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教育,送给最需要的人——透视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发展之路
在浙江省缙云县,一个烧饼品牌,撬动了一个产值11亿元、从业1.1万人的大产业。
缙云烧饼有600多年历史,手艺传承一直是靠“师傅传徒弟”。要把这样一个潜力巨大的小吃做大,带动更多人致富,传统模式已不能满足需求。自2014年以来,缙云县每年拿出500万元专款扶持这一产业。
承担培训任务的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缙云分校校长李献平介绍说,培训班一期8天,全程免费、政府买单,3年内共有4200余人结业。“大家报名很踊跃,现在还有近千人排队等着培训”。
缙云县委常委李舜说,通过电大的培养,全县大部分剩余劳动力转化为第二、三产业的生力军、致富的带头人。
放眼浙江,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发达,产业工人、新型农民大量涌现。发达的背后,则有着一个强劲的“人才发动机”,这个“发动机”就是正在华丽转身的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系统。
电大的出路在哪里?
——“哪里需要教育,电大就去哪里”
办学30多年来,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累计培养本、专科毕业生60余万人,全省每年接受社区教育和非学历培训1000万人次以上,涌现出一批全国人大代表、劳模、优秀农民工等杰出人才和“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
但高等教育入学率的快速提升,让曾以学历补偿教育为主的电大面临危机和挑战。近年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教育快步迈向现代化,全民学习、终身教育等需求正呈现井喷式增长。
这让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校长叶宏看到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如果只盯着学校教育的‘一亩三分地’,电大的办学空间只会越来越窄。应该视野放宽、重心下移,哪里需要教育,电大就去哪里。”
办学重心的下移,带来了办学空间的扩大。针对全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不足的现状,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积极发挥“项目引导、系统办学和优质教学”的优势,着力为新农民、新市民和老年人三大群体提供低成本、有“温度”的教育服务。
如今,越来越多的村干部、合作社负责人、农民等走进电大的象牙塔,接受知识的洗礼,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顶梁柱。
办田间地头的大学
——提供农民脱贫致富的“电大方案”
在去年杭州G20峰会欢迎晚宴上,一种出自台州的“工匠葡萄”——“九穗儿”,摆上中外领导人的餐桌。这个来历不凡的“九穗儿”,出自浙江电大首届农民大学生、葡萄种植大王葛凌腾之手。
2007年,浙江电大启动实施了“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浙江省财政每年全额资助1000名种养专业的纯农类农民上大学。
“这个项目的最大特色就是精准与示范。”叶宏说,为了撬动地方配套措施,浙江电大要求,享受省财政资助的电大,必须同时招收涉农类专业学生。通过项目带动,浙江地方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对农民大学生补助、奖励、干部选拔等形式多样的配套政策。
当年,台州广播电视大学积极与台州市农办合作,首招62名农民大学生,形成了“政府补一点、学校免一点、农民出一点、单位报一点”的“四个一点”发展模式。
2014年9月,全省乃至全国首个村级农民大学生班——台州电大农民大学生金大田班在台州市新桥镇金大田村开班。
2016年10月,台州电大又与天台电大联手,在天台县后岸村农家乐经营业主中招收58名农民中专生,开设农家乐经营与管理专业的中专教育,成为全省第一个村级农民中专生班。
据统计,项目实施10年来,省、市、县三级财政资助农民大学生5.1万人。“精准”和“长效”的农民脱贫致富电大方案,培养了大批新型农民,促进了全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办家门口的大学
——提供从“摇篮”到“拐杖”的全龄段教育服务
在杭州萧山,上市公司有42家。你若问谁最全面了解这些公司的企业文化,这个人可能就是浙江电大萧山学院院长胡国良。
翻开萧山电大企业合作的目录,可以看到亚太集团、荣盛集团、恒逸集团等众多本地上市公司,培训项目种类多样:入职培训、学历提升、技能强化等。
同时,萧山电大以高教学院、社区学院、萧商学院、老年学院为平台,实现18周岁后各年龄段的教育全覆盖。
“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办家门口的大学。”胡国良说。为了落实这一办学目标,萧山电大提出了“10分钟学习圈”,即每位有教育需求的萧山市民,在家门口10分钟路程范围内就能享受到包括电大在内的各类终身教育服务。
随后,社区教育的学习圈在杭州全市、浙江全省遍地开花:30分钟、10分钟、5分钟,“学习圈”规模快速扩张。
“社区教育的全覆盖,背后是电大系统的全覆盖。”在叶宏看来,这得益于浙江地方财政以县级为主的格局,基层电大系统基础雄厚,因此全省也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完备的电大办学网络,提供从“摇篮”到“拐杖”的全年龄段教育服务。
2008年、2015年,依托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浙江先后成立了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省老年开放大学。目前,浙江11个地市全部建立社区大学,县级社区学院全省覆盖率达100%,乡镇(街道)社区学校达1237所,村(社区)市民学校已达1.4万所,另有市级老年开放大学11所、县级老年开放教育学院40所。全省拥有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25个,其中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11个。
办掌上的大学
——上线微课1600多节、视频资源2万余个
吕美萍,浙江电大新昌学院副院长,同时拥有茶艺师、救护培训师等13本证书。在该校,每名教师都是多证在手、一专多能。
近年来,随着电大办学从学历教育逐步向学历教育与技能、业务培训等非学历教育并重转变,对教师的要求也从单一学科向多技能、多面手方向发展。教师理念的转变,带来了课程、教学的深度变革,优质的教育次第形成,引发了电大教学的蝶变。
用手机打开浙江电大微信订阅号“微电大”,里面拥有微课100多个系列、1600多节,此外用户还能享受到全省通讯录、考分查询、热点发布等创新应用。
而在微课的背后,是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教学资源的开发。近5年来,浙江电大建立文本资源2.98万个、视频资源2万余个;“农民大学生培养教学改革项目”成为云顶yd7610检测中心“一村一”教改特区;建立浙江高等学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浙江终身学习在线、浙江省终身学习数字化资源库、第三年龄学堂,促进各类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建立浙江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如今在浙江,依托项目引导、系统办学、优质教学,浙江电大构建起了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型社会初步形成。
在叶宏看来,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的转型发展阶段,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的办学宗旨一直没变,那就是“给最需要的人送去教育”,“只要坚持这个宗旨,电大前景广阔”。(2017-05-01中国教育报第1版 作者:禹跃昆 蒋亦丰 本网何菁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