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他们脸上的专注和对胜利热切的渴望生动地诠释着超越自我、挑战极限的残疾人运动精神,让在场的啦啦队员不禁肃然起敬,频频叫好。
市广播电视大学邓孟忠校长告诉记者,不仅仅是运动会上有残疾人学员的身影,在学院其他社会活动中,也始终有这些残疾学员的参与。
在国际上,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水平如何,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全国残疾人有8000多万人,我市有残疾人口近6万人。由于传统高等教育模式往往很难适于残疾人接受教育,加上身体方面的限制,以前不要说上大学,就是走出家门,对深圳的残疾人来说也很困难。而深圳残疾人这一难题的打破,是深圳广播电视大学与市残联合作探索开始的。
2001年,市残联与市电大合作创建了残疾人远程教育大专班,设想是深圳残疾人在家里面通过网络上课、交作业,遇到困难义工上门为他们辅导。
这种做法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对残疾人的限制,消息一出,立即在全市广大残疾人中和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第一批招生就吸引了包括莲花北康复站站长巫妙春在内的60多名残疾人。
巫妙春曾是一名大学校园的女学生,1980年,刚在医学院求学不到半年的她,患上“多发性神经根炎”疾病,一个健全的女大学生被推到了重度残疾人的行列,她不得不辍学。
深圳电大远程教育的消息,让巫妙春17年来的大学续梦梦想得以实现,她迅速报考并带动另外三位残疾兄弟姐妹一起加入到圆梦的行列中来。他们就读的是电子商务专业。
为了方便这些残疾学生的学习,深圳电大抽调有关教学、教学教务管理和教育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参与学院的建设和工作;为学院提供教学场地和设施;为方便残疾学生学习,还专门对学校所有的台阶进行了无障碍设施改造,建立坡道让轮椅都能通行,并在临街教学楼一楼建有残疾学习者专用机房。同时,他们还配备专门导学教师包括手语教师,为学员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持服务。
深圳电大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做法,在国内同行获得了尊重,也得到了中残联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领导的高度评价。第一届远程教育学员毕业后,2004年2月,中央电大残疾人教育学院在深圳挂牌并开始招生,这标志着学院的正式建立和办学探索的开始。
在此后的时间里,学院争取发展残疾人远程教育事业所必需的残联系统支持,利用社会资源组建教学队伍和开发适于残疾人学习的课程教学资源,编织直接为残疾人远程学习提供的组织支持服务的网络,积极探索网络教学组织和管理模式,努力为满足残疾人个别化学习需要提供教育支持服务,受到残疾学生的普遍欢迎。
现在,他们开设了适合残疾人学习和就业的“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大专)、社会工作(本专科)课程班,受到了残疾人的喜爱,自2006年秋季至2009年秋季,累计招收残疾学员222人,为深圳残疾人实现大学梦提供了平台。
这种开放教育的模式,让残疾人不仅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巫妙春告诉记者,三年的电大求学之路,是她闪烁亮点的人生,是她学习、工作收获丰盛的人生。她是在边学习、边工作、边实践中顺利完成了学业,学习提高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在她多年的记事本上记载着这样一组数字:接听、接访残疾人4000多人次;为残疾人排解心结、排忧解难、解决各种大小事情300多件;大小节日调动爱心助残企业、单位、个人来站座谈、联欢,给残疾人过生日等活动100多人次;联络助残力量组织残疾人游遍深圳的大小景点30多次;帮助指导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改善功能、取得康复效果60多人……
而深圳残疾人网站的欧少娟,也因为电大的经历改变了她的人生。她曾是2001年首批电大残疾学生,去年秋季,她又报名参加了电大社会工作专科的学习。她在一篇文章中这样描述自己的求学之路:
“我是一名残疾人,同时也是一名残疾人工作者。在电大学习了社会工作专业之后,除了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以外,看问题的角度也拓宽了。在学习中,常常有这样一种体会:社会工作是一个研究人和人之间、人和环境之间的学科,如何去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他所处的关系,使其和谐地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其中的一些理念和工作方法不仅运用到工作当中,也运用到生活当中。比如有一次,一个智障女孩的家长打电话求助,她害怕女儿被同学带坏,非常焦急,希望我能为女儿找合适的对象。如果是以前,我为她登记资料就算了。然而,这次我没有马上挂电话,而是耐心地倾听了她的烦恼,并在征求过家长的意见后,约了她们母女面谈。在面谈中,发现家长的教育方式和亲子关系上处理欠妥当。经过一番分析和疏导,家长也没那么焦虑了,女孩也开心了许多。”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电大选择社工专业的残疾人很多。残疾学员谢毅告诉记者,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他说,残疾人找工作本来就比较困难,其他专业的人才趋向饱和,现在找到新兴专业就读,对以后的就业和生活肯定有帮助。“我之所以在已拥有本科学士学位的情况下继续学习电大社会工作者专业,是因为我能继续充电社工知识在我的社区残协专职委员工作中,可以使社区工作做得更加完善。因为社工工作的目的是让社会能更和谐的发展,而社会和谐中残疾人的和谐会是其中一个最大的课题社区残协专职委员如何走出社工的光明大道是我们的一个新课题。我选择这个专业,是为了增长见闻,增强自己的自学能力,希望在工作和学习上都得到自我的提升。”
如今在深圳电大,记者常常能见到残疾学员自信的笑脸,而多数毕业的残疾人,现在获得了工作的机会。在深圳的基层社区,在深圳残疾人网站,常有这些完成了高等教育的残疾人工作的身影。
邓孟忠告诉记者,他现在还记得一次毕业典礼上,残疾人李敏代表残疾毕业生发言令人感动:“我们是一群折了翅的海鸥,但在爱的关怀下,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还是一样可以骄傲的飞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