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榜样】“全国劳模”汪其德:“牧羊倌”谱写扶贫奋斗赞歌
11月24日,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沙河镇五郎南江黄羊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四川省南江电大学生汪其德荣获“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并在会上接受表彰。
汪其德,四川省南江电大2016年春季法学专科学员,2019年报读法学本科。
汪其德的家乡——南江县沙河镇五郎村坐落在秦巴山区腹地,是典型的边远山区和集中连片贫困地区。15年前,在外创业的汪其德毅然返乡,创办五郎南江黄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带领乡亲甩掉贫困帽子、走上致富路子,用巴山牧羊人的执着与情怀,谱写了一曲劳动者的奋斗赞歌。汪其德也先后当选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十三届全国人代会主席团成员,被评为“全国第十届创业之星”“四川省农村优秀人才”“四川省新农村建设领军人才”“四川省劳动模范”和四川“十大扶贫好人”。
眷恋乡情,他成为“山里牧羊倌”
作为一名山里娃,汪其德自小就对贫穷有着刻骨铭心的感受。15年前,他乡创业有成后,为着浓浓的乡情,毅然回乡发展。返乡之初,他发现南江黄羊肉质细嫩、氨基酸含量高,但缺乏规模养殖,产业规模化程度低,便下定决心,依托优质山林牧草资源,流转林地3.5万亩,投资160万元,修建圈舍1200平方米,创办五郎千羊养殖场,当年饲养黄羊900只,出栏450只,年纯收入25万元。
自身养羊成功后,汪其德便联合养羊户组建五郎南江黄羊养殖专业合作社,依托“基地+农户”,实现规模发展。当年就带动周边村养殖南江黄羊8万余只,120多户群众实现增收脱贫。合作社辐射带动近20个乡镇3265户贫困群众养羊,年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随后,他在全县先后建成标准化养殖基地5个,养殖南江黄羊7万余只,带领农户养羊增收,带动南江县年出栏南江黄羊20万只,他的黄羊基地成为当地特色养殖业的标杆。
肩扛发展,他成为“产业研究员”
在养殖过程中,汪其德发现,产业要做大,必须创新经营方式,形成完整产业链。于是,他把产业发展的砝码押在“品种选育”和“市场经营”两个课题上。
南江黄羊誉为“亚洲第一羊”,品种(系)选育研究曾被纳入国家“863”课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但集中养殖抗病力减退、成长周期延长、繁殖胎系降低等问题凸显,必须坚持品种改良。汪其德联合四川畜科院等科研单位,开展技术攻关,总结出育种“抓五改、攻五关”“十大常规育种制度”等成功经验,运用综合指数选择法、BLUP选种等新技术,有效破解南江黄羊品种退化难题,育种技术水平在国内领先。
同时,汪其德联建首家南江黄羊加工厂,成功研发南江黄羊系列产品30余种,羊肉休闲食品荣获“中国西部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最畅销产品奖”,远销全国,并成为川航航空供应食品。建成全国首家集实货交易、产能预售、风险规避于一体的南江黄羊交易中心。自建天猫专卖店,实现线上营销,南江黄羊产业成为朝阳产业、致富产业。
南江有良好的生态资源,适宜发展种养循环生态农业。汪其德又筹资1700万元,建立德健有机蔬菜种植基地,建起养殖粪污无害化处理、沼液自动化浇灌系统,让黄羊粪变成为天然优质肥料,实现循环发展、无害养殖,发展有机蔬菜1200亩,栽植核桃1.2万株、金银花5万余株,立体循环产业初见成效。
心装百姓,他成为“致富领头羊”
“产业发展得再好,没有带动老百姓增收,当地群众脱不了贫,就不算好”,这是汪其德回乡创业的初衷。
针对贫困户资金短缺的实际,汪其德无偿提供南江黄羊种羊和能繁母羊,借给有养殖意愿且适合黄羊养殖的贫困户,每户借1只公羊和20只能繁母羊。两年期满后,农户仅归还等量或等价的羊,增重收入、繁殖小羊收益归农户所有。近三年,汪其德向728户贫困户借羊3万只,户均养殖收入超过1.5万元。“借羊还羊”产业扶贫模式成功入选“全球减贫最佳案例”。
汪其德探索实行保底分红、保护价收购、购买南江黄羊保险,收益二次返利的“三保一返”机制,引导58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将部分产业扶持基金注入专合社,按不低于7%的比例保底分红,按不低于市场价的保护价回收肉羊,按年利润的5%给予养殖户二次返利。两年来,保底分红200余万元,1000余户贫困户获得收益,户均增收近1800元;向600余户养殖户二次返利86万元,户均增收1200元。
“订单养殖”消除后顾之忧。专合社与养殖户签订养殖合同和保底收购合同,提供技术指导,略高于市场价格回收。同时,专合社为养殖户提供担保,协调贷款,改造圈舍,增加能繁母羊,提供“五统一”服务。常年为500余户养殖户提供技术服务,向2200余户养殖户订单收购黄羊近8万只。老百姓都叫汪其德脱贫致富“领头羊”。
从“牧羊倌”到全国人大代表,再到全国劳模。回首15年历程,汪其德说:“如果说养羊是圆了自己的创业梦想,那么在开办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过程中,带领大家一起脱贫致富,才是兑现了自己的初衷,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展望明天,从北京归来的汪其德异常兴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再出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