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分部:课程思政 铸魂育人
山东分部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在扎实推进思政课改革的同时,深入挖掘各类课程蕴含的德育内涵和德育元素,将立德树人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打破了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实现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
统筹谋划扎实推进
学校把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成立了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职能部门联动、学院具体落实推进的工作机制。制定了实施课程思政指导意见,明确德育目标,探索德育方法,提出了“三一”工作目标,即培育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养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提炼一系列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教学效果纳入教师及部门考核评价。定期组织召开课程思政建设调度会和研讨会,全力推进课程思政工作。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走进各专业学院,指导课程思政教学,交流分享教学体会。各学院定期交流做法,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教师自身的品德修养是课程思政成败的关键,学校引领教师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让教师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在校园内倡导深入扎实的学风,鼓励教师精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充分利用“学习强国”“灯塔在线”等平台自觉学习,坚持参加部门每周四下午集中学习研讨活动,切实筑牢“四个意识”思想根基,真正做到注入灵魂、融入血脉。为扩大教师的知识视野,组织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与“四史”的学习,引导教师广泛研读中国文化。鼓励教师用QQ群、微信群开展学习分享,党委书记带头把平时看到的好文章、音视频分享在群里,引发学习和讨论,让教师的思想认识、人文素养在交流碰撞中提升。对新入职教师进行师德师风教育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设立十大育人体系建设专项课题,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水平。为加快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学校每学期组织开展思政案例征文比赛、说课比赛、专家讲座、优秀课堂评选、示范课程评选等活动,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实践能力,锻炼和培养了一批课程思政教学骨干和团队。学校课程思政经验做法多次受邀在云顶yd7610检测中心、驻济高校分享。
精心设计做好“融”的文章
专业课教师主动适应成人学习需求,努力在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融合上下功夫、动脑筋、求创新,寻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法治思维、职业操守等相关德育元素的“触点”和“融点”,同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案例教学、研讨教学、项目学习、情景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适时采用红歌演唱、时政分享、演讲展示等教学环节,将思政课内容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传递给学生。
一是通过讲述抗疫故事,多维立体阐释中国抗疫的制度优势,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学校利用网络教学优势,把传授抗疫防疫知识和讲好抗疫故事作为推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动教材,组织全校教师为学生上好鲜活生动的抗疫思政课。
二是利用特殊时间节点、社会热点、传统文化等,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追求融为一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将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外化为自觉行动。
三是将法治理念、法治原则、法治思维、法律概念等引入专业课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提高遵法守法意识和能力。
四是通过实践实训教学,加强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操守。根据课程思政系统化建设需求,进一步加强专业培养目标调整,让学生多参与实践,切实增加对合作意识、工匠精神、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等职业品格的切身体验。
明理入心成效初现
随着课程思政的深入推进,教师和学生的内在动力被激发。教师用身边熟悉的鲜活案例来解疑释惑,阐明道理,引发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在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进一步增强了课堂亲和力,密切了师生关系。课程思政的系统化建设,推动各专业调整了培养目标,各课程完善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老师们随之改变教学方式,主动实践创新。
通过系统化实施课程思政,实现了深化专业认识、活化综合能力和强化思想素质的效果,在广大师生中间形成了联动效应,营造了积极向上的风气,为促进学校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